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农村社会学发展简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讲农村社会学发展简史主讲:杨发祥教授农村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1894年,C.R.亨德森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美国乡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1908年,第26届美国总统T.罗斯福成立“农村生活委员会”•1915年,威斯康星大学C.J.加尔平(Galpin)教授发表《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1935年创立了专门刊物《农村社会学》•1937年,美国社会学会宣布成立农村社会学学会•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社会生活性质发生变化,农村社会学研究衰微。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农业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在欧洲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村社会学在西欧有了很大的发展。大战期间,西欧的农村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战后亟待重建,客观上需要农村社会学指导乡村重建工作;同时,美国的农村社会学者开始到西欧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帮助西欧开展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活动等,促进了西欧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初,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早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引进和移植,当时,一些留美学生回国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著译工作,并在外国教授指导下进行农村社会调查。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调查与研究•1.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乡村建设试验•2.毛泽东的农村的调查•3.陈翰笙(农村调查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领导的保定、无锡农村重点调查和全国性抽查•4.国民政府首次以国家机关名义进行的农村经济普查与定期统计•5.费孝通等学院派的农村调查研究•6.国外对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1)南京金陵大学美国人卜凯组织的大规模的农村调查(2)日本人“满铁”的华北农村调查20世纪50—70年代:国内农村研究的停滞与国外研究的进展•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由于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在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之后,迅速转入农村集体化。一直到70年代末,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认识的主线是围绕农业集体化展开的,并由此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重大分歧和争论。•农业集体化主要目的:一是增加生产,解决日益增多的人口吃饭问题;二是为工业化提供积累;三是实现大体均等,避免两极分化。由于中国这一时期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很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除了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主题外,到1979年前,在中国境内有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20世纪50—70年代国外对中国农村研究的进展这30年中,国外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方面的研究:•旅美华人杨庆堃根据自己50年代初在广州郊区鹭江村的调查写成的《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一个中国农村》(1959)。•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1964-1965)。•威廉·韩丁根据他对人民公社时期陕西长弓村的再度调查,出版了《身翻:一个中国农村的继续革命》(1983)。•1975—1978年,美国汉学家陈佩华(AntiChan)、JonahanUnger和RichardMadsen对广东陈村的研究。他们三人对26位流入香港的陈村知青和村民进行了223次深入访谈,撰写了《陈村:毛泽东时代一个中国农民社区的现代史》(1984)。Madsen还利用这次访谈的资料撰写了《一个中国村落的道德和权力》(1984)。这两本书对陈村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干部权力的道德基础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于这一时期西方学者对中国大陆乡村的实证研究受到很大限制,一些西方学者如裴达礼、王斯福、马丁和帕斯特奈克(BurtonPasternak)等人,便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台湾和香港地区,对这些地区的乡村进行实证研究。1964年和1969年Pasternak对台湾南部两个社区进行了调查,并于1972年出版了《两个中国村庄的血缘和社区》。英国人类学家华德(Ward)在对一个香港渔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出版了《多样化的意识模式》。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和农村研究•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出现了研究的热潮,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所产生的社会变迁和问题,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有了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第三,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大量引入,为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80年代以来农村研究的学术热点:1.80年代早中期主要是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的农村经济研究。这一主题与1979年开始推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带有较多的论证政策合理性的色彩。2.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人口流动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变革而进行的农村社会研究。3.90年代开始围绕村民自治兴起的农村政治体制研究。4.小城镇研究及其理论5.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研究。6.农村社会分层研究•80年代以来的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特点:1.研究学科和方法的多元化。2.研究经历了由政策选择向学理研究的转变。80年代前的农村研究大多属于政策选择,90年代后才进入学理的层次。其原因一是80年代学术界笼罩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下,学术界的意识形态带有浓厚的西化色彩,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3.这一时期研究成果数量多,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也有不断深入和细化的趋势。代表性成果:林毅夫《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陆学艺《改革中的农民问题》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吴怀连《农村社会学》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以“农村社会学”为名的教材和专著已经出版了十多本。从研究主题和内容来看,从探索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和揭示乡土社会的特性,逐渐深入到关注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出现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乡镇企业、农村人口流动、小城镇建设、农村社会的分化和整合、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心理变迁、农村传统文化、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等各个方面。•80年代以来农村研究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历史的反思。主要成果是对人民公社的研究和反思。林毅夫较早注意到人民公社的问题。认为公社组织本是农民自愿参加的集体组织,可以进入,也可自愿退出。后者正是保证集体组织的活力所在。但公社组织事实上只能进入而无法退出,以致造成低效率。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认为人民公社背离了家族共同体传统,并最终导致家族共同体的瓦解。2.对现实的思考。主要是对乡村变迁中的现代性和传统性问题的思考。乡村的迅速变迁,对既有秩序进行了强力冲击。如何进行乡土重建?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一是现代性取向,这种观点将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认为现代化是现代性全面取代传统性的过程;二是现代化可以从传统中挖掘有用的东西,即借鉴本土资源。80年代以来国外对中国乡村问题的研究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日益引起国外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对中国乡村问题展开研究,中国乡村问题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成为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一个热点。当前国外对中国乡村问题的研究有三个特点:第一,研究领域广泛,可以说是一种多元化、全方位的研究。第二,研究人员日益增多,研究受到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第三,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尤其是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一时期国外研究中的代表性观点有:1.小农经济的“内卷化”(involution,又译“过密化”)问题。黄宗智利用满铁资料和自己的调查,写了《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1985);《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990)2.“乡村经纪人”概念。美国学者杜赞奇利用满铁资料对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进行分析,《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乡村基层领袖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经纪人”角色。“经纪人”分为两类:一是“赢利型经纪”,他们将小农视为榨取利润的对象;一是“保护型经纪”,他们代表社区利益,并保护自己的社区免遭国家的侵犯。“经纪人模型”注意到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角色,深化了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研究。后来发展出以“国家、地方精英和民众”的三层分析方法,来解读中国乡村社会。3.农村社会的转型。舒绣文(VivienneShue)(TheReachoftheState:StretchesoftheChineseBodyPolitic[M].Stanford:StanfordUnivercity.Press,1988)中国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变迁:1949年以来国家对农村的控制经历了毛泽东时期的“蜂窝结构”式制度到商业网络和政府机构直接渗透到乡村的变迁。在毛泽东时代,农民被固定在当地社会中,国家依赖地方干部对中央政策进行地方化式的“变通”,其角色颇类似于中华帝国时代的“士绅”,从而农村社区对于自上而下的政治控制基本上是不开放的。相比之下,改革以来的一系列经济开放政策和行政改革措施把农民纳入到具有一体化趋势的商业网络和不断强化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控制当中,使他们的社区逐步向自上而下的社会控制形式开放了,也使中国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国家力量延伸阶段。本章主要参考文献•侯建新,2000,《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史学月刊》第4期。=2129&BigClassName=近世史论&BigClassID=29&SmallClassID=78&SmallClassName=民国&SpecialID=0•徐勇、徐增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