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本讲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一)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时,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原定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重庆民工王长平携家人逛商场,忽见地上躺着厚厚一摞百元大钞。他刚弯腰捡起来,瞬间,戏剧性场面发生:见他捡钱的数人围过来,都说钱是自己掉的,但“失主”见保安到来,都不约而同离开了。(2007.02.27《羊城晚报》)•2003年4月突如其来发生的非典疫情,深化了这样的认识•正常的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都因疫情而被打乱。这提醒了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我们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二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发展观是在2003年10月中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决定》在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在论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三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党中央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其实质就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地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从大环境看,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而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在国内,我国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也更加艰巨。这是一个不进则退、无序推进则乱的发展阶段。•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迭。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危机始末•1999年1月6日,巴西第三大州米纳斯吉拉斯州政府宣布,该州欠联邦政府的134亿美元债务拖延90天偿还,这一消息成为引发巴西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延期还债动摇了市场信心,外国投资者加速撤资,大量资金外流,仅1999年1月12日一天就流出12亿美元,l月份共流失约54亿美元。•在外汇储备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巴西政府希望通过高利率政策来保持雷亚尔汇率稳定,阻止资本外逃。在很短时间内,巴西中央银行将其基准利率从34%提高到37%,再提高到41%,但是,在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安排下,高利率并不能改变资本外逃和雷亚尔贬值的趋势。雷亚尔曾一度跌到1美元兑换2.17雷亚尔,许多商业银行出现了挤兑风波。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危机背景和成因分析•巴西金融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看主要是受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从内部看,这次危机是巴西长期积累的经济弊病在一定条件下的大爆发,这些经济问题基本都和巴西政府曾实行的“雷亚尔计划”有关。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1997年赤字额占GDP的6.2%,98年更是达到了7%,远高于世界公认的3%警戒线。巴西公共债务水平也令人咋舌,99年初外债余额达300亿美元,内债逾3000亿美元,债务依存度高达57.3%。•2.币值高估,经常项目逆差严重。95年以来,巴西经常账户连年赤字,98年已达325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左右。•3.世界最高利率。1995年巴西赢得了世界上最高利率的“美誉”。98年春国债利率是30%,98年9月为了阻止资本流出,不惜将利率调到40%。如此高的利率一方面抑制了私人投资,造成了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吸引了巨额国际游资,97年巴西外资银行的资产总值达984亿美元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几点启示•1.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能过于倚重,特别不能长期实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应主要靠国内私人投资来支撑,政府公共投资只能是一种辅助性手段。政府投资不仅会通过“挤出效应”限制私人部门的发展,还会加大财政赤字,从而埋下通胀隐患。•2.高利率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抑制通胀,稳定币值;另一方面也会减少私人投资,减缓经济增长。因此,一国利率政策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3.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一国应适时进行汇率制度调整,逐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4.警惕国际游资的冲击和危害。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游资可以方便地进出有关国家,国际游资由于具有进出间隔时间短、易变性(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逆转)以及羊群效应等特征,有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我国之所以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这样的屏障。四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了急剧的深刻的变化。早期的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的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增长,把经济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到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已经看到它的弊端和不足。因为光有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大转变:•一是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二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三是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2004.3.27下午4时20分,牛群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沙尘暴中行走。3月27日,遭受地震灾害的内蒙古中东部草原地区遭遇沙尘暴,狂风裹着沙尘遮天蔽日,能见度瞬间降低,为抗震救灾而新搭建的蒙古包、帐篷等受损严重。这是长沙浏阳市北盛镇一处接近干涸的水库(2007.8.6摄)。2008.3拍摄•2008.5.27,安顺市部分地区地上满是积水•伴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以人为中心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得以在实践中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所推崇。•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也不仅要重视人的发展,而是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都作为发展观的问题来考虑。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等文件,表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强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两大主要思想理论来源:•一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这是直接来源。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源头。•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根本渊源。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丰富发展。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渊源——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首先是因为其拥有一股喷涌不息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运动是一切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在人类社会中,就是承认变革发展具有第一性、绝对性。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党宣言》宣告: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基本原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把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科学发展观正是用全面、系统、联系的眼光和方法看待发展的问题。2、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渊源——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逐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集中阐述了国民经济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国家内部各区域、各群体之间以及国内外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党的八大又提出要集中精力搞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时代最鲜明的特色;“建设发展”成为时代最根本的主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