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健身锻炼一残疾及残疾人体育的基本概念1、残疾的基本含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残疾的理解不尽相同。•我国将残疾定义为:因各种躯体、身心、精神疾病或损伤以及先天性异常所造成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的一种状态。•例如: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拿东西,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不会说话,不解人意或者智力低下,精神、情绪、行为严重不正常等。我国将残疾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和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在我国,残疾人指的是:由于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和心理状态的异常或者丧失,部分或者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不便于发挥正常作用的人。如:小儿麻痺症患者、痴呆儿、聋哑人等。残疾可以分为原发性残疾和继发性残疾。给残疾人生存造成障碍的因素1、不健全的政策和标准政策的规划常常未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或现有的政策和标准未实施。2、消极的态度观念和偏见造成教育、就业、卫生保健以及社会参与的障碍。3、服务提供的缺乏残疾人特别容易因卫生保健、康复及支持和协助等方面的服务缺失而受到伤害。4、服务提供中存在的问题服务缺乏协调、人手不足以及工作人员能力不足都会影响对残疾人服务的质量、可及性和适当性。5、资金匮乏分配用来执行政策和计划的资源往往匮乏。缺乏有效的财政支持成为各种收入地区提供持续服务的主要障碍。6、无障碍设施缺乏许多建筑环境(包括公共场所)、交通系统和信息都没有实现对所有人的无障碍化。缺少无障碍的交通是阻止残疾人找工作或寻求卫生保健的常见原因。7、缺乏协商和参与许多残疾人被排斥在直接关系到他们生活事务的决策之外。例如,残疾人无法选择和控制如何获得在家中的支持。8、缺乏资料和证据对残疾缺乏严谨和可比的资料以及对实施项目缺少充足证据,都会妨碍我们的理解和行动。了解残疾人的数量和他们的环境,可以改善措施以消除障碍并提供服务使残疾人参与活动。残疾人生活的不利现状1、更加不良的健康结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残疾人的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群。由于团体和设施的不同,在可预防的继发的功能状态、共患病和年龄相关的功能状态上,残疾人可能体验到更高的易受伤害性。2、更低的教育成就残疾儿童,与同龄非残疾儿童相比上学时间要晚,在校率和升学率要低。无论是低收入还是高收入国家在各个年龄组里完成教育人数都存在差异,而在贫困国家中显得尤为突出。3、更差的经济参与残疾人失业率更高,并且即使就业薪水通常也很少。4、更高的贫困率残疾人贫困率比非残疾人高。从平均水平看,对于残疾人或有残疾成员的家庭来说,他们的生活必需品的匮乏率更高—包括食物安全无法保证、住房条件更差、缺乏安全的水源和卫生环境、以及卫生保健的可及性不足—与非残疾人或非残疾人家庭相比财产更少。5、更高的依赖性与参与的局限性过度依赖于机构性的解决方案,缺少社区生活以及提供的服务不足都使残疾人愈发受到隔离且依赖他人。处理残疾人生存障碍和不平等的方法1、处理卫生保健中的障碍2、处理康复中的障碍3、处理支持与协助服务中的障碍4、创建无障碍的环境5、处理教育障碍6、处理就业障碍二残疾人体育的基本概念残疾人体育,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概念。概括讲,是一种特殊体育或者残障人体育。是指在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等方面有缺损者,通过身体练习,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身体机能,促进其残疾的康复及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文化活动。三残疾人体育的分类(一)保健体育是指残疾者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从事的体育锻炼。主要内容是使身体各部分协调发展,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等。(二)康复体育是指部分器官和组织有残疾的人,以及重大疾病患者,为了不至于完全残疾,在临床治疗中的体育锻炼。可分为医疗体育、矫正体育等。康复体育锻炼有主动和被动两方面。主动锻炼,是指自己能做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以提高肌肉张力,改善持久力和忍耐力;被动锻炼,是指借助于他人的操作(如按摩)而使病人被动接受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身心,从而帮助机体功能的康复。康复体育锻炼具有全身性的特点。(三)竞技体育是为了战胜对手,以科学的、系统的训练,通过竞赛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从而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种体育运动。残疾人竞技运动有田径、举重、射击、乒乓球、游泳、轮椅篮球、坐式排球等。三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简史1、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史前阶段我国很早就对残疾有了科学的认识。如《左传》卷六记载:“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无色之章为昧。”《吕氏春秋·尽数》中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的记载,对残疾的认识在古代文献中屡屡可见。由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剥削阶级歧视残疾人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尽管有个别残疾人进书院或参加科举考试,但也未发现有专门为残疾人办学的史料,也无法查证残疾人体育活动情况。2、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萌芽阶段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科技、文化大量传入中国。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在提出学习西洋、改革社会和文化教育主张的同时,也注意了解西方特殊教育的情况,设想在中国办特殊教育学校。最早明确提出办特殊学校的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之一的洪仁玕,1859年,在太平天国后期建国纲领《资政新篇》中第一次提出。但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不久就失败了,这一纲领未能实现。1874年,英国牧师穆·威廉(M.William)在北京开办了我国第一所特殊学校“瞽叟通文馆”,即现在的北京盲人学校。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里斯夫妇(C.R.mills)在山东登州(现山东蓬莱县)建立了第一所聋人学校“启瘖学校”,后该校迁往烟台,即现在的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随后我国的一些热心人士也以个人的名义办特殊教育,如1912年著名实业家张骞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1916年创办的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特殊学校之一。此外,在杭州、长沙、沧县陆续都有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特殊学校。1927年在南京建立的聋哑学校是旧中国影响较大的一所公立特殊学校。但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战争频繁又屡遭帝国主义侵略的旧中国,特殊教育事业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解放前夕,全国仅有聋哑学校40多所,学生2000多人。这些学校带有慈善救济事、业性质,学校的教育教学没有统一要求,没有教学大纲、教材,学制和课程设置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待遇差、负担重。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儿童仅开展一些如踢毽、打拳等简单的体育娱乐活动,残疾人体育运动处于萌芽阶段。3、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残疾人的教育和体育工作。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盲目等特教学校,对生理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这一决定确立了对残疾儿童、青少年实施教育的政策基础,从而使残疾人教育纳入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轨道。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基本路线,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特殊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特殊学校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1978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强了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党中央的文件,国家法律中明确提出发展特殊教育。1986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9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随着《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年一1995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我国残疾人的教育和体育日益走上了法制轨道。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与新中国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残疾人工作,将残疾人体育工作当做一项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历史任务来抓。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4月1日,我国的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最新的数据显示,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比较,我国的残疾人口总量增加,残疾人比例上升,残疾类别结构也发生了变动。其中75%在农村。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肢体残疾2412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占16.30%。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和比例改革开放前的残疾人体育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兴建了一大批社会福利单位,在沿海地区和内地经济发达城市办起了盲校、聋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和社会福利工厂,使得残疾儿童幼有所学,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有了就业的机会。在这些单位、工厂和学校同时也开展了体育活动和强身锻炼。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社会福利工厂广泛开展了广播操、生产操、乒乓球、篮球、拔河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在残疾人疗养院和荣誉军人休养院里,体育运动作为康复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和体育康复师对残疾人施以适合的体育锻炼,促进了他们各种功能的恢复和发展;在盲校、聋校及近几年兴办的弱智学校、辅读班,都普遍开设了体育课和律动课,由特殊师范学校培养的体育师资担任专职体育教师,一般每周三节体育课,并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比赛。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国在50年代就多次举办过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1957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届聋哑人田径、乒乓球、游泳比赛,有16个省、直辖市的60名运动员参加;1957年6月,上海还举办了全国青年盲人田径运动会,北京、上海、武汉、南昌、长沙、沈阳、南京、青岛等8个城市派队参加了比赛。1959年又举行了首届全国聋哑人篮球赛,绝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派代表队参加了比赛;1980年,云南昆明聋哑人体育协会举办了聋哑人篮球邀请赛,有20多个单位的代表队参加;同年北京、天津、唐山、张家口4个城市的聋校田径代表队也在北京举行了友谊比赛。这些比赛对于提高竞争意识,在社会上宣传残疾人体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的残疾人体育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的范围比较小,主要局限于沿海及内陆经济发达城市的社会福利单位和盲校、聋校中,各地盲聋哑人协会和民政系统也组织举行小型区域性比赛活动,但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大规模全国性比赛,也没有举办过残疾人专门参加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残疾人工作及残疾人体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残疾人体育组织不断发展1983年10月,天津市体委、民政局、劳动局、红十字协会联合发起并举办了伤残人体育邀请赛,来自全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近200名盲人和截肢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乒乓球等项目的比赛。这是建国以来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残疾人运动会,为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残疾人体育法令法规相继出台1991年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就规定了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受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特殊体育运动会,参加重大国际性比赛和交流。3.残疾人学校体育日趋发展4.残疾人体育训练工作日益发展5.残疾人体育逐步走向世界四残疾人体育的特点1.残疾人体育具有康复训练的功能。残疾人的体育活动往往是同康复训练结合在一起的。通过采取一定的运动形式,使得身体残疾部分的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2.残疾人体育活动具有分散性、个体性和多样性。由于残疾的类别和程度的差异,残疾人的体育活动大都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