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教材贵在以人为本广东省顺德一中初中部方群英摘要: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已经感受到它的震撼!对于一位从教十几年的数学教师来讲,有时真会有一种束手无策或者说无从着手的感觉。本文通过自身在第一线的数学教学中的真实感受,深切认识到新课标的实质就是要将数学课堂从呆板中、机械中彻底解放出来,把学生推上数学课堂的主角位置。而作为第一线的执教者,落实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体现在以人为本地用好新教材上!关键词:新教材以人为本角色转变动手实践能力拿来新教材,首先发现的是新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长篇累牍的公式、定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人性化,版式活泼、图文并茂,穿插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1、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说好的教材是不难编写的,而真正难的是如何让学生按照要求学好数学,使新教材的创新性、指导性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教材一旦编写出来后,其内容是固定下来的,变化的是它的指导应用性,而真正使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是老师!一个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的教师、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不管用什么教材都不会得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一个贯彻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教师在使用同样的教材却能把数学教的如音乐一样美丽动听。新教材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又一次考验和挑战。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只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师道尊严和数学特有的严谨性似乎把数学教师都刻画成了不苟言笑、扳着面孔的老夫子,学生畏而远之。这种隔阂,造成了师生双方的对立和学生数学学习的厌倦,数学教学也就失去他本应有的生动和丰富。数学教师这种角色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着数学教学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师的角色亟须来一个重大转变。以“丰富的图形世界”为例,在本章中包括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等几个小节,无论是哪个小节的教学,教师都可充分利用现实情境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物体进行教学,强掉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去发现图形,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从而再抽象出本章的知识要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只作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出现,再也无须通过教师来告诉学生,我们发现了什么图形,得到了什么知识,而是让学生自身在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自然发现,自己抽象和总结。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新任务和新职责,促使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数学潜能的唤醒者、数学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数学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数学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和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2、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呼唤教学方式的转变。新教材不仅在知识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更新,而且在编排印刷上也颇有人性化的特点。如前面所提到的,在教材中加入的大量卡通插图、概念理论的简化和通俗化等等,无不体现了编者对于人性化教材的刻意追求。过去教材通篇都是文字叙述和公式,给人一种死板而沉闷的感觉,而新教材更象一本小人书,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看书的欲望。教材的以人为本应该是新教材成功的一个基础,而真正使其人性化作用发挥出来的仍然是老师。一个没有以人为本观点的老师仍然会一如既往的将数字公式教完了事,会比其它学科更突出地表现为“满堂灌”和“题海大战”;会霸占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滔滔不绝地讲,然后不厌其烦的练。而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老师却可以使学生上一堂充满趣味的数学课。那么怎样教才叫做以人为本或者说具有人性化呢?比如小时候我们学数学,老师会让我们找很多冰棒棍,洗干净后再扎成一小梱或收集一些各式各样的火柴盒做为道具用以帮助我们学习。今天的学生不会有人去捡了、去收集了,因为只要有需要,家长会给他买所有他要的东西。而事实上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一种快乐,至今仍然可以成为我们的美好回忆。而当今的小孩却恰恰缺少了这样一份童年的快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这样一些故事去教他们学习的话,我想这会给他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难道不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吗?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因而“问题情境——数学模式——解释、应用与拓展”也就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课堂开始,一般要设置一个如同现实生活的情境,就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就包含于其中。比如在我曾上过的一节教研课中,学生学习“角边角公理”时,就组织学生先做一个“利用一块裂成两部分的三角形玻璃当中的一块去配一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的实验,这样实际上就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实验中悟出“角边角公理”,然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丰富活泼的师生合作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经历一个由主观感知到抽象思维再到建构数学知识的思维发展过程。而课堂后半部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明确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总结解释,强调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不断拓展创新。3、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呼唤教学评价的人性化。丰富的教学方式,学生个性的差异与发展,必然决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要作重大转变。那种纯粹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机械评价方式将彻底废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评价,要注意对学生动态发展的评价。另外,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不再只是分数,还要包括等级、评语、成长记录等。教师可以点燃智慧的火花,有时也会扼杀未来的科学家,所以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全面、客观,充满无限期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呈现出新的特色!评语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如“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能在直角三角形中很快找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迅速选择最适当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是可喜可贺!但你在计算时常因粗心而出错,有时也没注意叙述的条理性,老师相信你今后会特别注意,做得更好。”这样的评语并不过分注重结果,而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收获与不足,学生在教师这种和蔼衷恳的希望中不断进步。对于数学学习的总结,在课程改革中还出现了写数学日记等新形式,如:姓名:日期今天数学课的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不觉得它特别有利于学生深刻巩固和领悟知识,培养反省能力吗?当然,我们还可鼓励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之后,就在作业本上进行一些对当天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及其它,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一些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上、学习上及情感上的问题。犹如孩子们用QQ与朋友上网聊天一样,通过每天与老师的一些对话,学生也可了解老师的烦恼,老师的喜怒哀乐,自然也就拉近了孩子们与老师的距离,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曾有学生写下了这样一则自我评价:今天我很认真的听了课,所以做起作业来也很快,值得鼓励,值得鼓励!下面是我篡改的一首歌,你唱唱?565.3┃565-┃6541165┃5--┃34老师啊老师,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海3.21┃622-┃454316┃1--┃风吹上你脸庞,你的心情好不好?以上这些不正是体现了师与生之间的平等,摒弃了机械、更显人性吗?4、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呼唤教师的教材观的转变。数学老师大多习惯了拿着教材教,习惯了照本宣科按部就班讲,习惯了把概念、定义、定理和重要例题背来背去。教材成了限制数学教师自由发挥的桎梏,教参成了诱导教师不用动脑故步自封的鸦片。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则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指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宝典。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合理、灵活利用。完全可以大胆地对教材内容做调整再编排,也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当地社会的实例或添加有地方特色的数学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一节中,我觉得用“长方形面积相加”的例子还不够生动有趣,可以不予采用,而是在课堂上示意四道这样的小题:3+2=?,3+2=?,3+2=?3+2=?,通过这些小学就已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马上意识到:1、只有同类项才可合并。2、在合并时,只要把系数相加即可。取这样一个例子进行教学,相信会比原来课本上的例子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易明白!每一位数学教师要明确认识: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数学新课程看似删减许多,难度也降低了不少。但实际上是内容更加丰富了,视野更加开阔了,教学更难操作了。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树立与学生一块成长的观念,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努力钻研课程标准,大胆探索课改方向,否则很快就被淘汰。5、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呼唤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本人曾有这样的经验:在一次上公开教研课之前,无论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是在时间的安排上,本以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没想到却有一个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由于在课堂上要学生做一个配玻璃的模拟实验,这是一个在老师看来非常容易明白的事情,学生们却根本不明白老师要他干什么,等老师好不容易让他们明白了,把实验做完了,时间也过得差不多了,使后面的同学的自主探索、抽象概括以及实际应用等环节就没有充足的时间,不能顺畅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得学生对一个新的知识的掌握就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还有一次在听初一年级的数学课时,一道要求几朵玫瑰花、菊花、康乃馨花的价格总和的课堂练习题,可好些学生面对印有花朵的图片,却分不清哪一种花是康乃馨,哪一种花是玫瑰花。细思量,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状况,大概是因为现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接触生活,很少有动手实验的机会,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却无所体验。在课堂上突然要孩子们做一些类似的实验、练习,他们就会颇感茫然。因此,新课标的实施,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家长、幼儿教师的配合,对学生从小有意识地让他们参与生活,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其在一路升级的各种实践探究中得心应手,从而使我们的新课标要求在每一节课上都能真正落实!以上是本人对于新教材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以及对数学教育的一些看法,也参考了国内同行的一些研究成果,希望能与广大同行共同交流,相互学习。参考文献尤一新:江阴市数学学科课程改革实验行动方案,=1540尤一新:尝试新的数学教学,高立娟:关注学生的发展_学习数学瓣课程标准的感悟,=4&BigClassid=19郭绪杰:学习新数学大纲研究数学新教材,李涛贾烨文: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_关于新教材试用的若干思考,王道宇: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教学建议,=2013(注:本文曾发表在《江西教育》2004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