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2目录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二)发展环境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壮大经济规模(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打造城市新格局(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六)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七)进一步扩大开放(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重点项目(一)基础设施项目(二)重大工业项目(三)服务业项目(四)农村建设项目(五)科教文卫项目(六)环保生态项目3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增创珠海经济特区新优势,加快建设珠三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珠海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克服了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我市在“十一五”时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05年本地生产总值(GDP)达到634.58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8%,高出“九五”时期3个百分点;人均GDP由2000年的2.6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4.53万元(折合约5525美元),提前一年完成预期目标,在全省位居第4三;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1%和8.2%;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9.2%、13.8%、24.2%和15.1%。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办工业取得新进展,农业生产平稳,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2:55.5:40.3调整为2005年的3.2:51.9:44.9。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以电力能源、石化、钢铁为代表的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迅速,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0.6∶59.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工业西进”成效显著,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由2000年的22.2%提高到2005年的46.6%。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粤西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建成通车,江珠高速公路珠海段即将完工,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正式动工。高栏港区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珠海港已成为珠三角重要的进口液化气仓储转运基地。广东省第二个LNG接收站落户珠海。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珠港大道、昌盛大桥、横坑大桥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多条主干道改造工程完成,有效改善了市区交通状况。城中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美化了城市景观。大学园区、高新区和临港工业区等园区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珠海电厂3#和4#机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情侣北路等项目正加紧建设。4.改革开放和区域合作迈出新步伐。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国有资本在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的主导作用有所增强。民5营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率先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减轻。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机关作风建设已见成效。商用土地交易、产权交易等八个中心运作更加规范,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和集中监管。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招商引资成绩明显,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我市,五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870亿美元,年均增长22.8%,其中出口累计357亿美元,年均增长24.2%,比“九五”时期高12.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35.5亿美元。珠港澳合作密切,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取得新进展,珠澳跨境工业区即将封关运作。5.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科教文卫事业投入力度加大,改造薄弱学校工作成效显著,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引进了一批国内著名高校在我市设立校区(分校)和产学研基地,大学园区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2005年有7所大学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达5.2万人,居全省第二。建设“广东现代化科技示范市”和“广东信息化综合试点城市”取得成效,电子政务全面启动,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连续六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落实。城乡医疗水平得到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得到提高。扩大就业与促进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17年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任务,连续5年获得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城市称号。积极推进依法治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成效显著,获得省文明城市称号。6.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908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655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1.1%和48.3%。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继续在珠三角城市群中保持前列。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37%改善为2005年的33.2%。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3平方米。农村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水泥路,城乡生活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农村饮水工程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总分连续九年名列第一,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查,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十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市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进一步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为“十一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二)发展环境今后五年,对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这个时期是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扩张,打造珠江口西岸的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确立沿海主枢纽港地位,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的重要时期;是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区位优势,增创经济特区新优势,打造泛珠三角及粤港澳合作平台和建设珠三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珠海、平安珠海、文化珠海、生态珠海,打造“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魅力城市的重要时期。新的发展时期,我市既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不利因素。71.发展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世界经济持续向好,以重化工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扩张加快,我国与东盟等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泛珠三角经济区域逐步形成,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入,珠江口西岸发展步伐加快,国家和省对珠海发展寄予厚望,经济特区功能优势不断增强,将使我市在区域合作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未来几年,港珠澳大桥等一批大型基础设施加紧建设,我市将由交通末梢向区域交通枢纽转变,发展潜力巨大。2.面临的挑战。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摩擦纠纷增多,我市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给我市带来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大。从自身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经济总量不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产业选择不确定,龙头企业少,园区特色不明显,集聚能力不强;“双港”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功能较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配套成本偏高,水电资源出现季节性短缺;历史债务负担沉重;改革锐气减弱,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弊端在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等。我们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承前启后,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继续当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区,全面开创珠海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8“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以人为本,速度与效益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大原则,大力推进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对外开放、科技自主、城市建设与管理五大创新,发挥区位、环境、特区品牌三大优势,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产旺市”三大战略,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集散、生产、创新、服务四大城市核心功能,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珠三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十一五”期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三大发展战略,转变观念,创新模式,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1.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带动城市化。发挥临海优势大办工业,依托港口资源办大工业。坚持科学分区,合理布局,引导产业聚集,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都市工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以信息、生物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延伸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临港重化工业,逐步形成大中小型企业配套、轻重工业并举、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有规模有特色的工业体系。2.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依托高新区大学园区建设科教新城,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独具特色、竞争9力强、高附加值产业聚集的自主创新基地。构建有珠海特色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创新型城市。3.三产旺市战略。利用加入WTO服务业后过渡期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改善服务业的政策体制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渠道,优化服务业结构,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抓住未来交通等基础设施重大改善的契机,充分发挥区位、特区品牌、环境三大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会展、物流、房地产、金融、商贸、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扶持总部经济发展,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打造珠江口西岸区域综合服务中心。(二)发展目标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富裕的小康水平。“十一五”发展的具体目标是:——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十一五”期间前两年打牢基础,GDP年均增长13%以上,后三年加快发展,GDP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GDP总量比2005年翻一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5%以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1.4:53.6:4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体制法制更加健全。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形成更加适应广大人民群10众需求的社会管理体制。法治珠海建设取得新成就。——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集散能力较强的交通网络和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向区域交通枢纽城市转变。形成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城市生产、创新和服务功能,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效。——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