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专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主讲人刘卓红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外延几种代表性看法:1、除我国以外的、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具体文化特点的马克思主义。2、世界马克思主义(黑龙江大学)(共同点:有空间、地域、时间的特点)3、从问题切入界定国外马克思主义(复旦大学)我的看法:西方马克思主义1、创立时期——是由西欧国家的一些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观点及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不满提出异议而兴起的。代表人物:卢卡奇(匈牙利)柯尔施(德国)、葛兰西(意大利)有争议的---布洛赫(德国)代表作:卢:早期《历史与阶级意识》晚期《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柯:《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卡尔马克思》葛:《狱中札记》、《我们的马克思》、《反对《资本论》的革命》早期西马特点1、对恩格斯、列宁思想持反思批判的态度。2、强调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3、由政治立场所决定,坚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马克思主义。4、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仅局限于哲学。5、在重建辩证法的旗号下,强调人的存在的价值,强调主体的意义。分别提出了一些有价值、有创新的观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无产阶级意识)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葛兰西:意识形态霸权理论2、发展时期:卢卡奇创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欧大陆广为传播,并且同各国的社会文化传统相结合,重现众多的学派。此时成为世界性思潮。有以下几个主要派别:(1)德国——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弗洛姆马尔库塞(2)法国--法国马克思主义:戈德曼-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萨特列菲伏尔梅劳·庞蒂-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3)意大利—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德拉·沃尔佩科莱蒂(4)奥地利—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赖希这一时期的特点1、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带有比较强烈的学院式的特点。2、在开放性的旗号下,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3、用各国的文化和传统来补充马克思主义。4、一部分人从原来关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转向对其科学性的关注。5、带有明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特点,否定辩证法是其方法论。2、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非主流的马克思主义1、东德乌托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布洛赫2、南斯拉夫实践派-彼得洛维奇马尔科维奇3、波兰哲学人文学派-科拉科夫斯基沙夫4、捷克存在人类学派—科西克5、布达佩斯学派-赫勒英美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是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已开始趋于解体,资本主义加速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更关注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如何应对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研究领域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等许多领域(1)借用美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洛埃尔.卡斯瑞的话: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后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2)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俞吾金)(3)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英美的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1、罗默、米勒、施韦卡特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2、贾格尔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3、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理论4、哈维的新帝国主义理论5、华勒斯坦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6、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马克思学是一种纯学术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法国吕贝尔(Marxologie/Marxology)经过孕育、兴起、深化、消退四个阶段。特点:1、主要研究马、恩的生平、事业、著作、学说,从对个体研究转向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尤其重视对恩格斯的研究。2、不是政党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力量的理论基础,属于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是一种非意识形态。3、有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4、提出了两个马克思:青年马克思、老年马克思,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对立,用前者否定后者。5、提出马、恩对立论,用恩格斯取代马克思。中国马克思学正在发展中,以北大王东教授为代表。二、当前国内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1、继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2、关注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3、从问题切入来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4、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整体过程来讨论马克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一种提法:转向英美、超越哲学、关注正统。(中国人民大学段中桥教授)三、国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从一个整体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横向)2、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认识国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纵向)启示: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自我批判的结果。必须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挖掘理论的合理性。四、如何学习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1、要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脉络2、尝试在老师教学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思想切入来把握3、加强和提高外语水平是学好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二、卢卡奇哲学思想研究一、生平及其思想演变过程1、前马克思主义的阶段(1885-1918)《心灵与形式》(1910)《审美文化》19132、创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段(1919-1929)《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3、斯大林主义的阶段(1930-1945)《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青年黑格尔》〈理性的毁灭〉4、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段(1945-1971)〈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1971)二、早期《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观点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第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对辩证法理论的误解。“辩证法仅局限在历史和社会领域”,辩证法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因而只有“社会辩证法”而没有自然辩证法。第二、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的见解出发,认为“自然是个社会范畴”。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2、指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人的关系的物化。物化是资本主义生存方式的本质特征。”“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必然隶属于它的创造者的生存模式。”“物化意识”。第一、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必然遭遇到的现实。人们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商品世界,然而这个世界与自己相对峙并压抑着自己。第二、人与人关系物化的种种表现。社会生活碎片化,局部大于整体。现实只是孤立事实的堆积,没有了历史,人们拘泥于眼前的物质利益。第三、无产阶级在劳动中客体化、对象化,丧失了主体性、创造性。3、物化意识的形成及其危害这是物化现象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物化意识必定会无希望地陷入到粗糙的经验主义和抽象的乌托邦主义”。粗糙的经验主义:是客观法则的消极的观察者和顺从者。抽象的乌托邦主义:无限夸大主体的力量,强调个人伦理水平的重要作用,蔑视客观法则的力量。卢卡奇认为:“两者经常是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在“再版序言”中反省了物化概念,认为把物化和异化概念等同是早期思想的不足,既不可能揭示造成造成异化的根源,也没有找到消除异化的道路。物化和异化的区别物化从属于客体化,它本身不过是一种中性的现象。“只有当客体化的形式在社会中获得使人的本质与他的存在相冲突的功能,只有当人的本性被压抑、变形和伤残时,我们才能谈到异化的客观的社会条件,谈到作为不可抗拒的结果的内在异化的全部主观标志。”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观点首先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其次,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工人的劳动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人同人相异化3、“渴望总体性”-----回到马克思的方法“总体性范畴-----整体对部分的无所不在的优先性”第一、“总体性范畴是具体的”,是“现实的概念的复制品”,“一个过程的社会整体。”第二、总体不排斥部分的多样性,总体以多样性为前提,总体总是优先于部分。第三、总体性指称的现实是一个动态性的社会发展过程。历史过程是由我们的行动构成的。第四、渴望总体性就是渴望领导权。4、无产阶级: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面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只有无产阶级自觉的“阶级意识”才能领悟。无产阶级只有具备了自觉的阶级意识,才能成为“同一的主客体”。这一见解的表达方式是纯粹黑格尔式的,在这一问题上与马克思不同之处就是: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规律和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来讨论无产阶级的使命的;卢卡奇是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出发来加以论证的。5、实践:社会现实的基础。第一、实践主要是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第二、实践和理论统一在历史进程的转变中。第三、实践是总体的转变者实践向总体性的转变取决于阶级意识,只有具备自觉的阶级意识,才能使实践活动向总体的转变。“一个行动在功能上是否正确和错误,归根结底取决于无产阶级意识的发展”。不足:把实践看做是意识作用的结果;没有抓住其劳动的基本形式来讨论。三、对卢卡奇哲学的基本评价1、理论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发展阶段。“西马”和西马称谓的不同。2、实践标准关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3、与列宁主义的关系(1)与列宁主义没有传统与反传统的对立(2)卢卡奇的研究离不开列宁哲学理论的巨大精神力量(3)卢卡奇思想与列宁哲学思想的同异点葛兰西哲学思想研究一、葛兰西生平(一)早年教育与初期革命活动阶段(二)创建与领导意大利共产党阶段(三)狱中生活和写作阶段二、《狱中札记》的基本思想本书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意大利的历史和文化,兼论知识分子问题和教育问题;第二部分论述政治问题,涉及到马基雅弗利和马克思的政治理论、政党问题及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等;第三部分论述实践哲学,既涉及到对一般哲学问题的看法,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问题。基本观点1、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见解)第一、实践哲学的来源及与古典文化的关系(1)不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政治理论的简单总和,而是综合地改造了三大理论。(2)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实践哲学等于黑格尔加大卫。李嘉图”。第二、实践哲学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明确指出,“实践哲学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个”要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些文化思潮或使它们富有成效。”即产生了一种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实践哲学受到了双重的修正。一方面,成为现代西方唯心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把它与旧唯物主义等同。第三、实践哲学的实质(葛兰西的哲学观)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种活动。有三个词:“感受的”;“整理的”;“创造性的”。为了避免以上的问题,“必须以”历史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把”意志“作为哲学的基础。但这种意志必须是合理的,而不是任意的,它的实现必须符合客观历史的必然性。”“实践哲学是绝对的历史主义,是思想的绝对的尘世化和世俗化,是历史的绝对的人道主义。必须按照这种方式来描绘这种新的世界观的线索。”把马克思主义归为实践哲学,实践哲学主要以人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考察对象。批判了布哈林的物质观。第四、实践哲学的基本特征(五个方面)第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两者统一起来。把两者同一起来就是一种批判的行动,批判的行动旨在消解把理论或实践绝对化的意向。第二、强调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他反对三种倾向:克罗齐的;布哈林的;卢卡奇的。第三、强调实践哲学的批判性强调实践哲学的批判性是为了引导人民群众确立普遍的“批判意识”和“文化批判能力”,从而使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新文化建设和传播充满活力。第四、强调实践哲学与政治不可分离第五、强调实践哲学改造意识形态的特征评价:把实践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把实践哲学同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的分歧是鲜明的。2、关于领导权理论(分早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