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瑞安市委关于制定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规划纲要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纲领规划。客观总结“十五”发展历程,准确把握内外环境变化,制定好“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纲要着重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突出预期性和约束性相结合,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共同奋斗。一、“十五”回顾与发展背景(一)“十五”回顾“十五”以来,全市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十五”计划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4亿元;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2.4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400元;累计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5亿元;全国百强县(市)排名第39位。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3:53.8:41.9,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三大支柱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华峰、荣光等集团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第三产业发展加快,-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效益进一步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1%,瑞祥新区、飞云中心区、塘下中心区建设稳步推进,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甬台温高速公路、56省道瑞安段、珊溪水利枢纽工程、风山水厂一期等工程顺利完成,飞云江三桥、东新路、文艺中心、盖竹输水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污水处理、温福铁路瑞安段等工程陆续开工。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职能加速转变,投融资、财政等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瑞立集团在纳斯达克成功“买壳上市”,实现温州民企上市零的突破,华峰氨纶通过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5673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4亿美元。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环城河、温瑞塘河和瑞平塘河治理加快,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顺利通过省科技强市和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文体事业成绩斐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830元和7436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1.6%、8.1%。同时,也须清醒看到,我市“十一五”发展尚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产业内涵有待提升。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任务艰巨。城市化水平仍然不高,中心城市三大组团尚未有效融合,马屿、陶山等中心镇培育较慢,山区海岛发展比较缓慢;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事业总体水平落后,农民增收任务艰巨,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较大;资源环境要素制约加重。土地资源供给不足,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匮乏,资金外投、-3-企业外迁现象比较严重,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外资利用水平不高,应对国际非关税贸易壁垒能力不足。专栏1瑞安市“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亿元256242.47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亿元1314310010.43130.42101.62人均生产总值元2056021400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39.141.9财政收入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6.899.7227.5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亿元253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7683.0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2.67.87城市化水平%55以上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2701883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70807436人口自然增长率‰88.9(二)发展环境从国际看,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跨国转移加快。随着我国全面加入WTO以及CEPA等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推进,为我市利用国际先进要素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环境。但同时,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趋势日益明显,技术、环保、劳工等国际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增加,我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临开放格局下全球竞争的严峻挑战。从国内看,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增长方式、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的加速转型指明了方向。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将有力推动我市加速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积极参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4-拓宽了国内市场和资源空间。从省内看,建设文化大省,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海洋经济,打造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培育杭、甬、温和浙中城市群四大都市经济圈等成为发展重点,为我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培育海洋经济提供了极佳机遇。从温州地区看,温州市正全力推进“活力温州”、“实力温州”和“和谐温州”建设,着力培育温州都市经济圈,形成大温州、大服务、大辐射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市全面融入温州大都市,强化在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先进要素和资源生态等方面的深度对接。(三)趋势展望从我市自身看,“十一五”将进入区域统筹的突破期。城市化进程提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沿海开发、跨江发展深入推进,温州大都市桐浦组团开发带动我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山海协作工程实施推动我市山区海岛逐步改变发展滞后面貌;将进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期。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产业竞争力目标,着力推进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等支柱产业及针织、制鞋、眼镜等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化、特色化发展,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海洋经济,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进入民营经济的再造期。着眼于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国际化经营,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实现“民外合壁”、互促共进;将进入社会结构的转型期。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维护被征地农民、妇女儿童、老龄人口、外来民工等合法权益,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二、总体要求与奋斗目标-5-(一)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部署,对接“三个温州”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扩大开放、创新体制为动力,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加快推进“六大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成为浙南重要现代工贸城市、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和浙江山水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概括起来就是“1266”工程。“1”即围绕一个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即强化两大发展动力——扩大开放与创新体制。“6”即实施“六大战略”——空间拓展、产业提升、投资推动、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和谐构建等六大战略。“6”即推进“六大任务”——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开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强化资源环境支撑、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等六大任务。(二)发展战略空间拓展战略。着力于突破发展空间制约,适时实施下干山、北麂岛深水港区、丁山10万亩围垦等重大项目,推动中心城市从沿江发展向沿江与沿海并重发展转变;推进马屿、陶山等中心镇功能培育和区域特色产业提升,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构建高效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产业提升战略。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发展高分子合成材料、汽摩配、机械电子、IT等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通过大力发展总部经-6-济和循环经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保护知识产权、创建知名品牌等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投资推动战略。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渠道,引导财政、社会、民营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公共社会事业、支柱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战略。扩大开放,大力推进招商选资,切实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与管理方法,促进我市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以外促民”、“民外互动”,激发经济活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合作,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城乡统筹战略。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妥善解决“三农”难题,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新格局。和谐构建战略。着力建设文化大市,推进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平安瑞安”,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三)奋斗目标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力争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4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实-7-际利用外资达到1.3亿美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500亿元。——结构调整实现新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汽摩配等优势产业的集群竞争力逐步形成,海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初具,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5%。——城市品位得以新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为主体的城镇发展框架。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基本建成内通外畅、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网,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给排水网,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能源动力信息网和保障有力、长效持久的防灾减灾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富有山水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日益彰显。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5%。——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文化大市建设稳步推进,“平安瑞安”创建成效明显,和谐社会构建取得突破,建成比较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卫生医疗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显著提高,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到20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2%;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人;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100%,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食品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5%。-8-——生活质量得到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分别达到30000元和12000元;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以上。——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生态市建设加快,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2%;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高于9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