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人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哲学系罗筠筠一、美学学科名称的来历二、美学研究的对象三、现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四、现代美学体系的理论构架五、几个具体的审美问题一、美学学科名称的来历今天我们所谈到的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德)、aesthetics(英),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鲍姆嘉通(AlexanderGottliebBaumgarten,1714-1762)在1750年首次提出的。他在《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提出这个概念,他从拉丁文中选择了aestheticus一词(该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自由艺术,是指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等七种“艺术”),作为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名称,并初步界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他的定义是“aesthetica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把“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使美学家有可能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可以调动现代知识体系中的多种学科,对其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以往简单的经验描述或超越经验(超审美的形而上学思辨)的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美学问题。只有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才会产生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解、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标准、审美评价等等关于审美的问题,美学也由此成为独立的学科。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的贯通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的融合美学与诸多相邻学科的渗透理论美学与应用美学的并进三、现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当代美学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多元性、专门性、游移性和相互包容性,并不意味着当代美学已经完全背离了传统美学。实际上,传统的形式并没有也不可能被彻底废除,传统的研究对象并没有也不可能被彻底抛弃,传统的思想进程并没有也不可能被彻底割断。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的贯通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融合现代形态的美学应当是站在当下的理论视野和高度,吞吐东西方文化的全部精英建设起来的、具有国际意义的美学。换句话说,现代形态的美学必须具有多种文化的视野,必须注重研究东方美学(特别是中国美学)的独特范畴和体系,使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融合起来。美学与相邻学科的渗透诸多相邻学科向美学的横向渗透,已经是当代美学的一大必然趋势。这不仅仅反映在美学使用了一些相邻学科的术语,更重要的是,继心理学和社会学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期闯入美学以后,又出现了一批新的边缘美学,如符号学美学、信息论美学、控制论美学、文化人类学的美学,以及一些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的尝试。理论美学和应用美学的并进理论美学与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归根到底是要使美学的思想成果逐渐社会化。不言而喻,一方面,理论美学需要把应用美学的研究当作发展自身的活力之一;另一方面,应用美学需要建立在雄厚的基础理论之上,以便不至于使自己流于肤浅,甚至庸俗。但是,一个现代美学体系最终不是“为美学而美学”。应用美学的兴起,进一步迫使美学家们重新考虑美学的目标。当代美学发展为我们现代美学体系提供了一个理论构架,这个构架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那种严密的但往往又是封闭的演绎的逻辑体系,而是以若干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相关地构成的开放而富有弹性的联系,是美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组成的学科完整体。这是一个多维的同时又是统一完整的美学知识系统。这个体系具有开放性,它并不宣布美学研究的终结,它也并不宣布体系本身的最后完成,而是随着美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拓展自己的构架,接纳新的分支学科,革新自己的观念,深化自己的理论。审美发生学(审美起源)审美心理学(审美感兴)审美艺术学(审美意象)审美社会学(审美文化)审美教育学(审美发展)审美设计学(审美设计)审美形态学(审美范畴)审美哲学(审美体验)审美发生学(审美起源)审美发生学是探讨做人类审美活动起源的一门美学的分支学科。它吸收现代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抽象的理论思维方式,对审美发生做出推测和假说。审美心理学(审美感兴)审美心理学是描述、解释审美活动中主体心理过程的特点和机制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与心理学密切结合,吸收心理学的方法、原理和概念,系统地揭示审美感兴的性质、类型和动态构成。审美艺术学(审美意象)审美艺术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审美活动来进行研究的美学分支学科。它与艺术学相关,但不同于艺术学。它所关心的是艺术的本体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审美艺术学规律。审美艺术学环绕审美意象这一中心范畴来研究艺术。审美艺术学研究艺术,最终是为了研究审美活动。审美社会学是研究审美活动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美学的分支学科。它吸收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围绕审美文化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审美社会学(审美文化)审美教育学是探索如何通过审美活动来塑造人,促成审美个体向自由人格理想全面发展的一门美学的分支学科。它与现代教育学相结合,着力揭示个体审美发展的途径、方向和规律。审美设计学属于应用美学。它是把理论美学的原则应用于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而产生的一门美学的分支学科。审美设计学追求物质生产过程和产品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审美化。它与技术设计的关系十分密切。它的核心范畴是功能美。审美形态学是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圈中,如何凝结成代表文化大风格的审美范畴形态,它们如何影响人们审美观念与艺术创造,以及它们自身又如何发展演变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在吸取文化史、艺术史等历史科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描述、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学(审美范畴)审美哲学是对审美活动进行哲学探讨的一门美学的分支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吸收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智慧,对于审美活动的本质等问题进行哲学的、形而上的思考。审美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审美体验。审美设计学审美哲学审美艺术学历时轴审美形态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教育学共时轴审美心理问题:审美感兴的过程审美艺术问题:审美意象的形成自然美欣赏:致用、比德、畅神一、审美心理问题:审美感兴的过程审美感兴是一个过程。由心与物的相通(人与世界相通)那一刹那不知缘起的感动,继而达到一种感性的兴奋,以致于主体在对象的感性外观上流连不已,似乎直观到一个整体(象),它在感性光芒的闪烁中显现出某种意蕴,兴发起主体的知觉、想象、领悟的协调运动,达到一种振奋的人格状态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审美感兴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兴发阶段→延续阶段。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愉悦性审美感兴的基本特性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两方面的特点决定的。任何一个对象,它要成为审美的对象,其前提条件是非实在的虚幻性。所谓非实在的虚幻性不是指对象不存在,而是说它脱离了实在的框架而进入一种审美的背景中,因而成为审美的对象。更进一步说,这是由于对象具备了引发审美感兴的属性,主体对它采取了一种特殊把握方式(审美),因此,对象就从实在中“孤立”出来而置于主体审美的视界之中。这种非实在的虚幻性使审美感兴有别于实用功利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任何实用价值都存在于物的存在中,以占有这种物的存在并消耗它为前提。因此,一旦主体关心的是对象的物的存在而不是非实在的意象,审美对象便转化为实用的对象。凡·高《向日葵》凡·高《鸢尾花》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乘船的人们在海上遇着大雾,是一件最不畅快的事。呼吸不灵便,路程被耽搁,固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船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船上的乘客们的喧嚷,时时令人觉得仿佛有大难临头似的,尤其使人心焦气闷。船像不死不活地在驶行,茫无边际的世界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也只能做到镇定的程度。但是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暂且不去想到它耽误了程期,不去想实际上的不舒畅和危险,你姑且聚精会神地去看它这种现象,看这幅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周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体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也有些犹豫不易决定。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吗?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见成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庄子·达生》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审美感兴的直觉性审美直觉的基本特征审美直觉和理性的关系审美直觉是否必需及其意义审美感兴的创造性审美(感兴、直觉),就是(对感性世界的)发现。发现就是创造。卡西尔说:“美不能根据它的单纯被感知而被定义为‘被知觉的’,它必须根据心灵的能动性来定义,根据知觉活动的功能并以这种功能的一种独特倾向来定义,它不是由被动的知觉构成,而是一种知觉化的方式和过程。但是这种过程的本性并不是纯粹主观的,相反。它乃是我们直观客观世界的条件之一。艺术家的眼光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事物的印象,而是构造性的,并且只有靠着构造活动,我们才能发现自然事物的美。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而这种生命力只有靠我们自身中的一种相应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握。”审美感兴的超越性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暂时的存在。但是人在精神上有一种趋向无限、趋向永恒的要求。中国古代艺术家都在审美活动中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把个体生命投入宇宙的大生命(“道”、“气”、“太和”)之中,从而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和暂时性。这就是审美感兴的超越性。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穿隙穴,见雨零,则快然而叹之,况开户发牖.从冥冥见炤炤乎?从冥冥见炤炤,犹尚肆然而喜。又况出室坐堂,见日月光乎?见日月光,旷然而乐,又况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其为乐岂不大哉?《淮南子·泰族训》审美感兴的愉悦性审美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关系审美愉悦的情感色调不是单一的审美愉悦是否可分为不同层次二、自然美欣赏:致用、比德、畅神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1、畏惧与抗争:人类的天敌2、为我所用:认识掌握自然3、无休止的索取:毁灭自然4、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旧石器时代的小栅屋(西伯利亚)这种结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10000年。半坡遗址房屋复原图自然美景袁枚《游黄山记》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奇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现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荑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1、致用2、比德3、畅神(二)自然美欣赏的发展过程致用在人类最初摆脱了同自然界之间异己的关系,不再把自然看成具有无限权威和神秘力量的敌人时,他们对自然的亲近无容置疑地是出于某种功利的心理。所以,此时的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是与人们的生产活动、生产过程密切相联的,而非作为独立的观赏对象。这一时期,人类是以自然事物能否“致用”来衡量其美与丑的。这一点,我们从动、植物先后成为原始民族的装饰纹样和

1 / 10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