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小课题研究报告初中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初中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摘要】近两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和新课程的实施推进,以“问题导学法”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在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学科得以积极开展。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要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方法、能力的建构。目前,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问题导学法”在数学学科教育中应得到推广和应用。然而,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对学生实施学习“指导”;“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在日常教学的具体结构是怎样的是实施“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在此,对初中数学学科“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摘要】问题导学,三段式教学,研究的背景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对数学知识的绝对掌握,以及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部分学校的数学教师把数学课教学成了数学知识和习题训练课,甚至有的学校的数学课都围绕着“考试”而进行“教学”。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只有服从,服从教师的安排,服从各方面的安排。这样的教学往往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寻找一种好的适合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近两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和新课程的实施推进,以“问题导学法”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在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学科得以积极开展。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要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方法、能力的建构。目前,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问题导学法”在数学学科教育中应得到推广和应用。然而,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对学生实施学习“指导”;如何使“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去是实施“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当对初中数学学科“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进一步进行研究。在我们数学学科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教学,以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进而在巩固迁移、拓展延伸中再生问题,即把“问题”当作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升学率,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研究目的与基本内容“问题导学”即是在老师研究、分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导学问题和自学任务,通过诱导质疑自学,唤起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学习中去研究和生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探索的引发,整个过程突出“导”和“学”,“导”强调生成过程和方法;“学”2着眼于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到学的转变。针对目前我校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情况,要解决学生课堂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的工作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问题导学”能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通道信息传递,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升学率,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研究内容:1如何创设“问题情境”;2如何对学生实施学习“指导”;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在日常教学的具体结构是怎样的。研究实验对象本课题研究属于小课题,研究时间有限,因而以九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本人任教九(6)和九(7)班,其中,九(6)班为44人,九(7)班为43人。两个班级的班级状况、学生的年龄、从八年级学习成绩基本相近,男生女生比例,学困生比例也相当,两个班的成绩具有对比性。因此在实验研究,选取九(6)为实验班级,实验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九(7)班为对照班级,采用以往传统教学。选取第一次测验,期中,期末摸底,期末统考四次测验成绩作为数据取样对象进行对比。期中,期末测试为全县统考,单人单桌,由全科组成员统一流水阅卷,尽量保证实验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观察法、对比法、测试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过程本小课题的研究过程时间限1学期时间,下面是各个阶段及主要任务: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13日——2012年3月13日)主要任务:(1)完成九年级第一单元的教学及测试;(2)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实验班、比较班;(3)结合学科特点及教材,确立课题研究的任务并进行理论学习;(4)制定出实验班“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2、第二阶段:初步研究试验阶段(2012年3月——2012年5月)在第一阶段学习、调查、讨论的基础上,在九(6)全面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验研究。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大部分学生感到数学难学,不知道怎么提问,平时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问的频率少等实际情况,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用问题进行导学。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确立“三段式”为问题导学模式的基本课堂教学环节(“问题导学—合作探究—达标检测”即:“三段式”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己先试着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加以解决,然后展示教师事前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找出自己问题的设置与老师问题的设置有何差别,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阶段总结,实施过程管理,初步总结出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结果分析作为成果汇报形式。该阶段主要任务:对实验班实施导学问题教学,通过测验法或者调查方式(例如:与学生交流沟通)获得实验数据资料,积累经验。3、第三阶段:阶段总结,反思、深化、完善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主要任务:(1)收集、整理第二阶段数据和资料及期末测试成绩,形成初步成果;(2)对研究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研究结果;(3)以小课题研究报告形式向上报实验研究总结报告。研究结果的分析建立“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⑴实施目标:培养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形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和交互提出问题、勇于质难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并从中获得合作交流与成功的情感体验。3⑵实施方法和程序:1、“问题”的提出是基础。①“问题”提出主体的多元性:既包括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解决,也包括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个体及学生之间互动提出“问题”。②“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与差异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③“问题”内容的“三维”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④“问题”价值的可探究性与发展性。⑤问题的种类:认知性问题、情感性问题、操作性问题、体验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2、有效的“导”是核心。“导”即“辅导”而非“引导”“指导”之意。教师的“导”具体表现在:解决问题情境的铺设、信心的激励(挖掘潜能),方法、途径、技能的提示(智力支持)、规律、教训的适时反思及纠偏(经验的提升)等方面。3、高效的“学”是归宿和落脚点。通过教师有效的“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低耗高效式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最终达到“异步同质”、“异步异质”、“同步异质”的学习境界,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多向性、深刻性和准确性,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二)以大纲为基础,结合实际,归纳“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基本课堂教学环节[通过一学期的实验研究,采用“问题导学—合作探究—达标检测”“三段式”教学能使“问题导学”很好的融入课堂教学,并取得很好的教学节效果。“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阶段:问题导学(5-10分钟左右)1、明确“学习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学习目标由集体备课拟定)2、出示“导学提纲”:明确自学的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力求做到设计出依纲据本,能挈领教材内容重点、难点,能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问题”,为学生自学提供“路标”。(导学提纲由备课拟定)3、学生自学:①依据“导学提纲”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看例题,做试验,做到基本理解教材内容。②找出疑难问题,标记后作为下段合作探究内容。个别问题老师可点拨解决,倡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生成新的问题。③试做导学提纲中提出的练习。提示: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应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学生自学时,老师到学生中巡视调查,注意关注“待优生”,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点拨、鼓励。老师边巡查边进行“第二次备课”,为下环节导学设计新的“问题”。第二阶段:合作探究(25分钟左右)实施新课改,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就要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老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合作探究,点拨方法规律。1、把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自学中生成的问题及老师预设的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议题。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师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师生与多媒体之间多维互动式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力争突破难点,解决重点。3、自主完成课本练习。4、及时小结。尽量让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使知识上升到理论规律层面。提示:老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主要作用是导学、点拨、补充、点评,努力做到学生会的不讲,经讨论能会的也不讲,尽量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手操作。讨论中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大胆争论,在紧张的研讨、探究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努力使课堂达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效果。第三阶段:达标检测(5-10分钟)4学后的训练是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化知识为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督导思维训练,力促温故知新,使学生拓宽知识、发展思维、磨炼意志、提高学习力的重要形式。训练的过程是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提升的过程,也是用训练这种检测方式对老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1、完成随堂训练题。作为达标检测的试题具有巩固拓展性,可设必做题、选做题。2、要求学生快速高效、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督查,提醒纠正不良习惯和做法。3、当堂(最迟当天)完成作业。老师尽可能地现场批改部分作业,及时反馈矫正作业中的问题。提示:训练题力求做到具有典型性(突出重点、难点、考点,知识加深拓宽)、针对性(能使差生“吃了”、中等生“吃好”、优生“吃饱”)、量力性(难易、题量适度)。(三)促进了学生的学业成长。选取实验研究时间间隔较为均等的四次测试为测量数据。其中第一次测试是开学第一次考试(2012年3月),本次考试为学校统一命题,阅卷由本人作业,旨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次为全县统期中考试卷(2012年4),第三次全校期末模底测试(2012年5月),第四次为全县期末统考试卷(2012年6月)。四次考试中,期中与期末两次测试,学生都是全年级随机安排座位表,单人单桌,试卷批改也是科组成员统一流水作业,数据真实可靠性。具体测量计算见附件3,计算结果如下:双总体Z检验结果表测试次数第1次第2次(期中)第3次第4次(期末)学生人数4443444344434443平均分63.6162.1962.9659.3754.2050.3059.4154.63标准差[19.71[16.8421.4719.9318.6717.6723.3318.94Z值0.36350.80691.0011.0505根据测量原理,若取=0.01,当Z2.58时,差异非常显著;若取=0.05,当1.96Z2.58时,差异显著;若取=0.10,当Z1.96时,差异不显著。由于研究时间短,以上数据显示的差异并不太显著:但实验班的成绩与对比班的成绩差距不断在显现,而且优势在逐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若能在八年级就开始实验研究,相信效果日益显著。六、讨论与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极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