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互动,让数学课更精彩《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生生互动”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间摆脱“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生生互动的意义尤其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对同龄人的生活最熟悉,感受最真切,最易沟通语言,最易产生共鸣,最有评价的发言权。虽然在现行教学中生生互动往往是不被重视,但它却一直是制约教育成效的关键。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这就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温伯特所谓学习中的“共生效应”,这种效应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第一,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1.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交际形式,交往可以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2.建立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教学观。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活动过程,交互活动不断进行,课堂运行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变通的方案,尝试进行新型的备课方式——“软备课”,在设计教学时,先预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多种反映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多种应对方案。第二,优化教学互动的科学设计。1.设计大小问题结合的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的问题。这种问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出策略上的选择、材料上的选择和思路上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每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出多种假想与推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一蹴而就。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学生互动受性别、个性、空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地说,性别、个性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容易产生互动,遵循互动规律。教学中先采用同桌之间互动或前后桌之间互动,事实上,许多合作学习的四人小组法最后大多落实到以两人组为单位的活动,因为,组越小,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就越多,使某人沉默的机会越少,而且,人数少的组需要较少的管理方法并通常可以较快做出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扩大互动的人际空间,选用的组员人数可多些。人数多一些的组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更多的人共同完成一项大任务,增加组内成员在方法、性格、背景方面的多样性,利于生生之间更充分地互动。也可采用同质学生互动和异质学生互动。3.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在贴近学生实际、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容易打开思路,往往会产生“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在写学案时要求学生收集各种有关信息,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提供信息。4.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⑴互看在课堂上,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常常会因时间问题无法迅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时如果让学生互相看看别人的表现或表演;看看别人的演示或演算;看看别人的作业或其他。通过观察别人的作品或表现,使学生得到启示。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初步掌握其变化规律时,老师按高矮个请五位同学上来,他们既代表不同的数位,又代表每个数位上的数字“1”站成“11111”后,又请一位个子最矮的同学手拿圆形纸片做小数点,让他从右向左一位一位移动,让学生发现:移动后所得的数比原来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缩小用除法计算。然后向右移动则相反,其余同学做手势。这样,不用教师的“千言万语”一样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能达到了解情况的目的,还能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更加想学、会学,并经常能得到帮助,从而更容易掌握知识,形成能力。⑵.互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变“听众”为“主人”,在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有条理、说话有根据,表达准确严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①师生角色互换课堂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的、有疑问的地方。这样,“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②组内互相说小学生有个特点,只要自己会讲的话,总是不爱听老师讲,喜欢“自己说”,组内互动就是一种让学生充分说的形式。如在独立探索(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两位数乘法)“24×31”的计算方法后。首先,我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面对面的互动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课堂中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由一个老师变成几十个老师,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⑶、互辩学生之间“互辩”能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当学生意见不一致又相持不下时,可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作创新。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小学生对刚刚学过的概念,刚刚摸索出来的思路,常常是模糊的、零散的。这种清晰度很低的信息在碰到某些疑难问题时,常常会迷失方向,产生思维紊乱。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十字路口”,设计一些易混淆的题目,从而在“互辩”中拨正思路。如在教学“平均数”后,教师出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小明身高135厘米,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他在河中嬉戏会不会有危险?此题一出,全班同学迅速分为两大阵营,一组认为没有危险,一组认为有危险,双方各派出代表,阐述理由,一场精彩的辩论开始了。甲方认为:“小明不会有危险,因为小明身高135厘米,而平均水深只有110厘米,小明站在河里水不会没过他的头。”乙方反问:“请问对方,什么叫平均水深110厘米?”甲方:“平均水深嘛,就是深水和浅水匀衡匀衡,中间的那个数”乙方紧追不舍:“那么小明站在深水的地方呢?”甲方同学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了,最后得出结论:“可能会有危险”。这样,课堂上,学生围绕“小明在河中嬉戏会不会有危险”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为了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说法,学生们进行了多次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了如何搜集学习小组成员的意见,如何处理不同的信息。通过生生互动、互辩,学生们畅所欲言,深切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录活,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同时使学生在互辩中,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合作的技能。⑷、互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体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而在课堂上,虽然同时同地同人教学同一内容,但也会形成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当别人有困难时指点、辅导他,当别人受到挫折时安慰他,当别人没有勇气表现时鼓励他,使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得到帮助提高。⑸、互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评价,语言是儿童化的,情感是亲切的,思维水准差不多,他们的评价不一定很准确、很深刻,但是常常是实事求是的。评价的同学在给别人提建议时也应有礼貌,说话的态度、口气要平和,要用商量的口吻进行交流。而且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看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如何接受别人表扬和批评的态度。因此,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⑹、互考现代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考试考查方法。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学习新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互考”,如同桌互考、组内互考、个人考全班。这样,不仅出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全班学生都真正变成了思维的主体。由于每个学生都想表现自己,想当小老师考同学,在课堂上不得不自己去学、去说、去做、去思考。通过互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锐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1.创造互动机制,促进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有的学生本有疑问也不敢提出等。于是,互动和认知的冲突的机会就会错过。因此必须制定一些激励机制,鼓励大胆发表异议的的学生,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学习思维,表达自己真切的情感,以促进生生互动。2.捕捉课堂的有效信息,调整教学程序,促进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或典型的疑问,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课堂那些细微之处的有效信息,加以充实和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出一场有意义的争论,把课堂教学互动推向高潮。例如,在学习“整数乘除法意义”时,关于乘除法的关系,教材是这样说的:“除法中的被除数是乘法里的积,除法中的除数和商,分别是乘法里的两个因数。因此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有一个学生提出:“能不能说乘法也是除法的逆运算呢?”另一个学生又提出:“能不能说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呢?”。这时教师及时针对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展开了讨论。小组讨论后,全班同学再讨论,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一致认为,教材上的结果是最正确的。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为我们求乘法中的任意一个因数都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求除法中的被除数是用乘法计算,求除法中的除数是用除法计算,求被除数和除数用的计算方法不同,所以我们不能说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也不能说乘除法互为逆运算。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加深了。同时,学生们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发了争论,在争论中激活了思维,认识越辩越清晰,思维越辩越敏捷,学习越辩越成功。第四,在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生生互动的过程,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品尝成功的喜悦,也体会到失败的痛苦,经过一次次意志的磨练,一次次创造性体验,使他们感到,攀登科学的道路上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功源于创造性的劳动,源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科学素质得到提升,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使学生感受到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