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一九九六年二月十日甘肃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序言中共甘肃省委八届三次全委会议通过的《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甘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稳步推进,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稳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全党和全省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省委《建议》还批出:今后15年,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要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要按照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省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基本实现小康。并提出了今后15年,特别是“九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和任务措施。《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纲要》必须全面贯彻和具体体现省委《建议》精神,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力求把握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始终贯穿加快发展的主旋律,积极体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特别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计划指标总体上要有预测性、指导性。《纲要》内容上主要提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措施;重点放在“九五”计划,同时着眼于下世纪前10年的发展,提出轮廓性的远景目标,规划跨世纪的重大工程,使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发展很好地衔接起来,保持三步走战略的连续性。《纲要》立足省情,强调开拓,力求成为全省党、政、企、民、学及各行各界统一认识的宏伟蓝图和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成为全省各族人民今后15年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回顾(一)发展的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谋大事、抓重点、干实事、见实效”的思路开展工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下世纪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15年是我省建国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八五”计划是历个五年计划中执行完成最好的计划之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翻番目标提前实现。我省在198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个翻番的基础上,“八五”期间,全省经济继续以9.6的速度快速发展,提前一年实现了“八五”计划的主要指标,经济波动较小。“八五”期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1%,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0.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39元提高到2286元,年均增长8.9%。财政收入由34.3亿元提高到68.6亿元,翻了一番。粮食获得丰收,1993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为750万吨。基础工业品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1995年十种有色金属达到47.4万吨,发电量达到235亿千瓦时,煤达到1800万吨,钢达到133.5万吨,化肥达到25.76万吨,增幅均是历个五年计划少有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八五”以来,在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探索,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框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继续搞好国有企业,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推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试点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到1995年底,全省公司制企业发展到258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已达32家。“三资”企业保持了较强劲的发展势头。1995年,全省“三资”企业已达1151家。城乡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八五”期间,乡镇企业产值翻了二番多,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各级开发区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格局。随着物价、金融、财税、外贸外汇、投资融资等方面改革的深化,加快了全省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全省正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阔步前进。各类市场得到较快发展,价格形成机制转换取得重大进展,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较快。在经济工作中更多地运用了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等手段。“八五”的改革,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对外开放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由1990年的1.48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9.4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领域由改革开放初期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业和餐饮娱乐业,逐步扩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石化等行业。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2.02亿美元跃升到1995年的6.89亿美元,年均增长27.8%以上。全省出口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工业制成品及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正在逐步增加,创汇能力有所增强。通过举办经贸洽谈会等多种形式扩大对外接触和交流。目前,全省已同五大洲9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以水利工程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八五”期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7.1亿元,是“七五”的两倍多,年均增长25%,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03.7亿元,技术改造完成131.7亿元。这五年,是全省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改善最快的时期。先后建成和基本建成引大入秦主体、景电二期、盐环定扬黄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了兰州二热、靖远电厂一期、大峡水电站、窑街海石湾矿、华亭矿区陈家沟矿等一批能源项目;完成了宝中铁路、兰新电气化改造及兰新铁路复线和西兰、兰新、包兰等主要国道、省道的升级改造,兰州通讯枢纽工程、市话增容改造等一批交通通讯重大项目;还建成了酒钢三号转炉、金川二期、西北铅锌冶炼厂、陇西铝厂、宝川铝厂、甘肃稀土公司、兰州平板玻璃厂浮法线等一批原材料开采与加工项目,形成了一些具有国内外八十或九十年代水平的重点骨干企业。同时,建设了一批增加地方经济实力的开发性项目,进行了河西地区糖厂、中部和陇东地区卷烟厂的改造和扩建,新建和扩建庆化、长风、华兴、敬东等一批石油化工和机械、电子项目,并对具有优势的农副产品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科学、教育取得重大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八五”期间,全省所取得的各类科技成果累计已达2500多项,在绿洲灌溉技术、作物套种技术、旱作农业增产技术、坡地水平沟播技术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就;在石油机械制造、有色冶金、核科学和核技术、超高压容器及真空技术成和扩建了一批大专院校。到1995年,全省已有62个县(市。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8个县(市、区)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7%。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得到落实,计划生育率逐步提高。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到1995年,全省放手电台达到30座,放手发射台及转播台24座,电视台13座,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26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71%。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初保达标率达50%,以乡为单位的计划免疫率达85%;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我省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和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扩大了我省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为国家争得荣誉。新闻、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团结。——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八五”期间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时期之一,一方面收入显著增加,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向高层次发展。1990年到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245元增加到3071元,职工平均工资由2407元增加到5658元。广大农村正在实现着由贫困走向温饱并向小康迈进的巨大转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431元增加到1995年的884元,是历个五年计划中增幅最大的。城镇帮扶人口数量逐步减少。城乡居民住房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的结果,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导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也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果。这些基本经验,对今后15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八五”期间,我省尽管发展很快,但与全国相比,特别是同沿海省份相比,差距呈扩大趋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我省由于自然条件差,整体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很脆弱。我省农村人口1934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1%,其中,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4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平均不到6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贫困者,而全国是17个人中才有1个,扶贫开发的难度很大,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二是重工业中采掘、原材料工业比重大,制造业所占比重很小,加工工业尤其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工业及先进制造业发展缓慢。整个工业结构调整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任务还很繁重,电力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还不适应发展和开放的需要。三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不强,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在我省的产品和服务中先进的少,一般水平的多;脱销与积压并存,短缺与浪费同在。财政困难的状况十分严重,入不敷出,地县财源相当薄弱。四是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全省基本建设投资“六五”期间占全国的1.67%,“七五”期间占全国的1.73%,“八五”期间,占全国的1%左右,国家投入比例下降。五是科技产业化的“断层”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比全国约低5个百分点,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六是非国有经济成份发展相对缓慢。我省1994年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仅占18.8%,比全国水平低47.1个百分点。我省乡镇企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产品结构上,都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七是内向型经济形态还未得到改观。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很低,而且出口的大宗产品多为矿产原料、初加工矿产品、土畜产品等。“三资”企业也多为中小资本和试探性投资,并以占领当地市场为主。八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新,降低了政策的经济效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目标和基本任务(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今后15年,我国将继续保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党中央《建议》明确指出“九五”期间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地区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从而为我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再加之国外经贸环境和国内区域环境总体有利于吸引资金和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使我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比较宽松。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继续前进指明了正确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和人民的团结,为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就我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振兴、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渐次向小康型迈进,使我省从原材料产品到最终消费品将具广阔市场;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增添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比较高的储蓄率和丰富的劳动力,只要运筹得当,可为经济增长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