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纵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三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外交原则确立及走向成熟2、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3、改革开放后重大调整、日趋灵活签订《辛丑条约》签订《南京条约》签订“二十一条”签订《中美商约》屈辱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周恩来传》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伯默斯顿上述两个材料你领悟到什么道理?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怎样的国际环境下?苏美对立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注意: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包围和封锁政策。主要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1、建国后的外交形势资本主义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不利:有利: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和外交原则、方针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2、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总原则: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内容含义意义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以下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项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既要“独立自主”又要“一边倒”岂不矛盾?不矛盾。“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是维护“独立自主”的手段、策略。“一边倒”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当苏联侵犯中国国家利益,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材料一:周恩来指出,“我们对外交有一个基本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的内政。”——《当代中国的外交》材料二: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第一次建交高潮(1949-1950)外交成就11、同苏联等国建立友好关系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的现实状况,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1、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不与中国建交2、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3、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苏联(1949.10.3)保加利亚(10.4)罗马尼亚(10.5)匈牙利(10.6)朝鲜(10.6)捷克斯洛伐克(10.6)波兰(10.7)蒙古(10.16)民主德国(10.27)阿尔巴尼亚(11.23)越南(1950.1.18)印度(1950.4.1)——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瑞典(1950.5.9)——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英国(1950.1.6)——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1954.6,互设代办处社会主义国家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阅读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外交成就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平等互利(1954)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亚非会议)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任何一国又都不干涉另一国,这些差别就不应成为和平的障碍或造成冲突。”——《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探究】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完全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外交成就3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将是日内瓦会议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带来的穿黑衣服的代表团是以胜利者的身份来到这儿……”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3、日内瓦会议(1954年)①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②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③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日内瓦会议时的周恩来印度支那音译自法文“Indochine”,表示位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并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即法国殖民地在东南亚的一部分,其组成包括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外交成就44、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在第一次亚非(万隆)会议上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完全有可能实现和平共处的!”【探究】求同存异中“同”与“异”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中找共同基础……”材料二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同相同遭遇:曾遭受过殖民主义侵略相同任务:面临着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要求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初期实践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外交政策成熟:走向国际舞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成就小结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C.万隆亚非会议成功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3.《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A.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4.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C.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5.新中国外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了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下列选项符合新中国外交第三个特征的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6.美国《商业周刊》在评论50年代某次重要国际会议时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关于这次会议正确的认识是A.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会议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有关C.会议是指万隆会议D.会议使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正常化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