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主要经典简介一.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佛在世时师佛,佛入灭后师法,只要法宝常存,即与亲教无别。大藏经者,就是将一切佛教经典有组织有系统地汇集起来。由此,法行得建立,法典得流传,佛学所依,佛教有所诠。可见得这个文字法宝的一大总汇,实在是如来正法所系,众生慧命所寄,关系重大,非言可喻。在佛法东来漫长岁月里,汉译经典时有增益,历代常有重修,国内可考证的,宋及辽金八次、无二次、明四次、清一次(清代另有频伽本与百衲本);国外可考证的,高佝丽三次,日本七次。我国刊布大藏,创始于北宋开宝的蜀刻。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甘肃敦煌县鸣沙石室中,发现大量古代写经,当是被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运去了不少;遗余的残卷,由北平图书馆保存起来,也还有数百种。据日本昭和法宝目录记载,和北平、大连、巴黎三处图书馆,旅顺、伦敦两处博物院,日本的大谷龙两大学藏书楼,和正仓院对语藏中所存,再将各私家所有的一并计入,起自西晋元康(291-299)下及宋代太平兴国(976-984),古代写本幸存的数目也很可观了。至于河北房山县云居石室中的刻经,是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僧智苑发心创立的;他凿贮岩为室,磨壁刻经,又将方石各面磨刻,每一室满,以石塞门,熔铁封锢,这种艰巨工作,直到唐贞观十三年智公入寂时,已满七室。此后师资相承,凡历五代,亦仅刻及华严涅盘宝积般若四大部之半。辽时在王室倡导下,完成了大乘四大部,再刻其它佛经八十四部,又在云居寺西南造十一层砖塔,下面也藏了无数的石经。智公为防法灭,发此大愿,以视敦煌石室的埋藏,此中动机,并可想见,这种事业,较之木刻,更为艰苦;与近代活字排印相比,困难何止百倍。为全面了解大藏经各种译本,可通过以下图表来概要掌握(见下表)汉文国宋辽金版契丹藏(丹本)约1031-1063金藏(赵城本)约1148-1173福州版崇宁万寿藏(福州东禅寺本)1080-1140毗庐藏(福州开元寺本)1115-1150湖州版思溪圆觉藏1132-?思溪资福藏1175前后碛砂藏约1231-1322大藏经内元普宁藏约1269-1286弘法藏约1277-1294明南藏1372-?北藏1410-1441武林藏约1522-1566径山藏(嘉兴藏本)1589-1677清龙藏1735-1738频伽藏1909-1914百衲藏1866-?刻藏次数,要数宋时最多,以年顺序,为开宝藏(971-983),契丹藏(约1031-1063),崇宁万寿藏(1080—1104),毗卢藏(1115-1150)思溪圆觉藏(1132-),金藏(1148-1173),思溪资福藏(1175前后),碛砂藏(约1231-1322)。在三百五十年内,宋及辽金刊印过八次大藏经。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有五版。第一蜀版,开宝藏。宋太祖开国后,敕高品张从信到成都开雕,故又称蜀本。这刻成了十三万版的中国第一部大藏经,虽已久佚,但是他的影响最宏深。从来汉文大藏经中称为精审的,当推高丽藏再雕本,再雕依初雕本,初雕就是依开宝藏为根据的。金藏中也杂有开宝藏版。第二辽金版,分契丹藏与金藏。契丹藏今虽全佚,但丽藏曾据丹本校勘过。金藏久佚,也幸以近年影印碛砂藏本的因缘,在山西赵城县发现。第三福州版,分崇宁万寿藏与毗卢藏,前者也称福州东禅寺本,后者也称神州开元寺本。日本宫内省存有两本混合的全藏。汉文大藏经国外高丽高丽大藏初雕本约1011-1082高丽续藏本1094前后高丽大藏再雕本1236-1251日本天海藏(宽永寺本)1637-1648黄蘖藏(铁眼本)1669-1681弘教藏(缩刷藏本)1880-1866卍字藏1902-1905卍字续藏1905-0912大正新修大藏经1922-1932昭和再订缩刷藏1935-?圣语藏(古代本与版本集合而成约自759-1093)宫本(即福州东禅寺与开元寺本合成之全藏)第四湖州版,分思溪圆觉藏与思溪资福藏。日本第一部大藏经天海本,就是依据思溪本的。资福藏现在我国尚存四千余卷,也自日本请回。第五碛砂藏,近年在陕西省开元卧龙两寺,发现十分之八。上海影印宋碛砂版藏经会印行,以思溪普宁等本补缺;依原本一函为一册,加总目二册,共五百九十三册。明藏有四种版本;在南京刻的称南藏;在北京刻的称北藏;在浙江武林刻的称武林藏;在径山等处刻过的称径山或嘉兴藏。径山藏,是会合南北藏本而以北本为主的。日本的黄檗藏就是径山藏的翻刻本,而卍字藏则渊源于黄檗藏,可见径山藏给日本的影响了。明藏因已全佚,其特点是始改梵夹为方册。清代龙藏是世宗敕修,实为北藏的重订本。宣统元年在上海排印的频伽藏,虽依弘教本,而删去校勘记。其凡例中说,校勘汇为专集,而并未续出。百衲藏是各刻经处印行流通本的汇集,版式不一。高丽国成宗年间,向宋廷求开宝藏,由韩彦恭奉归,于显宗二年始刻,就是高丽大藏初雕本。文宗第四子出家,法号义天,宣宗三年自宋归国,先后广求佛典于宋辽和日本,一总付刊,通称为高丽续藏本。文宗年间得契丹藏,重勘旧本,高宗二十三年刻为再雕本。这一部分再雕丽藏,在古来各藏中推为精本,幸赖有此,和高丽僧守其的校正别录,得以保全古本的真相,窥见异同之一斑。高丽刻藏很早,初雕比宋之开宝藏仅迟三十年;据再雕校记,校本有国藏宋藏丹藏,国本又有国前国后之别,则以前刻藏或不止一次了。日本印行藏经,始于开海藏。次有黄檗藏与卍字正续藏;黄檗藏系翻刻径山本,卍字藏再依丽本对勘,改从丽藏;卍字续藏多收我国久佚之本。又有弘教藏,依丽宋元明四藏校对,用五号字排印,故称缩刷藏;昭和时重加订正,是为昭和再订缩刷藏。又有大正藏,于丽宋元明外,更参照校宫本及圣语藏和其它古本;宫本即崇宁毗卢两藏,也即福州东禅寺本与开元寺本合成的全藏。圣语藏是古代写本圣武天皇年(729-748),约当唐玄宗开元天宝时代,与我国的敦煌写经同为极可珍贵的古本。我国历代所刻的大藏,只有龙藏版片尚存,余都毁失。至于大藏的印本,除明之南北藏嘉兴藏与清朝的龙藏外,也都不全,即此仅存的印本也很少见了;自龙藏刊布后,百衲藏不过是各处流通本的大杂会,频伽藏只是依弘教藏而删去校勘记的,此外仅做了点影印现成的工作,如影印卍字续藏和碛砂藏。但各处佛教逸典与经疏遗存时有发现,敦煌写本和赵城金藏也先后出现。二、汉译佛经精华录(一)阿含部1、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2、佛说戒香经3、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4、增一阿含经5、佛说斋经6、玉耶女经7、佛说法灭尽经8、佛遗教经9、佛说九横经(二)方等部1、佛说阿弥陀经2、观无量寿佛经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4、佛说八部佛名经5、後出阿弥陀佛偈经6、银色女经7、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8、佛说八阳神咒经9、佛说八吉祥神咒经10、八吉祥经八佛名号经11、佛说十吉祥经12、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13、现在贤劫千佛名经14、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15、维摩诘所说经16、佛说八大菩萨经17、六菩萨亦当诵持经18、长者法志妻经19、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20、佛说转有经21、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22、盂兰盆经23、浴佛功德经24、占察善恶业报经(三)般若部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3、佛说摩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四)法华部1、妙法莲华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2、萨昙分陀利经3、佛说法华三昧经4、无量义经5、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6、普贤十大行愿(五)涅盘部1、佛说济诸方等学经2、大乘方广总持经(六)密教部1、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麽耶经2、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3、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4、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5、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6、三十五佛名礼忏文7、佛顶尊胜陀罗尼经8、圣妙吉祥真实名经9、佛说疗痔病经10、佛说胜幡璎珞陀罗尼经11、佛说延命地藏菩萨经(七)经集部1、佛说臂喻经2、阿难问事佛吉凶经3、阿难七梦经犍陀国王经4、佛说少曷比丘功德经5、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6、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7、佛说进学经阿世王问五逆经8、佛说出家缘经9、佛说末罗王经10、佛说摩达国王经11、佛说梵摩难国王经12、佛说越难经13、佛说呵雕阿那经14、佛说耶只经15、佛说摩邓女经16、五母子经17、佛说龙施女经18、佛说老女人经19、佛说无常经(附:临终方决)20、采花违五上佛授决号妙花经21、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22、嗟{革蔑}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23、布施经24、佛说出家功德经25、慢法经26、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27、佛说字经钞28、佛说妇人遇辜经29、长爪梵志请问经30、无垢优婆夷问经31、随念三宝经(七)杂部1、佛说八大人觉经2、四十二章经(八)律部1、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2、佛说十善业道经3、佛说戒消灾经4、佛说菩萨内戒经(九)其他部1、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2、赞僧功德经三、主要经典内容简介(一)《阿含部》简介阿含经,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是各类阿含经的统称。阿含为梵文的音译,也作阿、阿含暮、阿笈摩等《长阿含经·序》意译为“法归”,称阿含经乃“万善比法”,言此典为法之最上者。《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四译作“教”或“传”,意指“教说”或“依师弟传承的教说”。佛教经典大都沿袭此意解释。阿含经在内容上,基本是以一种言行录为基本体载,记述佛陀所说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阐述当时“外道”的学说以及佛陀对他们的批驳。其中所述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无常、无我、五蕴、四禅、善恶报应、轮回等等。小乘佛教各派均宗阿含。小乘律、论也都引述或阐发阿含的内容。阿含经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原始佛教教义的主要典籍,其中还包含当时印度政治、宗教和哲学的重要资料。阿含经的成书过程,据佛典传说,佛涅槃不久,大迦叶遴选500名硕学僧人在王舍城集三藏。释迦牟尼所说的经由阿难诵出,有五大部阿含。一般认为,第一次结集时已确定了阿含经的基本内容,但在阿育王之前示经编辑。直到部派佛教时期,阿含才陆续系统地经过整理。约公元前1世纪写成文字,按经文篇幅长短,北传佛教分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四部。南传佛教分为《长部经典》、《中部经典》、《相应部经典》、《增支部经典》和《小部经典》等五部。北传四部与南传五部的前四部大体相应。但经文排列次序相差甚大,收经的数目也不尽相同。又因两传文本出自不同部派,经文内容也有所出入。据说各大部派有自己的阿含经,但都不同程度的添加了非佛说的后期内容。汉译四部阿含出自不同都部派,编成时间有先后。《杂阿含经》出自化地部,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共50卷。此书各经文句杂碎,夹杂汇编。《增一阿含经》,属说一切有部,并以大众部本修复。东晋僧伽提婆译,共50卷(或51卷)。此经以法数相次,从一法增至十法,一一相从,文义条贵。《中阿含经》为说一切有疗所传。东晋僧伽提婆译,共60卷。《长阿含经》编辑最晚,依法藏部本。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共22卷。中国译经始于阿含。汉朝帝时,译出《四十二章经》,从内容看当是阿含中某些章节的节译或编译。其后200余年间,有安世高、支谦、法护、法炬等译出阿含若干单品。所据文本既有梵文本又有西域各国文本,各品出自何部派已难稽考。4世纪到5世纪中叶,四部阿含经陆续依梵本整部译出。从东汉到北宋,历代都有阿含中一些经的异译本,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现尚存161种。南传《小部经典》,中国有一大部分缺译,已有的译文也散存各处。此外,阿含的汉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译者有时取中国习惯用语加以义译,到使意义有所不同。如汉译《长阿含经》中的《阿摩昼经》和《梵动经》有关于针炙的记载,便巴利文《长部经典》中的上述两经则无此内容。(二)《无量寿经》简介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三部经之一,也称《大无量寿经》、《大经》。共二卷。三国魏康僧凯译。另有一说是宋朝宝云所译。该经中说有一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愿,后成佛,名“无量寿”,国土在西方“安乐”或曰“极乐”。(三)《阿弥陀经》简介佛教经典之一,也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汉译本最早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共1卷。异译本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小无量寿经》1卷(已佚);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