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参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赫鲁晓夫(1894—1971)勃列日涅夫(1906—1982)戈尔巴乔夫(1931—)第三课时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010江苏考试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斯大林逝世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他的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农业的相对落后;(3)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4)斯大林的逝世2、改革的内容:(1)经济改革:①农业改革: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垦荒和种植玉米②工业改革: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2)政治改革: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平反冤假错案3、结果:收效甚微→失败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仍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状态。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①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②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③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4、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②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④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5、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964年赫鲁晓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赫鲁晓夫(1894—1971)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2006年12月19日,《环球时报》以《勃列日涅夫让苏联盛极而衰》为题,对其进行了全面评解,文章说,民意调查显示,39%的民众对这位曾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而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这位执掌苏联大权18年之久、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魁祸首。那么,历史上的勃列日涅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982年)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1982)勃列日涅夫1、改革措施:前期: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后期:改革步伐缓慢,直至停滞;2、改革效果:前期: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后期: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重生,苏联陷入困境。3、评价:A、前期增长B、后期缓慢原因:符合本国国情原因: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与美国的军备竞赛C、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戈尔巴乔夫1、内容:(1)1985—1988年,经济改革,实施“加速发展战略”→片面发展重工业;(2)1988年后,政治改革。①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②改革方式:民主化、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③改变党的地位: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总统制;④1991年8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2、结果:①经济大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②民族分离倾向加剧。③党内斗争公开化,苏共分裂,国家走向解体。★苏联解体:A、过程:①1991.8,《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②1991.8,“八一九事件”;③1991.12.8,《明斯克协议》成立“独联体”;④1991.12.21,《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B、原因: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陷入经济困境无法自拔;民族问题长期存在。②内部原因:戈氏改革使苏联陷入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民族危机。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体制僵化、丧失活力“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性质“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标全盘西化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政治前提削弱、放弃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策略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逐步推进,比较稳妥结果失败、解体成就辉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国情认识“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1961)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67)要“根本改造我们的社会大厦”经济体制未打破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制度“加速战略”管理体制未改变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的管理体制未改变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的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失控、混乱政治改革①个人专断②全盘否定斯大林①个人专断②攻击斯大林①取消党领导②恶毒攻击斯大林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