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交互作用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第一节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第二节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第三节环境的作用•第四节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特质论与情境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特质论强调个体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而情境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情境,否认具有跨时间和稳定性和跨情境的普遍性的特质。二者争论的结果是形成了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互动的人格发展论、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第一节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二、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林顿和卡丁纳)•三、人格的人际关系论(沙利文)一、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一)文化人类学的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文化: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戴维·波普诺)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沙莲香)(二)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家主要研究1)弗罗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仅适用于父权制社会,而并不适用于美拉尼亚人那种母系社会;2)家庭制度、家庭经济组织以及教养方式等文化因素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而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鲍亚士他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位杰出人物。在《原始人的心灵》一书中,他提出人的心理因素会受到文化的塑造,人格只有在理解了个体对文化环境进行反应的基础上才具有意义。•本尼迪克特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宗教。《文化模式》一书中,描述了两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祖尼文化和夸扣特尔文化)。他认为这两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的差异说明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归纳出一种与其文化相对应的主导性的人格类型。•玛格丽特·米德1.在萨摩亚群岛进行原始社会人类青春期性心理与性行为的研究。《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中,她指出萨摩亚的青少年从未经历过西方心理学中所描述的“青春期危机”。这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特点有关。2.在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人)进行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两性角色的研究。在阿拉佩什人中、男女角色同美国人差不多,讲礼貌、很文雅、不轻易向人挑衅,男人希望妇女行为温和、对家庭负责人。在蒙杜古马人中,不论男女都非常粗暴,社会鼓励男人凶狠鲁莽、富于攻击性、多占有女性、不管小孩;女人也表现出粗鲁、嫉妒、自私、攻击性、缺乏母性。在德昌布利人中,男女的气质刚好与一般社会相反。妇女性格开朗,做事精明,管理生产,操持家务;而男人则多愁善感,喜欢打扮,爱好艺术,不管生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相反,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型。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在鲍亚士等人关于文化塑造人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强调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1)一方面,文化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主要是父母的育儿方式)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因此,人格是文化的产物;•2)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制度(文化的操作性定义)初级制度: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大便训练、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禁忌系统、思维方式等。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时期就必须面临的基本规范,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这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是生活于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共同具有的有效的适应工具,是同一文化中的所有人所具有的共同的人格特征。它不同于性格,性格是指同一文化中的个人之间的人格差异。初级制度的执行者是父母,父母按照制度的要求对儿童进行训练,训练的策略是奖赏或惩罚,儿童正是在这种奖赏或惩罚的基础上形成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反过来对文化施加影响,产生神化、宗教等次级制度。所谓投射作用就是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外部事物,以便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投射是由挫折引起的,而人格是通过对挫折的反应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而这些挫折经验又通过投射作用创造出次级制度,进而在想象中满足需要并缓解紧张。所以次级制度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人的愿望的曲折体现。例如,祈雨。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沙利文的生平•沙利文的人格理论•沙利文强调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主张把人格放到人际关系中去研究。“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本质的人际关系背景相脱离”。人格是在人际情境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的人际交互作用模式。•沙利文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青年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一)人格意象(人格化)人格意象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的形象。沙利文也关注焦虑,他认为不良的社会关系导致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这一过程开始于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情绪紧张的母亲在与孩子交往时,会把焦虑传给孩子。一开始,孩子不知道怎么对付这种情绪,然而很快婴儿学会了缓解其焦虑的技巧,那就是选择性不注意。但是,象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一样,焦虑的暂时缓解是有代价的,由于对有关信息的关注越来越少,人们对现实产生了虚假印象。这种策略的另一后果是人们很快对“我是谁”这一点形成错误认识。这一过程被沙利文称为人格意象——即人们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意象——的形成非常重要。他认为,人对自己的意象可分为三个范畴:•好的我(goodme)的人格意象由人们感到自己好的方面、被赞扬的方面构成,它们主要是与安全感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坏的我(badme)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常引起焦虑。前两种人格意象大部分存在于意识层面。•非我(notme)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我们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按照沙利文的观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到非我的人格意象。•除了对自己的人格化,人们还会形成对他人的人格化、对事物的人格化、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对他人的人格化能带来满足或安全的他人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对事物的人格化如对自然现象、对所有物的人格化,使它们具有某种人的特性,对待它们像对待人一样。•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如人们头脑中的上帝或神的观念往往是人格化的形象。•个体、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意象之间的关系,而且人格意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人格意象脱离现实太远,就会扭曲现实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从而不利于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时期标志婴儿期(0-1岁)出生儿童期(1-5岁)获得早期语言少年期(6-8岁)需要玩伴前青年期(9-12岁)需要同性朋友的亲密关系青年前期(13-17岁)成熟期和性冲动,需要异性间的亲密关系青年后期(18-20岁)对发展长期的性关系感兴趣对职业生涯和挣钱感兴趣成年期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成年人的友谊,长期的性关系(二)人格发展阶段(三)精神病理学和人格治疗•精神疾病是由于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则是人际关系困境造成的。沙利文很少从遗传的、机体的或生物的方向去解释精神病。•沙利文对精神病医学的具体贡献在精神分裂症方面。他反对当时医学界关于精神分裂症是遗传决定的、不能彻底治愈的观点,主张精神分裂症是由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可能是早年与一个“坏母亲”的关系,也可能是以后生活中的其他人际关系,使个体产生严重焦虑,导致自我系统的防御功能失灵,将幻觉人格化为某种实体,不能将幻想或梦与现实区分开来,人格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现实的人际关系和个人的自信自尊遭到严重的破坏。•既然精神分裂症是由失败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治疗措施就首先要创设良好的人际情境。治疗师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交谈、梦的分析等治疗技术,使患者恢复健康的人格。沙利文采用他的治疗理论,取得了成效,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权威。第二节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理论•一、默里简介•二、默里的人格理论(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三、默里的研究方法(主题统觉测验TAT)•默里把需要看作是人格的基本成分。他不关心吃、喝之类的内脏需要,他的工作重点是了解心因性需要。这种心因性需要与其它心理学家们所描述的特质很相似。一种心因性需要就是“在某种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方式作出反应的可能性或者准备状态”。默里最终确定了27种心因性需要,而且认为这些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的。•根据默里的理论,每个人都可以用人格的需要层次来加以说明。比如,如果你强烈地强烈地感到你需要拥有许多亲密朋友,那么你会被看作是具有很高的亲和需要。这种需要的重要性在于与你的其它需要相比较时它的强烈程度。默里认为,一种需要能否被激发取决于情境,他成为压力。例如,你对秩序的需要在没有一个适当压力的情况下是不会影响你的行为的。如果你对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当你的房间有些凌乱的时候,你就可能动手清理它。如果你对秩序的需求相当弱,你就可能会等到房间乱得不行的时候才清扫,甚至这也许都不是因为你喜欢整洁,而只是为了取悦你的同屋。默里的研究方法——主题统觉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就是从被试与测验情境的相互作用所揭示的主题中推断出这个人的需要及其人格倾向性的特点。•其编制假设是1)人们在解释一种模糊情境时,总是倾向于将这种解释与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目前的愿望相一致;2)在面对测验卡讲述故事时,受测者同样得用到他们过去的经历,并在所编造的故事中表达他们的需要,而不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种倾向。主题统觉测验•TAT由30张有主题的图片组成(其中有一张白卡),这些图卡有为男人、女人、男孩和女孩专用的,也有共用的,组成四套,每套又分1和2两个系列,每一系列有10张图片。•1.测查方法第一系列(不告诉受试还要作第二系列),让受试每看一张图卡,要求讲一个短故事(一般成人含300个字,儿童含150个字)。故事必须包括如下方面:①图画说明一件什么事;②在此时发生了什么事;③图画中的主人公此时有何感受;④想些什么;⑤结果如何。第二系列,方法基本如上,但要求更多一些想象。使故事讲得更生动。•2.TAT的记分(或编码)和分析TAT记分常用变量:①主人公(故事的主人公);②需要(主人公自己的各种需要、动机、倾向和感情);③压力(环境对主人公的压力或动力);④结果(环境作用使主人公快乐或不快乐)⑤主题(主人公的需要和受的压力,主人公解决矛盾和焦虑的方法及其分析)⑥趣味和情操(故事中人物的喻指,主角是正面还是反面等)第三节环境的作用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生态方面(气候条件、地理特征、生态资源、建筑和居住条件)•行为情境与行为规范(特定行为发生的场景及其对行为的规范与要求)•社会角色(在社会情境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如学生、教师、家长、领导等)•他人特点(在相同环境中其他人的特点,如年龄、性别、能力和地位等)•对社会气氛的感受(个体在某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的紧张、压力、友谊或敌意程度等)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个体的早期环境对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胎内环境2)早期环境洛仑兹与“印刻效应”及关键期3)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的许多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等都会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影响。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胎内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母亲在怀孕期间严重缺乏蛋白质会影响胎儿脑细胞的数量。出生后的环境对儿童生理的发育成熟有着显著的影响。如,人体的生长发育存在的加速现象:身高越来越高、体重越来越重,成熟期一代比一代提前。西方国家在过去的100年里平均每10年身高增长1厘米;我国解放后至1978年平均每10年增长2厘米多点;日本二战后30年男童平均增长7厘米,而美国近30年仅增长2.5厘米个体心理发展的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