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史学史-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主讲人:廖艳彬gwy19790728@sohu.com2010年3月1日一、课程的性质中国史学史,是研究和阐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史学本身,包括中国古代史学、近代史学和现当代史学。二、课程目的1、了解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2、了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3、了解中国史书的编修制度;4、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念与史学理论;第一章中国史学的兴起——先秦史学主要内容:1、中国史学发展的起源及史学产生的条件2、我国先秦时期主要的史学著作的内容体例3、孔子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第一节中国史学的起源——远古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一、远古的传说:中国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传说时代。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的传说,在先秦史籍中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记载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虽然这些记载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后人的加工,但它却包含着生活在阶级社会的人无法凭虚描绘的一些原始的内容.如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状况,许多先秦书籍中进行了记载,几例如下:1、对远古人类居住情况的记载:《庄子·盗跖》中有“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2、对古人饮食情况的记载:《韩非子·五蠹》中有“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3、对古人生产工具的记载:《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4、对古人婚姻状况的记载:《商君书·开塞》中记“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记“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5、对古人开发社会的记载: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6、对古人战争的记载:黄帝战蚩尤、克炎帝。(见《山海经·大荒北经》)从这些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窥见我们先祖当时的生活状况面貌。因此,这些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起源(滥觞)。二、原始的历史意识:从远古的传说中可以看出一些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两种思想经常搅混在一起,从整体上看又显示出崇拜自然神的倾向。A.唯心主义的“天人观”的原始起源:远古的传说(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和神话(纯粹的幻想和虚构)往往杂糅在一起。对自然神的迷信,产生了原始的宗教思想,是后代唯心主义“天人观”的原始基础。B.唯物主义的无神论的萌芽:同时传说中的“人能胜天”的思想,对后代无神论的萌芽,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天下为公)如《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神农氏“身亲耕,妻亲绩”,“尝百草之滋味、水泉甘苦”。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尧:“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茅草屋顶不修剪整齐),采椽不斲,(用栎木作的椽子不砍削)。粝粢之食(粗糙的饮食),藜藿之羹(野菜汤),冬日麑裘,夏日葛衣”(冬日披鹿皮御寒,夏日穿葛麻之衣。)(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被颂扬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治服洪水,抗御天旱,改造环境,创造农具、器物成为传说中的主要内容。如《世本·作篇》中记载:A.燧人造火: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者B.伏羲结网:渔猎技术的发明者C.神农作耜:农耕技术的发明者D.巫彭作医:医术发明的古巫E.雍父作舂:捣脱物皮壳技术的发明者这些传说大部分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是靠人们脑记口传而流传于世,经后世文人加工整理而成。但这些传说无疑是现实生活斗争的反映,是古代历史的镜子。这些原始的历史意识,是历史记述赖以发生的前提。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主要靠以下几种方法:A、结绳记事法:以绳之长短,结子数目,形状来记事。后人称之为“结绳时代”。至今云南佧佤族仍采用此法记事。B、刀刻记事法:如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仰韶文化器皿上常刻有整齐、规则的符号。C、图画表示法:比如古代岩画上,画一头牛和一个手持弓箭的人,即表示狩猎或射箭,后逐步衍化为象形文字。关于文字的产生,史书上有仓颉造字说,这是一种托古现象。事实上文字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关于文字的产生,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意见不一。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文字,是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的甲骨文。甲骨文已经有了会意、形声、假借文字的出现。说明在此之前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如会意字:祭:持肉以享神祗也;至:“鸟飞从高下至低地”(许慎);君:“以手口指挥,自己不动者;武:“止戈为武”;信:“从人从言”。如指事字:(灾)災:川流受阻则为害。(疆):田与田之间有分界形。(天):人之头顶。(上):二、丄;(下):丅、𠄟,表示方位“在哪里”。(2)历法的产生:史学是以时间为基础的。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年月不清,就没有时间观念。一部史书如果没有确定的时间,那么史料再丰富也是毫无价值的。一部真正的史书,必须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四者有机地结合。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慢慢地发现了月盈、月亏的规律,其周期等于二十九次或三十次日出,这样人们头脑中就形成了日月的概念。后来因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于是产生了把一年分为十二月,一月分为二十九或三十天比较精确的历法。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月亮又叫太阴。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年、节气是阳历成份。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3)史学意识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需要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于是便产生了史学意识。以后历史的记录权力把持在极少数人手中,他们代表统治阶级做历史记录,因此他们选择的历史材料乃至记录的原则和方法都有一定规定。史学意识在逐步成长。二、史学产生的年代: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比如周武王曾声称:“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尚书·召诰》),既然要用前朝兴亡的事实作为自己统治的借鉴,那就只有借助于记载前朝兴亡事迹的史书。此外在春秋时代,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引用古籍的论述作为自己议论和施政的依据,同时把史书作为教育自己后代的教科书。这些因素促进了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尚书·多士》“维殷先人,有典有册”。说明商代已经出现典册,而这些典册极有可能是各种档案文件的汇编。比如保存至今最完整的《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也可称是最早的成文史料。它记载了上至唐、虞,下讫春秋时秦穆公数代的部份史实。《尚书·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一篇誓师词,顾颉刚考证认为该篇应成于殷代。(《中国史研究》1979年1期)因此说我国史学的起源,应从商代开始。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史”:《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传说我国很早就有史官的设置。《后汉书·班彪传》“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我国有文字可稽的历史,应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史官的设立应去此不远。商朝的史官,甲骨文作“作册”、“史”、“尹”、“太史”、“内史”,原本与宗教官“卜”、“占”、“巫”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都充当神人之间的媒介,不仅负责上帝的旨意,而且可以代表上帝监督商王的行动。因此,史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商代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的责任。《史记·殷本纪》记载了自契以下诸王的世系,说明司马迁可能参考了商代史官记录下来的原始史料。商代史官还负责记录商王的行事、言论及国之大事。今《尚书》中保留有五篇商书:《汤誓》,记汤伐夏桀时的誓辞;《盘庚》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告诫;《高宗肜日》记祖巳对商王的谏语;《西伯戡黎》记祖伊对殷王的警告;《微子》记载了微子启与少师、父师的对话。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周朝的国家机构更加完美,史官设置具有明细的分工。西周金文中有“作册”、”内史”、“内史尹”等称谓。《周礼》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之称,分工也十分明确。“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即治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八枋:爵、禄、废、置、杀、生、予、夺);“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此外,还有女史,是负责后宫记录的。另外,《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说明国君身边设有左、右史。所谓记言,就是为国王起草文书,发布文告,推行政令;所谓书事,就是指负责记录所发生与国君相关的事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周朝各诸侯国也设有史官,如鲁有太史,齐有太史、南史,楚有左史,秦、赵有御史。各国史官有史可考者如:晋有史赵董狐,楚有左史倚相,赵有史墨等。从夏、商、周三代看,古代史官一直负有两项任务:一是关于人事方面,一是关于天道(宗教迷信)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事活动的内容逐步超过了天道。这一变化,使史官的职守逐步摆脱了神道宗教的事务,慢慢分离而成为一种专业,专门负责史料的记录、搜集、汇编、保存和史书的撰写和典籍的保管。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1、传说中在所谓的“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2、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史书是《尚书》,《尚书·甘誓》就是一篇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其中《盘庚》记载了盘庚迁殷前对臣民的谈话。这一时期留下的甲骨文反映了殷商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西周时期保留下来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4、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见《孟子·离娄》)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可见孔子是以鲁《春秋》为蓝本,博采各国史记,修成流传至今的《春秋》的。《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孔子修《春秋》,是利用旧文献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二、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