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2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3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一、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近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的演化密切相关。人类通过技术的发展去适应自然、挑战自然、控制自然,通过社会组织的形式来争取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自身也不断被改造,形成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形式。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原始技术为主的采集狩猎社会、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农业社会和以工业技术为主的工业社会。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社会。4二、采集狩猎社会的人地关系1.时期采集狩猎社会是指人类产生到原始农业出现以前的阶段(距今大约300万—1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时间。人类也完成了由猿–古人–现代人的转变。52.人地关系特征1)人类通过采集狩猎活动,获取自然产品而生存。人口规模也被严格控制在天然食物供给量确定的限度内。2)生产技术和工具十分落后。主要是最简单的石块和木棒。3)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极低。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影响极小。4)人类社会形成相互合作和财富公有制的社会特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亲族群体是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总体上看,在采集狩猎社会中,由于人口数量少、技术原始,当时的人类并没有摆脱天然食物链束缚的能力。依赖自然并为自然所支配、而对自然的影响力极小,是该阶段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6三、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农业社会是指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阶段,距今大约1万年—200年。其中,距今大约1万年到5000年是原始农业社会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年到200年工业革命之前是传统农业社会阶段,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71.人类开始利用农业技术开发自然资源来补充天然食物的不足。这标志着人地关系作用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主要农业技术是以磨制的石器(如石斧、石锤、石铲等)为主。农业生产简单,从模仿自然到“刀耕火种”。(一)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83.消费水平极低和人口规模不大,且消费结构对自然系统的压力不大,人地关系基本和谐。4.主要社会组织形式是氏族公社。原始农业社会作为由采集狩猎社会向传统农业社会的过渡时期,虽然人类活动的强度较采集狩猎社会增大,但其仍然属于自然的控制之下,当时的技术结构和生产能力还不足以对自然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其对自然的干扰完全可以通过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而消除,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和谐的。91.传统农业社会出现了代表着先进的和主体文明的定居种植业。2.传统农业技术中出现了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使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系统成为可能。(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耧车103.人类为了有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在社会调控结构方面出现了进步。1)实现了由原始农业社会的氏族公社所有制向传统农业社会奴隶主所有制和农户(地主)个人所有制的转变。2)出现了国家这种社会组织来保护管理上述所有制和它们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土地等自然资源。4.促进了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类聚落——城市的产生。11知识链接:城市革命“城市革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首先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稍后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也出现了城市,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美洲和秘鲁也出现了最早的城市。虽然这六大“城市革命中心”各有其不同特点,但均与大河流域的农业灌溉系统所导致的传统农业的发达有关。首先,农业灌溉系统本身就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组织,而发达的传统农业所带来的过剩农产品也造就了非农阶层的出现;其次,土地的区域差异也造成了贫富分化,使不少人弃耕进“城”从工(手工业)从商,并用其换取农产品。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了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可以说改变了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12传统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的总特征:从人地关系的垂直联系上看,基本上维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其技术结构尚不足以对自然界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同时社会调控结构又有力的保障了人与自然之间由于人口的增多而导致的脆弱的平衡。从人地关系的空间联系看,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传统农业社会的农业中心,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从而使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3四、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1.工业社会的形成1)工业社会的形成和扩张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而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崩溃同步。其形成的直接动力是市场;根本动力是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差异。2)圈地运动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的产生,同时,促进了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从而导致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展开。142.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区别1)工业社会以工业化为主导,而工业化的本质是集中,这是由工业技术结构和市场经济制度决定的。2)由于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而且工业废物的集中,有些废物又是自然界不能吸收和降解决定了工业社会的不可持续性。3)工业社会时期,人类活动强度空前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4)工业社会不仅包括了农业社会的全部问题,而且又增添了许多自己的“特产”,其中环境污染最为典型和突出。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矛盾增大。15工业社会是人类历史中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及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工业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方式、社会系统的结构乃至文明的模式。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却使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程度在扩大,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断激化,尤其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上。这与工业进程的地区差异是相关的。3.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特征161.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主导的、以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将替代传统制造业经济。2.动力的主体将不再是工作在装配线上的工人,而成为信息工作者。3.经济活动不再以现金交易为主流,而代之以信息的流动,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五、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174.经济活动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基本上是跨国经济或全球经济。5.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制度经济,跨国公司、政府和工会是经济舞台的共同统治者。6.由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技术扩散的高效性,信息社会中,无论个人或公共部门都将变得空前富裕,且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形态也会发生空前快速的变化。18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诸多方面。而人口、资源、环境就是全球性最突出的问题: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倍受全球普通关注;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产生跨国界的影响;3)有些问题已发展成全球性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的扩大、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19(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关注1.人口问题与世界的贫困20世界的贫困是伴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度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显得越来越凸现的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有:1)贫困人口是与失业联系在一起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缓慢,其工业的规模很小,不能为国家提供基本的就业规模。212)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较单一的出口产品非常容易受到发达国家市场波动的影响。一旦出口下降,外汇收入水平便随之降低,国家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工业品和谷物的能力即受到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因此陷入危机。223)长期的低水平经济运转低水平经济运转使国家用于发展教育、卫生和其他社会保障的能力低下,居民的生活质量不高。加上民族矛盾长期激化又导致社会冲突的不断发生,使国家的政治局势阻碍了外部资本的进入和本地资本的积累,便酿成了恶性循环。234)农业生产的条件不断恶化在农村,由于缺乏教育投资和技术支持,农业生产只能是粗放的,对土地和植被的破坏不可避免,生态和环境的质量逐年下降,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农业生产的条件不断恶化,食品供应的短缺又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过度开垦草地246)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发达国家的富裕和经济发展使得它们进入高消费的后工业社会。这些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开发和出口其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为维持基本的生存,发展中国家就要更多地开发它们的资源以供出口,这势必会进一步使它们的生态、环境走向恶化。在一些国家的内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一些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会使贫困大面积的发生。相对于其他经济较达的地区,这种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如果长期存在,势必引起地区间,特别是民族地区间社会矛盾的发展,给国家政治带来不利影响。5)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252.资源问题资源问题的实质是全球有限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与人类社会经济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1)随工业化发展,世界许多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已急剧减少,甚至枯竭。据统计,从1961—1980年的20年间,全球铁矿石开采量增长了80%,铝土矿增长了2~5倍,磷矿石为2.2倍,原油为1.9倍,煤炭产量增长了40%。照此下去,有人推测有些资源可开采利用的极限只有30~50年,铁矿石可在200年左右。262)随城市化发展,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正制约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据“增长的极限”的研究认为,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在扩大,全球耕地的资源将趋于减少。在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的前提下,全球耕地可以满足未来30~40年需要。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用途的建设用地与日俱增,土地资源的前景是不乐观的。273.环境问题工业化的发展,不断向环境中排放自然界本来不具有,因而无法吸收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其必然的结果是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281)人类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在无处理排放时对水体产生的污染2)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对大气质量的破坏29大气中有害气体的增加,往往又是酸雨的制造者,酸雨不仅腐蚀金属,也会破坏森林、植被及毒害水体中的生物,当水体的pH接近5时,鱼苗和鱼卵就会大量死亡,至于对宝贵的人文遗产的破坏那更是不可想象的。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大约3.5万儿童死于由环境引起的疾病。酸雨303)工业和城市废水、固体垃圾、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对土壤的污染4)化学物品、噪声、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31综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会不断增加。由于世界环境的破坏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因此它们必须要承担部分解决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责任。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应十分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及其相互汇合酿成的各种问题。所以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32典型案例:前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事故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鸟瞰(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影响33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4月由于电站人员多次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反应堆能量增加。26日凌晨,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冲破保护壳,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源源泄出。用水和化学剂灭火,瞬间即被蒸发,消防员的靴子陷没在熔化的沥青中。1、2、3号机组暂停运转,电站周围30km宣布为危险区,撤走居民。事故发生时当场死亡2人,遭辐射受伤204人。5月8日,反应堆停止燃烧,温度仍达300℃;当地辐射强度最高为每小时15毫伦琴,基辅市为0.2毫伦琴,而正常值允许量是0.01毫伦琴。瑞典检测到放射性尘埃,超过正常数的100倍。原苏联官方4个月后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得放射病的203人;从危险区撤出13.5万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于本事故的核污染。341986年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及其放射云雾的扩散,使人们以为“通过一个国家的努力就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幻想破灭。随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更使世界震惊,人们开始认识到全球环境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自然系统中的空气、水、土地同生物群落的联系往往是全球性的。经济的竞争和世界贸易也可以造成对环境的跨国界影响。伴随着世界性的产业梯次转移,发达国家的污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