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张友谊导论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哲学在这里代表人文科学。人文科学(humanities)是由研究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如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都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社会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科学包含人文科学在内,狭义的社会科学则不包括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其实就是指广义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如哲学、文学、历史、艺术、语言。哲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哲学:马哲、中哲、外哲、科哲、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宗教法学:法学理论、法律史、政治学、社会学等32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20史学史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史、成人教育学管理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等文学教育学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管理学艺术学今天主要讲两个问题: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二、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介绍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思潮、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前沿问题多指学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新探索,热点问题可能是一段时间内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两者在一定时期有重合之处。所谓前沿,应该是由学术本身的逻辑发展出来的,并且能够在后来的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人类知识积累过程的一个阶石;所谓热点,是因应一时一地的社会需要引出的兴奋点。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由韦伟撰写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前沿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的、由潘晨光主编的《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由居继清等人撰写的《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由马立诚撰写的《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从1999年出版第一卷以来,已经连续出了4卷,也有很大影响。还有各个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的著作也很多。这些著作所介绍的前沿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类:1.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些所谓新思潮并非真正是“新”的,有的在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了,但刚刚在国内兴起;有的原来就有,但目前又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如:新儒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第三条道路、后现代主义等等。2.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方法有哲学社会科学新方法所引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革命。如由系统科学方法论所引起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认识、新解释。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博弈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引起革命性的变革。3.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是最近人们在学术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范畴。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中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4.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问题被纳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的视野中来,比如:人工智能、虚拟社会、克隆技术的道德和法律思考等等。5.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探索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数据时代*、现代技术革命、计算机时代、市场经济、金融危机、风险社会等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也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问题。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介绍(一)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目前我国的阶级、阶层问题是大家都比较关注、也容易困惑的问题。我国目前还存在不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还有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中产阶级是怎么回事?阶级和阶层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在理论界众说纷纭。中国社会各阶级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5.12.1)无产阶级출처:정보통신부자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分层情况阶级、社会分层你能说出上述思想家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的标准吗?马克思韦伯毛泽东1.阶级、阶层理论(1)社会中的等级、阶级和阶层现象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等级日趋明显,出现了阶级、阶层。阶级、阶层是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必然结果。早在3400多年前,印度就存在着种性制度。当时印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在这四个等级之下,还有贱民,处在社会的最下层。1.잠재고객5.贱民印度전략4.首陀罗3.吠舍2.刹帝利1.婆罗门•僧侣贵族阶层•军事和行政贵族•商人•被征服的奴隶•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日本自封建幕府时代(1185-1867)起,就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传统日本社会除皇族和宫廷贵族以外,依次的等级是武士、农民、工人、商人和贱民。美国学者鲁恩·本尼迪克特夫人在《菊花与刀》一书中写道:在日本,等级制一直是日本有文字历史以来生活准则,……中国常常改朝换代,日本却一次也没发生过。上至天皇,下至贱民,日本封建时期极为明确的等级制在近代日本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痕迹。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阶级”,就是指社会上存在的身份等级。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阶级”既指官位俸禄的等级,也指社会伦理制度“礼”规定的等级秩序。西汉贾谊的《新书·阶级》指出:“故古者圣王制为列等,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等级分明。”没有官位的老百姓,在古代称为“庶民”。这样,社会上就分为:公卿、大夫、士、庶民这样四个等级。西方社会自古代以来也存在着等级。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奴隶。从19世纪开始,随着大工业的产生和推进,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敌对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对社会等级的分析中,人们经常使用阶级、阶层的概念。对于阶级、阶层这两个概念,不同的观点会有不同的认识。在许多西方社会学的文献中,阶级和阶层被看作是同等意义的概念,都叫作SocialClass,经常被互相替代。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阶级(class)与阶层(stratum,state)各自有特定的涵义,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的阶级、阶级斗争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的分析基础上的。马克思曾经指出:“……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47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阶级、阶层两个概念都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都指的是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但两者也有不同的方面:两者划分标准是不同:阶级以个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为基础;阶层则以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与声望的高低而划分的。列宁对阶级作了一个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第11页。)(3)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理解马克思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学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出现过一些认识上误区,在这方面我们也有沉痛的教训。1956年,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对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和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矛盾”。邓小平同志在“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处于在消灭的过程中。”但是,自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倾向。1957年9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否定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1962年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1963年5月,毛主席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十条》),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毛主席又向全党发出了警告:如果忘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忘记了无产阶级专政,“那就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请同志们想一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情景啊!”1966年,毛泽东在修改《五一六通知》时,加写了几段火药味异常浓厚的话:“中央和中央各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这样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动他们的职务。尤其不能信用这些人去做领导文化革命的工作,而过去和现在确有很多人是在做这种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1975年,毛泽东在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是说:“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走资产主义道路当权派。”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中明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这个结论,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基本特点,对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正确估量。(4)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多元指标分层理论。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财富、声望与权力三个支点之上的。韦伯之所以确定这三个指标,是因为他认为人们在追求社会地位时,不同的职业阶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