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5(一)“十一五”发展基础…………………………………5(二)“十一五”发展环境…………………………………7二、总体要求与奋斗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方针………………………………………………9(三)奋斗目标………………………………………………9三、主体功能区划布局…………………………………………12(一)生态保护区……………………………………………12(二)城镇功能区……………………………………………13(三)环漩门湾产业带………………………………………13(四)海洋经济带……………………………………………14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5(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6(二)提升第二产业…………………………………………16(三)扩张第三产业…………………………………………19(四)优化第一产业…………………………………………20-—2—-(五)培育临港型产业………………………………………23五、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岛城市化………………………24(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4(二)全力推进全岛城市化进程……………………………27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要素资源保障…………………28(一)水利建设………………………………………………28(二)能源供应………………………………………………29(三)交通体系………………………………………………30(四)信息网络………………………………………………30七、建设文化大县,繁荣科教体卫……………………………31(一)优先发展教育…………………………………………31(二)繁荣文化事业…………………………………………32(三)促进科技进步…………………………………………33(四)创建体育强县…………………………………………34(五)改善医疗卫生…………………………………………34八、完善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玉环……………………………35(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35(二)扩大社会就业渠道……………………………………35(三)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36(四)完善外来人员管理……………………………………36(五)积极打造平安玉环……………………………………37九、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38-—3—-(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38(二)全面推进生态建设……………………………………39(三)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40十、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开放水平……………………………42(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42(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44十一、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45(一)加强组织领导…………………………………………45(二)加强引导和协调………………………………………46(三)加强宏观调控…………………………………………46(四)加强监督和项目管理…………………………………47-—4—-“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攻坚阶段,依据《中共玉环县委关于制定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是“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的重要依据。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一五”发展基础“十五”时期,我县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战胜非典疫情和台风、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化解水、电、土地等资源要素瓶颈,提前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8.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7431元(约4600美元),“十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19.3:54.2:26.5调整为8.2:61.9:29.9。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了网络状市区道路框架,城市化水平达到56.4%,以拓展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为重点的城市化模式基本成型。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政府职能逐步转变,企业改革日益深入,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到位,农民人均负担减幅居全省前列,“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新增三资企业79家,2005年自营出口总额达到8.86亿美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科技进步加快,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体育事业成果显著,医疗卫生取得长足进步,人口和计生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依法治县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13560-—5—-元增加到2005年的222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5723元增加到2005年的862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69.2%。专栏一“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十五”计划目标执行情况2005年年均增长(%)全县生产总值亿元138.0148.5314.0人均生产总值元345003743113.3三次产业比重12.1:57.7:30.28.2:61.9:29.9财政总收入亿元10.018.0126.5地方财政收入亿元5.17.52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合计)亿元143.4230.132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0.037.1616.8城市化水平%5056.39/自营出口总额亿美元2.078.866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120(职工平均工资)22220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7660862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五年平均)‰6.04.94/科技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51.8/平均受教育年限年97.75/每千人医生数人1.741.5/注:生产总值为当年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6—-口计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经济普查后增加10.8049亿元;城市化水平按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重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在2001年以前为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指标。“十五”时期,尽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1)产业与产品升级受到较大制约。水、电、土地等要素制约严重。产业基本上以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为主,投资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低小散弱、科技附加值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资源消耗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增长和数量扩张为主。(2)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水环境、大气环境,部分河道水质低于五类标准;部分地区酸雨污染程度已达Ⅴ级,属于重酸雨区;城区噪声总超标率超过70%,工业区更为严重;近海海域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受到破坏。(3)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社会保障压力加大,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流动人口管理尚需加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投入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城乡的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城市辐射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尚待健全,失地失海农民转产转业过程中的就业问题亟待破解。我县区域交通“陆地边缘,省道末端”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缺乏快速、便捷的交通要道,港口运输业尚未形成气候。(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国际环境:世界资源重组、配置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进一步加深,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制造业)逐步向我国、尤其加快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为我县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在更大范围内-—7—-分享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但围绕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环境: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我县经济的长远发展,但短期内将影响到我县企业规模的扩张。人民币汇率调整对我县的外贸出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日趋成型,为我省接受外向辐射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强县(市、区)对我县引进外资、承接产业转移将造成巨大的挤压。省内环境:我省将继续贯彻实施“八八战略”、打造“平安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等战略部署,工业化进程加快,集群化产业基地(产业带)建设特色更加凸现,环杭州湾地区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温台沿海产业带初步成型,我县作为温台之间潜在的交通枢纽与沿海通道,将逐步成为温台沿海经济区的重要经济枢纽之一。县域环境:我县将进入人均GDP超5000美元的关键发展阶段,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将更加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民营经济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批支柱产业和名优产品加速整合、提升,产业结构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大麦屿港的深入开发将使我县逐步成为温台沿海产业带重要的联结点和增长极。二、总体要求与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提前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8—-目标,着力自主创新,优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工业立县、科教兴县、三产活县战略,再创产业、空间、资源、环境和人文新优势,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力争在构建社会和谐、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二)基本方针1、强化集约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水、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深化三个创新,规范市场体系。推动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组织、市场体系、政府机构、企业制度等各个层面的改革,加快建立高效、规范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3、发展海洋经济,实现陆海联动。大力发展海上运输、海洋生化、滨海旅游、海水淡化、船舶修造、石油储运、港口电力等海洋产业,加快港口开发,培育临港型工业。以陆域经济支撑海洋经济,以海洋经济拓展、提升陆域经济,实现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联动发展。4、围绕五个统筹,注重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快全岛城市化进程,推动欠发达乡村的发展,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和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三)奋斗目标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品牌经济加快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9—-变。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7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8000美元左右。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三产比重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为4.5:60.7:34.8。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全岛城市化步伐加快,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市由“三位一体”向包括楚门、清港在内的“五位一体”发展,区域发展战略重心从“本岛时代”跨入“环漩门湾时代”,为全岛城市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和谐社会争创新局面。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城乡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完善,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显著提高。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2600元和11500元,年均分别增长8%和6%。人文优势更加凸显。大力弘扬和提升玉环人文精神,进一步形成勇立潮头的争先意识,克难攻坚的坚韧品质,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重义守信的诚信理念和讲求实效的实干作风,公民整体素质实现跃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到2010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