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三至第五讲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近5年考点分布情况年份选择题主观题知识点分布04年2/形而上学观点05年2/量变方法论;否定之否定;06年21发展原理;假象;质量互变规律;07年21内容与形式关系;对立统一规律;08年2/矛盾分析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内外因)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马哲辩证法部分,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基本特征:联系、发展、三大规律、五大范畴)1、联系、发展的概念、原理内容2、对立统一规律等三大规律3、辩证法基本范畴及基本概念4、方法论的运用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1、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原理)(2)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含义及意义P31(3)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考察和分析问题。(4)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2、世界的永恒发展(1)发展是指向上的、前进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观点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3)新旧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方法论。P32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本质性、必然性、客观性(最根本的特点)、稳定性(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P331、规律及其特点2、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2)对立、统一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33-P34(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P34(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2、对立统一规律普遍性原理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方法论:要求处理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即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特殊性原理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各有其特点。是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据。方法论,要求处理问题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P35(6)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及原因。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地位)原因P363、质量互变规律(1)量变、质变的含义:量变是指事物量的变化、不显著的逐渐的变化;质变则是指事物显著的、质态的飞跃。(4)质、量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同时要注重量的积累,积极抓住机遇,推动事物实现质的飞跃。3、质量互变规律(1)否定、肯定的含义及关系P38(2)辩证否定观的要点(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三点;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外力强加的;否定市事物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否定;孤立地看待肯定和否定。)(4)否定之否定的本质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P393、否定之否定规律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和本质(1)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现象是事物外部的、丰富的、多变的、具体的东西,可以通过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是深藏于事物内部,深刻的、稳定的一般的东西,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2)方法论;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2、形式和内容(1)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原理(2)方法论意义P393、原因和结果(1)含义和特征:一是现行后续关系,二是引起和被引起关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2)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P40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4、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2)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唯心主义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二是形而上学只承认必然性而否认偶然性的机械论。(3)方法论意义:5、可能性与现实性(1)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2)方法论意义P41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近5年考点分布情况年份选择题主观题知识点分布04年2/认识论首要观点;认识路线;05年21实践观点;感性认识的形式;真理谬误关系;06年1/第二次飞跃;07年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真理标准08年2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理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实践的含义特征;四、实践和认识(马哲认识论部分,提出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观点和方法论,基本原理:实践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实践观点的性质和地位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正关系3、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四、实践和认识(一)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性质)(1)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了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3)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揭示了运动的基本规律。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三个特点:物质性、能动性、历史性。(2)基本形式:(三种)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科学探索。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四、实践和认识(二)认识及其辩证发展过程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1)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人们的事物的认识往往经过从实践到热闹市和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2)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1、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含义及特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2)真理客观性的表现P56(三点)(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的含义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获得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的含义也有两方面。(2)二者的关系P57四、实践和认识(二)认识及其辩证发展过程1、认识及其本质(1)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辩证关系主体是人,是认识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起决定作用。课题是指主题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辨证关系P55(2)认识的本质:是以识见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的辩证运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现象、片面、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全面、内在联系的认识。(2)二者的关系:二者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理性认识以来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发展为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二者的关系和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P56四、实践和认识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一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二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P57(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2、真理发展的规律(1)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并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律。(2)具体表现为三点:谬误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认识、历史根源及主观原因;第二,真理和摸是对立的统一;第三,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同谬误进行斗争并不断战胜谬误的过程。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近5年考点分布情况年份选择题主观题知识点分布04年1/生产力的要素;05年11生产力本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主要方面06年2/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基本社会实践;07年3/国体;科学认识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08年11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观点;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历史观的含义: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和方法。(2)历史观与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是哲学世界关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人们没有建立起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因而马哲成为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相统一的“一块整钢”(3)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其中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活动和条件。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2、唯心史观根本缺陷及其根源(1)唯心史观及其根本缺陷:唯心史观是指在社会历史观问题上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有两个根本缺陷P69(2)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三大根源:社会、历史和认识论的根源。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3、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1)唯物史观的创立: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哲的独创,其产生有深厚的思想来源和社会历史条件。(2)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两点P711、社会是个有机体: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1)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最本质的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实践是社会的本质的含义表现为两点:一方面实践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劳动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在劳动中结成了生产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人类社会。另一方面实践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明。(二)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二)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3、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三点表现P71-P72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的经济结构(1)生产力及其性质:生产力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资生活资料的能力。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要素氛围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其中实体要素又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要素。非实体要素中科学技术是最主要的,也被称为“第一生产力”性质:生产力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2)生产关系及其性质: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关系,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其结构包括三方面: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含义(2)二者的辩证关系:马哲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就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有一定的反作用。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社会的经济结构系,二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三是产品的分配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生产关系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3)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站住体地位的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例如我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及我国经济制度的性质。(4)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P74(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2、社会的政治结构(1)经济基础及其作用: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它体现着社会的经济关系。作用:两方面P75(2)上层建筑及其构成:上层建筑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想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两部分P75(3)社会政治结构与政治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包括两部分: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体现和执行上述制度的组织和设施。其中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2、社会的政治结构(4)社会政治结构与国家:国家是社会政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