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在中唐时期,有这样一位文人,被贬永州,一连描写了此地八处胜景,每篇独立又相关联,统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1.了解“而”“为”“之”的不同用法。(重点)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重点)3.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了解作者】“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文体知识】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他心情抑郁,常常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背景介绍】一、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2.梦亦同趣()二、一词多义施施而行()1.而起而归()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同“戮”,刑辱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同“趋”,往,赴【基础梳理】自余为僇人()故为之文以志()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3.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动词,成为动词,写助词,可译为“的”代词,代指所见景色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这2.为三、古今异义1.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但凡,凡是。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2.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层层增加,积聚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承接连词4.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承接连词朗读课文,结合文本疏通梳理课文重要文言知识。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同“戮”,“刑辱”的意思这常常公务之暇缓慢行走的样子萦回曲折的溪涧随从穷尽第一自然段【文本疏通】翻译: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萦回曲折的山涧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同“趋”,往,赴奇怪特别形态与其他的不同表转折相互枕着身子翻译: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的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第二自然段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渡过砍伐走到……的尽头以……为异才因为于是登高远望翻译: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边的亭子上,眺望西山,才指着它认为奇异。于是吩咐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去丛生的草木,烧掉茂密的茅草,一直清除到高山之顶。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表修饰表承接几个山谷空阔的样子尽收眼底交会形容离自己很近翻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白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小土堆渺远的样子浩气广大的样子拿起酒杯它翻译: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到解除束缚浑然一体从此记还翻译: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提示】(1)心情前:“恒惴栗”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2)醉态前:“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后:“引觞满酌,颓然就醉”(3)归家前:“觉而起,起而归”后:“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4)始游前:“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后:“然后知是山之特立”1.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有什么区别?2.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提示】高峻雄奇,特立不群。3.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西山之高峻雄奇?【提示】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作者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围的环境来进行衬托。视角由俯视到远眺,视角的变化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阔,而境界的进一步开阔又伴随着作者胸怀的进一步开阔。4.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提示】首先,原先游览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请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深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5.两种游览,其人和自然景物的关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怎样的不同?【提示】不同。在“始”前游中,自然是排遣苦闷的对象,自然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这样人当然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暂时的解脱。“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而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众人的地方。6.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提示】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致醉不思归。7.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提示】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到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8.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提示】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始得西山宴游记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登临西山之所见所感当时处境:恒惴栗漫漫而游:幽泉怪石,无远不到醉而思归:异态之山水皆我有也望西山:始指异之登山始感:高峻特立宴游忘归:心凝形释始得真趣游于是乎始向之未始游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的句式,在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与前面内容相连贯,构成一组排比句。追寻古老的山水情,幽静又不失生机,典雅又不失壮阔的大自然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柳宗元惊异于小石潭的寂,,___________。【解析】先确定仿写句子的句式,然后再分析内容,从例句中可以看出,要体现出文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也就是说找出文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景物来就可以,注意句式要一致。答案(示例):范仲淹赞叹于洞庭湖的壮丽苏轼感慨于赤壁的险峻早梅柳宗元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赏析】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并加以体会。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