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人杰地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乌审旗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灿烂的文化,“鄂尔多斯人”(原“河套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孕育了举世闻名的“萨拉乌苏”文化;萨冈彻辰、贺希格巴图等文学巨匠曾在这里著书立说,留下了《蒙古源流》等不朽著作;大夏国都统万城等多处古迹“风韵犹存”。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乌审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现就近两年来我旗民族文化大旗建设情况作一盘点:一、资源盘点1、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乌审旗境内现存5处古文化遗址,4处古城遗址,3处纪念地,5处寺庙,16处古墓群。在这些众多的历史遗存中,属国家级的有1处、区级4处、旗级29处,此外,还有50多处历史文物正在进一步考证之中。这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萨拉乌苏遗址。萨拉乌苏遗址“萨拉乌苏”遗址位于萨拉乌苏河流域(今乌审旗无定河萨拉乌苏村境内,萨拉乌苏河又名红柳河,是黄河支流,“萨拉乌苏”在蒙语里是“黄水”的意思),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及古生物学家桑志华赴萨拉乌苏河流域考察,在当地人指引下采集到一批动物化石和一块人类股骨,这里,由此载入人类历史史册。1923年,桑志华和另外一个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组成一支考察队在鄂尔多斯地区考察,在萨拉乌苏河沿岸,发现了45种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后从发掘到的化石中确认出一枚人牙。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在发表的研究报告里称这颗牙为“theOrdosTooth”(鄂尔多斯人牙),后来的中文文献误将“Ordos”译作“河套”,于是“河套人”成了中国化石人类家族里的一员。1992年7月1日,这里被列入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5月28日,被列入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拉乌苏”遗址是著名的“萨拉乌苏动物群”的命名地,该遗址主要由清水沟湾、嘀哨沟湾、杨树沟湾、大沟湾、范家沟湾、杨四沟湾、米浪沟湾、三岔沟湾八个地点组成,分布在萨拉乌苏河沿岸34公里的狭长范围内。迄今为止共发现人类化石、石器化石等文化遗物380多件,还有大量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鸟类化石等,种类达45种以上,该遗址填补了我国旧石器的空白,在东方乃至世界考古学、微生物学研究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力。对研究人类进化过程和中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及我国旧石器中晚期文化类型和特征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其重要的形成史和特有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被认为是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重要历史遗存。2003年12月12日至13日,乌审旗成功地召开了纪念“鄂尔多斯人”(原河套人)遗址发现80周年学术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光荣等著名专家、学者云集乌审。专家们一致认为,“河套人”遗址本身就发现于鄂尔多斯,与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南麓黄河河谷平原的河套毫不相干,因此,“河套人”理应正名为“鄂尔多斯人”。目前,关于“河套人”应正名为“鄂尔多斯人”已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争鸣。2005年10月12日——18日,由内蒙古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文管所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在萨拉乌苏遗址杨四沟湾萨拉乌苏组地层中挖掘发现了70多件披毛犀骨骼化石,1件鄂尔多斯人胫骨化石,1件鹿化石,1件羊化石。这是萨拉乌苏遗址出土化石数量较大,方位明确、地理位置准确的一次发掘。统万城在毛乌素沙漠深处,有一座享誉中外的古城——统万城。它是大夏国建国和建都的地方,是北魏、隋、唐、五代、宋、西夏、夏州治所所在地。从巴图湾旅游区出发,驱车东行4公里即到达位于蒙陕交界处的统万城。公元413年,匈奴王赫连勃勃征调10万人,历时6年,不分昼夜,在汉代古朔方县(亦称奢延县)的基础上建起了这座当时威镇一方的都城,取名“统万”,意指“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统万城是用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城墙厚达16米至30米,高约10米至30米,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在长达5个世纪的时间中,这里是鄂尔多斯高原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的中心。统万城就建筑格式上看,有内、外建筑之分;在居住层次上,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廓城三部分,宫城里面有一座赫连勃勃居住的皇城,内城则是各级官署王侯贵族所居住之地,外廓城是一般的居民区。统万城依地势而筑,西北高东南低,既防冬天的寒风,又顺势利用城北的河水为市内用水和城外护城河供水,构思之精巧,在当时无与伦比。统万城是深藏于大漠中的古迹,有人称它是中国的“金字塔”,它是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的象征,如今,亲临统万城,你会看到,31米高的“角楼”卓然挺立,大漠深处的统万城雄浑苍茫。众多的古墓群乌审旗境内大大小小的古墓群共有16处之多。位于乌审旗苏力德苏木的翁滚梁古墓群,周围是平缓的草地,中间一个高约2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的土丘上集中分布着众多墓葬。考古调查和文献资料表明,该古墓群是成吉思汗第十五代孙巴图孟克达延汗及其四代子孙巴日斯布鲁德——贡比力格墨尔根——诺木塔尔尼高——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五位皇室成员的墓葬地。1996年这里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图孟克达延汗是元朝皇权的继承者,在位期间,对内铲除骄臣,对外击败瓦剌,收服土默特,于弘治元年(1488年)宣称达延汗。因其致力于疆土的巩固,民族的稳定和安居,极力改变各领主的割据状态,推行中央集权制,推动了蒙古族历史的伟大变革,使蒙古人民生活方式产生了历史性变化,因而在蒙古族历史上有着重大功绩和重要地位。其孙子阿勒坦汗即为蒙古族中享有盛名的人物——俺答汗。十六世纪中期,俺答汗主动和明朝修好,并同夫人三娘子修建了呼和浩特城,成为蒙汉边界重要的商贸集散地。2、淳朴浑厚的民族文化萨冈彻辰及其史学巨著《蒙古源流》在乌审旗图克镇梅林庙嘎查,距府深线16公里处,有一座萨冈彻辰纪念馆。该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蒙古三大史学巨著之一——《蒙古源流》的创作者萨冈彻辰而建。萨冈彻辰(1604——?)蒙古族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文化功臣,出生于鄂尔多斯巴图尔洪台吉家族(今乌审旗无定河大石砭村),他出身名门,曾祖父胡图克台彻辰洪台吉曾是鄂尔多斯的执政理事,曾亲自主持修订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留下的蒙古史书《十善福白史》。萨冈彻辰的祖父、父亲也曾先后在鄂尔多斯执政。萨冈彻辰16岁就参与政事,后下野沉默,隐居著书。历经29年的呕心沥血,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著成《蒙古源流》,该书详细记述了从成吉思汗起到林丹汗为止,近300年的蒙古王统历史,同时还写到了与喇嘛教有关的印度、西藏诸王,是一部蒙古和喇嘛教史的重要资料,是17世纪蒙古编年史中最完整的代表作。《蒙古源流》流传于世后,以满、汉、德、日等文字翻译或附有注出版的译本竟达10余种之多,一时闻名中外,成为中外研究蒙古史学的一部重要文献,其史学价值为世人所公认。进步诗人贺希格巴图在乌审文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刚正不阿的诗人,以笔为武器,同封建王公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就是著名的蒙古族进步诗人贺希格巴图。贺希格巴图一生创作了《可贵的独贵龙》、《罪恶的时代》、《海流图庙的会盟》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讴歌劳动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谴责封建统治的黑暗与不公,被誉为乌审旗第四次“独贵龙”运动杰出的诗人、勇敢的歌手和胜利的号角手。晚年的贺希格巴图编写了大量的史略和汉族文学作品,在发扬和传承古代文化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独贵龙”运动的杰出领袖——席尼喇嘛席尼喇嘛,本名乌力吉吉日嘎拉,“独贵龙”运动的著名领袖,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人民革命军十二团团长。1898年,席尼喇嘛即秘密建立“独贵龙”组织。1912年,他组织起11个“独贵龙”,向封建主提出反对强行垦荒,减免税课,严惩拍卖旗地官吏的要求。1913年,他又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70安达独贵龙”,带领群众对蒙古王爷和封建特权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他曾被反动当局通缉逮捕,获救后斗志犹坚,建立起一支自任团长的人民武装,领导乌审旗人民推翻了王公政权,建立了人民政权“公众委员会”。席尼喇嘛领导并发展了“独贵龙”运动,把“独贵龙”运动从自发的群众运动,引向有组织、有纲领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独贵龙”系蒙古语,意为圆圈、环形。参加运动的成员在商议斗争大事或开会时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表示人人平等。在给官方呈送文件或发表决议时,签名都是签成环形,又可以集体承担风险,不暴露领导者。这是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一种独特的斗争形式。蒙古族的“独贵龙”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坚持最长的运动之一,历时七十余年。据《蒙古民族通史》记载,早在1840年以前,群众性“独贵龙”反抗斗争就已发生。而1828年(道光八年)的乌审旗“独贵龙”运动,是最早的发生于伊克昭盟的“独贵龙”反抗斗争。为了纪念席尼喇嘛这位杰出的“独贵龙”运动的领袖,乌审旗政府专门在乌审旗嘎鲁图镇修建了席尼喇嘛陵园,并在乌审旗嘎鲁图镇设立了席尼喇嘛故居,供人们瞻仰。纪念塔于1958年在达布察克镇落成。故居占地面积324平方米,1964年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乌审旗的宗教活动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境内不仅较完整保存着藏传佛教传入漠南蒙古第一庙(石砭庙),而且还是蒙古族祭祀活动保留最完整的地区。成吉思汗祭祀和散布于民间的各种民族祭祀构成了博大精深的蒙古祭祀文化。“哈塔斤十三阿塔天祭祀”在沙尔利格镇有著名的“哈塔斤十三阿塔天祭祀”,神秘而扑朔迷离,其祭祀仪规较多地保存了古代蒙古的天神崇拜理念,对研究古代蒙古宗教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引起了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木华黎神矛祭祀遗址在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敖包嘎查,当地蒙古族守护和供奉着一处长达800年之久的祭祀遗址——木华黎神矛祭祀遗址,也称京肯苏力德祭祀遗址。其原址京肯敖包在今陕西省榆林市小吉汉乡(也称小其其尔甘乡)大吉汉村(也称大其其尔甘村)京肯梁。京肯苏力德祭奠的是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黎。木华黎(公元1170年——1223年),蒙古汗国大将,开国功臣,札剌亦儿部人。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时,因功被授与左手千户长,兼领左翼第一千户。所辖地区相当于今大兴安岭一带。1217年被成吉思汗诏封为国王。1223年3月死于闻喜(今山西南部)。据说,木华黎死后,嘱其长子布鲁将他葬于其所辖领土的最南端。蒙古族素有“秘葬”的习俗,木华黎死后,其族属和部下做了十个一模一样的灵柩,分别葬于十个不同的地方。在蒙古语里,“京肯”的意思是“真正的”,即汉语当中的“正宗”之义。现在,人们根据“京肯敖包”的地名猜测,那里很有可能就是当年木华黎的陵寝所在之地,至少距当年木华黎的埋葬之地不远。因为,蒙古族崇尚自然,认为人死后应该回归自然,而蒙古族的祭奠习俗一般要求,祭祀须在陵寝三十里外举行。这也正是好多蒙古王公贵族死后,其真正的埋葬之地始终无法确定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根据“京肯敖包”(意为“真正的敖包”)这一名称推断,京肯敖包地区应当就是当年木华黎的陵寝地或是距离其陵寝不远。京肯苏力德与京肯敖包一样,祭奠的都是矛样神物,在每年的正月初三和五月(鄂尔多斯历法八月)十三举行祭奠。祭奠在苏力德所在地举行,主要有祭热拉哈(一种祭天仪式)、男儿三艺比赛等。平日里,京肯苏力德存放在蒙古包中。四周沙柳编成的栅栏上整齐地悬挂着以马为中心、四周伴有狮、鹏、虎、龙的“五雄”彩旗,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精神旗帜——赫依摩力(有人译作“风马旗”、“禄马旗”、“玛尼宏”等)迎风飘扬。祭奠京肯苏力德时,除了喇嘛诵经外,还有专门的集祝颂、祭献、祈祷为一体的《京肯苏力德祭献祈祷辞》。日前,京肯苏力德祭祀已成为陕西、内蒙两个省区,蒙汉两个民族团结友好的纽带。召庙及召庙文化乌审境内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召庙有四座:乌审召庙、海流图庙、陶尔庙、大石砭庙。乌审召庙位于乌审召镇政府所在地,又名“德格庆达木楚格萨愣寺”,建于清顺治十年,即公元1653年(另一说为:由格隆囊素法师于清康熙年间建成),经历次扩建成为乌审旗最大的召庙,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