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介绍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佛教常识小组成员:夏明春王红涛齐新苏源弢学习内容•佛教内涵•佛教的核心信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从物质层面看佛教一、佛教内涵•佛教•佛祖•三宝•三藏•十大弟子佛教概述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三大宗教中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宗教佛教产生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其多元性与包容性、变异性与恒久性的统一,显示了坚韧的生命力。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其后主要流传于中国,并由中国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一方面,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给中国文化输入许多新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深入到佛教中,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教概述•佛陀(浮屠)。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云。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原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师云。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者。其唯佛也。妙乐记云。此云知者觉者。对迷名知。对愚说觉。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佛祖释迦牟尼,如来佛,大日如来,我佛如来公元前565年出生,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之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解,于一刹那(75分之一秒),时时相应,遍照无余,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无有一毫谬误,故世尊所说法皆契合真理;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我佛如来或释迦佛等。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创立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佛诞辰日。创始人16岁时,与表妹耶输陀罗结婚,后生有一子名罗睺罗,这一时期,过着奢华而舒适的生活。19岁多次出游,看到人间各种不同的痛苦,而且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释迦牟尼始终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任何瞬间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29岁,放弃太子身份和王宫的安逸生活,离家寻道,经过6年的艰苦修行,仍无法找到解脱之道,放弃苦行。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以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解脱生死之道,入道成佛。佛法三宝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三藏•又作三法藏。藏,梵语。意谓容器、谷仓、笼等。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为:经藏、律藏、论藏。佛祖十大弟子•摩苛迦叶头陀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盂兰盆节)•阿那律天眼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罗喉罗密行第一•阿难多闻第一二、佛教的核心信仰•佛教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佛教的生命观•佛教的缘起论和因果说宇宙观和世界观佛教认为: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劫):劫为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劫有打劫,中劫,小劫之分,世界从形成到毁坏为一个大劫一大劫分为四中劫(成、往、坏、空),每个中劫分为五小劫劫后重生佛教认为,生命与世界是同在的,世界处于轮回之中,生命也处于轮回之中。业生命观六道轮回观: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鬼,地狱。前三者为三善道,后三者为三恶道。佛教认为:生命是在无尽的轮回当中。缘起论和因果论•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称之为「缘起」。•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因果论三生之间的关系是,欲知前生,今生受者即是;欲知来生,今生作者即是。今天你受到的影响,好的影响、坏的影响,皆是你前生做事的结果,即是报应。想要知道你的来生如何,看看你自己今生做了什么即知。这种说种法,在实际中,有很多矛盾,如有人今生受苦,可以推论他前世作了坏事,此生受恶报。有人今生做很多坏事,仍然享受福报,便说他前生做了许多好事。前生做了坏事,今生受恶报,从因果上说得过去。前生做好事,今生享福,却做坏事,这个前世修行做好事的人却在今世做恶事,若修行是做恶事的本钱,修行何其坏。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东传及其中国化•取经与翻译震旦因缘:佛教东传及其中国化•佛教传进中国内地的具体时间,说法很多。学术界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人汉地之始。此说源于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鱼豢的魏书,西戎传。大月氏于公元前130年左右迁入大夏地区,其时大夏已信奉佛教。至公元前1世纪末,大月氏受大夏佛教文化影响,接受佛教信仰,并将其传进中国汉地,完全可能。佛教界则普遍把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作为佛教传人中国的开始。此说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序和牟子理惑论。•根据信史的记载,佛教传人汉地,当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它是通过内地与西域长期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结果。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约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后汉书》中关于楚王英奉佛的记载,有助于了解佛教初传人中国的具体情况。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变成中国的佛教,这工作称为“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于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发展约可分三个阶段:一是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二是隋唐阶段,这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三是宋元明清阶段,这是佛教由盛而衰的时期。•1.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2.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3.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4.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5.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中国佛教的特点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这派以惠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②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③称名念佛: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想念佛为内因,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佛国。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和思想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密宗思考•中国各个佛教宗派之间有什么不同?有没有违背释迦牟尼最初关于佛学的主张?取经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义净•取经就是中国僧人到印度求取佛经。人物朱士行魏国,《道行般若经》法显晋《大般涅槃经》玄奘唐义净唐宋代以后,取经基本停止思考:宋代之后,为什么西行取经求法的活动逐渐停止了?四、从物质层面看佛教•佛教的名山与名寺•佛教造像与雕塑•常用的佛教器具佛教名山与名寺•寺:创字会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确,不容猜疑变化。寺通“侍”(侍候)与“是”,原为皇帝(圣贤位)下的最高—级办事机构(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处,做事,只需敬顺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历,失之千里。佛陀入世中国教化世人的办事管理机构,系皇帝直接接引并侍服于宫廷,故亦称佛寺。所以宫延、寺院建筑与园林之相,系出—脉。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顺理即化。•庙:世间达贤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通“妙”也。•寺庙: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剎是梵语的音译,全称为剎瑟胝,意思是旗杆或塔的中心,印度佛教建筑是以塔为中心的,故称为“剎”。•佛寺是专为供奉佛教圣象,圣物,僧侣礼佛念经,参禅打坐,生活居处,以及一般人等礼佛进香之所,他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才出现的一种建筑类型•中国汉地寺院有“寺院”和“兰若”之分寺院的一般布局•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方丈室•藏经楼•塔•石窟十大名寺白马寺白马寺在河南洛阳市东郊,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仙灵所隐”,清康熙南巡时,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少林寺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少室山麓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在丛林茂密的少室山阴,以此得名。寒山寺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梁天监年间。二百年后的唐代,相传唐时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故改名为“寒山寺”。隆兴寺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大昭寺初名“惹刹”,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寺内供奉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后来该寺改名为“大昭寺”。昭,在藏语中释作“佛”,“大昭”指释迦牟尼佛。卧佛寺卧佛寺即“十方普觉寺”。它位于北京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塔尔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我国喇嘛教(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457—464年)而得名。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陕西法门寺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