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空间与区域经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经济空间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经济区位理论——是一种生产布局理论,其根本宗旨在于揭示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法则,即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分布、运动、关联等。区位——是某种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英语:既定位置;日语:立地;包括“区”和“位”两方面概念)经济区位类型:1点区位——具有确定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坐标度量。如企业、居民点、交通枢纽、市场布点。2线区位——具有确定的走向和长度。如交通线、河流、海岸线。3面区位——具有确定的范围、形状和面积。如工业区、作物带、城市腹地。区位条件——区位所持有的属性和资质。(对场所而言的生产条件)1、区位条件是相对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如选择工业区的区位条件主要有: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选择农业区位条件主要有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及市场条件。2、某一主体而言,区位条件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如工业区位由于交通的发展、工艺技术的进步等其区位条件会有很大变化。如随着科技进步,在区位选择中的原料、能源、运输等区位条件的地位相对下降,高技能劳动力、市场等区位条件的地位大大提高。区位因子——是指使某一种经济活动在某种场合下进行比在其他地区可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因子,是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对生产者而言的不同场所的生产费用的差异)如对软件生产来说,交通条件就不是其区位因子,高技能劳动力是其主要的区位因子。2在区位决策中,经济因子起着重要作用。经济因子中的收入因子与成本因子差最大的区位是利润的最大点,利润的最大点才是最优的区位。而收入的大小与市场的大小密切相关,最大成本节约的区位不一定是获得最大利润的区位。非经济因子中的决策行为(决策者的偏好等)、区位政策(政府的政策条件可通过减少支出来降低生产费用,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吸引企业区位。)、自然条件(有些区位的选择完全是自然条件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农业区位布局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军事国防(工业、铁路)等。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成本因子收入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决策行为区位政策自然条件军事国防区位因子3主要因子: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的因子。次要因子:相对影响较小的因子。以工业为例: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和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建立在要素投入的基础上的。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生产的三要素)。要素的投入和产出之间有一定的技术关系,可用生产函数来表示。著名的柯本——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如下:P=bLkC1-k式中:P为产出,L为劳动力投入,C为资本投入。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b反映了综合技术进步因素,常用来计算科技贡献率。除上述基本生产要素外,土地、原材料、能源、信息网络、高科技人才等对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区位都有重要影响。其他因素自然条件税制用水研究开发经营运输能源市场劳动力资本原料工厂工业区位因子4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的自身特征和所处的经济区位影响到其上的经济活动,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土地的自身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自然特征,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的空间位置,土地的形态、土地与其他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不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主要由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价值相差悬殊。如城市与农村、城市内部。土地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参与经济活动,如农业生产活动,这种利用,土地的自然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土地二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的场所参与经济活动,这种利用,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格外显著。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是生产活动的加工对象,原材料因子通过运费、可运性、可替代性、价值以及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矿物原料来源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开采成本的差异性,使得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活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影响到原材料在总成本中占比重较大的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用多种原材料,受原材料的价格变动影响较大,原料对区位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工厂本身不可能随时变化,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就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大量、稳定的能源供应对产业活动发展极为重要,尤其是二次能源的供应。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尤其是大耗能产业活动。如电解铝铁合金等要求在区位选择中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由于能源分布及蕴藏条件不同,生产和运输成本差异较大,各地的能源供应价格的差异也很大,带来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5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因子包括金融资本和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其布局有一定的地理惯性。代表性的区位理论:区位论18世纪萌芽在德国,1882年由德国W.高次首次提出,19世纪开始逐渐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西方形成五种代表性的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胡佛——运输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论第二节杜能农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10年在德国梅克伦堡附近购置一块146hm2的土地,经过多年的记载研究,与1826年完成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关系》,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一)基本假设杜能对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以下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无山脉、河流,土壤与气候条件一致,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2、居民接受同等教育,掌握同等劳动技能和生产工具。1、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运费与运距成正相关。2、农产品主要用于销售,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为其经营的最6终目的。3、城市为产品交换的市场和消费中心,为农村提供全部的生产与生活资料。农村除中心城市外,不与其他任何市场发生经济联系。4、农民生产的驱动因素是获取最大的区位地租,他们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产品类型。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工资、资本的利息率都固定不变。(二)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假设,杜能给出一般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用Q农产品生产量(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地租的收入R对同样作物而言,随距市场的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0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成为这种作物的耕作极限。把这种作物的地租最大点(市场点)的地租收入与耕作极限点(地租收入为0)连接的曲线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的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大,相反则较小。图杜能圈的形成机制距离地租7自由、林业、轮作、谷草、三圃、畜牧(三)杜能圈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者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是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以某种作物同心圆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通常称为杜能圈。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烂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的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果品(如草梅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就在距离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局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须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及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如马令薯、豌豆)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自给),第二区为大麦(饲料),第三区为苜蓿(饲料、养地),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豌豆(养地),第六区为燕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8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第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离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谷物,第二区牧草,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全部地中的24%为谷物种植面积。本圈层位于距城市39.8——50.7千米处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牲畜、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千米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四)理论与现实杜能圈模式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是对客观实际的高度抽象,“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杜能在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谷物价格的影响和土质的影响后,对其区位圈作了修正,如考虑河流与城市后:1、孤立国内有一条大的通航河流存在,其运价是马车的1/10。沿河农场距城市160公里=非沿河距城市16公里;距河岸8公里且距城市160公里的农场=孤立国中距城市24公里的农场。这样,同心圆模式成为沿河流伸展的狭长型分布模式。图2、当孤立国内还有其他小城市的情况下,小城市靠周围供应农产品,又供应周围农业生产资料,形成以小城市为中心的独立模式。3、土质和谷物价格的变化,会使不同的圈层放大或缩小。(五)学术评价农业区位论的贡献:91、提醒人们,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地区可能形成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结构(六圈),其方向和结构调整取决于地区内的人文因素(城市)。为农业区划奠定了理论基础。2、运费使产生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立足点。3、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等空间排列法则,是影响农业区划的基本因素。4、距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所创造的农产品价值呈现出级差分布,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依据。农业区位论的缺陷: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2、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逆杜能圈)。3、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下的现实(高速公路、保鲜技术使供求范围可以伸展到数千公里)。第三节韦伯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德纯理论》一书,创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认为,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上。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运用数学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当时的德国鲁尔区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10(一)理论前提基本假定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内部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工人技艺都相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只有经济因素。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一般性原料普遍分布。3、产品销售地为已知点,销售量固定不变。4、劳动力供给地及供应量预先确定,劳动力不流动,工资固定。5、生产和交易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6、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7、运输方式为火车(二)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包括寻求运费最小、集聚与分散区位法则和劳动力区位法则三个方面。1、区位因子体系为分析方便,韦伯按不同标准把区位因子分三种不同类型:①按因子作用范围分——一般区位因子、特殊区位因子一般区位因子——对所有工业区位都产生影响的因子,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特殊区位因子——对特定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因子,水质、空气湿度。②按作用性质分——区域因子、集聚因子(非区域因子)区域因子——影响工业分布于各种区域的因素,使工业企业向特定的地区布局。原料、燃料、劳动力、地租、厂房设备、其他固定资产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