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博弈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与未来的思考-辛亥革命博弈论案例分析华挺,刘海鹏,陈文龙,陆彬,张鹏课题选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历史是最好的教材,在重大的时代转折点,充满了各种选择和对抗,适合用博弈论分析•熟悉辛亥革命的历史和人物,能够在基本按照史实的基础上重述历史•林老师来自台湾,辛亥革命是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本课题的研究也献给教书育人的林老师。课题选择的方法和原则•遵循史实,提炼抽象。•时间为线,事件为主。•宏观和微观结合。•合理假设效用。课题中的主要参与者革命党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政府(孙中山,黄兴,汪精卫等)立宪派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汉人掌握权力。(张謇、梁启超、汤化龙)袁派掌握中央和地方实权,尤军权财权。(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清政府维护满清皇权统治。(慈禧、载沣、端方、良弼)假设收益时考虑的几个问题权力精神社会效应经济利益舆论案例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政府立宪派100多年前,中国尝试着走日本式的君主立宪道路,取得一定成果,几乎达成目标。只要繁荣富强,这条道路有何不可呢?背景和史实:•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元气大伤。•1895年甲午战争和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取胜,震动。•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立宪派政治要求。•革命派武装起义,清政府感到危险。•晚晴最后10年的改革走的是先经济,后政治的路线。•1901年—1905年,慈禧领导新政,主要有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开办新学,改革官制,训练新军,开放舆论。背景和史实:1905年1906年9月1907年9月1908年9月1908年11月1909年11月革命党起义,全部失败,看不到希望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廷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中央设立资政院颁布《钦定宪法大纲》,9年开国会计划光绪与慈禧死。溥仪即位,载沣摄政省联合请愿以立宪派、革命派双方为代表。1、清立宪,分权,舆论,拉拢立宪派,打击革命派。2、立宪派支持清,参政权,经济利益,免受社会动荡和暴力流血。3、清不改革立宪,政局不稳,把立宪派推给革命党。立宪派如支持清,享受不了权利,舆论被动。如不支持,可以静等清垮台,再得些小利支付分析和假设立宪派清政府支持不支持改革立宪8,65,0不改革立宪-6,-2-6,2结论:纳什均衡----(8,6)清政府改革立宪,立宪派支持•清政府又挺过十年,回光返照的原因。清改革立宪派支持是双方的最佳选择•政治传统,集权,皇帝。立宪派不要大动荡和暴力革命。•立宪派的推动和革命党的逼迫。清失去了耐心,平缓稳妥改变得又急又快,欲速而不达。结论和意义:中国,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有一个日本,君主立宪的繁荣富强之路案例二:皇族内阁和保路运动后的革命形势基本要素:博弈方为立宪派革命党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之争要不要皇帝?走君主立宪还是共和?背景和史实:1911年5月8日1911年5月9日1911年5月20日1911年6月16日1911年8月4日1911年9月25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宣布实施铁路国有政策盛宣怀与英美德法签订借款合同保路同志会成立四川同盟会资中召开会议商讨武装起义同盟会宣布荣县独立以立宪派、革命派双方为代表。立宪派:预期中的权力没有实现,肥皂泡破灭,看不到希望;而“铁路国有”直接威胁到其经济利益。如果支持革命,虽革命党占风头得领导,社会动荡也会损害部分利益,但革命很可能成功,能分享革命果实;如果不支持革命,在革命党起义成功时,则不能获取权利,还会受革命党压迫。在起义不成功时,自己没什么好处。革命党:全国舆论批评,验证革命派判断。保路运动演变到武装斗争。良好革命条件。如起义,很可能获立宪派支持,推翻清政府可能性很大,如没有立宪派支持,代价会增大,成功可能性有,但会较小;如不起义,立宪派有可能会转向而成为领导派别,革命党失去重要的机会支付分析和假设博弈分析模型革命党起义不起义立宪派支持(10,20)(5,-5)不支持(0,10)(-5,-10)博弈模型:有一组占优策略均衡•和案例一对比,清政府“假立宪”把立宪派推向了革命党。•革命党选择起义,立宪派选择支持,两者利益能够实现最大。•当年的4月份,广州起义一败涂地,仅几个月后武昌起义能成功。•地方分离主义。多省立宪派起到关键作用。如湖北汤化龙,湖南谭延闿,江苏张骞结论和意义:清政府的错误决策使得了中国最终走向共和的道路案例三:武昌起义、袁世凯出山和南北议和基本要素:三方博弈清政府袁世凯革命军亚洲第一共和国是怎样炼成的?袁世凯其人袁世凯生平: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特点:家世好,有靠山爱国,勇敢,有领导力,有军权善管理,善选择,善权谋,敢花钱名声好,思维活,敢创新受挫折,被同情,舆论支持袁世凯不当领袖谁还能当?1,清政府不选择请袁出山,北洋军不听话,任时局发展,清朝肯定分崩离析,皇族也怕丢掉小命。A(-10,0,10)2,清政府只好请袁出山,但不给太大的实权,给湖广总督加前线总指挥。袁两种选择,一是接受并镇压革命,北洋军很强,革命党必败,袁收益也很小。B(10,2,-10)3,另一选择袁不接受,或即使接受也不镇压,袁可要挟更高的职位,利益较大,革命党喘息。C(-10,4,4)。4,清政府请袁出山并放权,袁有两种选择,一是真正镇压,把革命党消灭干净,一些军力损失,舆论上也会负面。但最终能掌握清政府实权,成为中兴第一人,利益也很大。D(10,6,-10)5,还有一种选择是与革命党和谈,为增加筹码,先展示实力,为和谈准备。冯国璋攻下汉口、汉阳,调回,换段祺瑞,停止进攻。6,革命党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和谈,干革命到底。E(10,5,-10)。另一种是和谈。革命党最大利益是共和政体,是和谈的前提,孙中山赶在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为逼迫袁承认共和制体,并拿总统的位置诱惑袁。袁只要能当总统,掌握实权,他不管是否要效忠清廷。两大派合计好,满清贵族穷途末路,如果不退位,可能命都要没有了。宗社党首领良弼好例子,被革命党炸伤再被袁世凯毒死。F(-6,10,6)支付分析和假设1,清政府如不请袁,则A,得-10,最少。如选请袁不放权,由于袁的两种选法中,C的收益4要大于B中的收益2,所以袁一定会选择不出。这时清政府的收益是-10,还是最少。2,所以清政府一定不会选择这两种,是不可置信的威胁。清政府一定选择请袁放权。3,再看革命党,比较E和F,后者革命党的收益6远大于前者的收益-10,所以革命党一定会选择E。这里不和谈也是一个不可置信的威胁。所以革命党一定会选F。4,袁知道革命党会选F,这时袁收益10,大于选择镇压时的6,所以袁会选择和谈,而不是镇压。5,最终得出一组精炼纳什均衡F,即(清政府请袁出山并放权,袁出山和谈,革命党接受和谈)博弈数据分析•这个博弈分析精辟地概括了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之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的历史。•亚洲第一共和国是在各方博弈的基础上产生的,基本上是和平过渡,几乎不流血,堪称朝代更替的典范。•对人物要有公正客观的评判,如果光从袁当选临时大总统之前的历史看,袁是当得起“中国之华盛顿”的称号。结论总结: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革命派勇敢的带头大哥,谦让的小弟立宪派见风使舵的跟随者,闷声发大财袁派真正有实力的掌柜,给大家分钱清政府体面的下岗职工,拿到安置费就行了辛亥革命为什么能成功?博弈的四方的争取、选择和退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进,固然可喜。退,也是美德。考虑你的对手,选择你的人生。•backup博弈分析•设革命军1,袁世凯2,清政府3结论•精炼纳什均衡(起义,请袁,不全力镇压)•清廷已不具备约束袁世凯权利的能力。•革命能够成功是出于必然与偶然的共同结果1898年(农历戊戌年)康有为等通过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康有为等欲围园杀后。袁世凯向荣禄告密,维新被镇压,光绪遭软禁,并于1908年病死。袁之职位及权利在清室登峰造极背景和史实:随后溥仪继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代为执政。载沣因为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为戊戌政变一事对袁世凯非常痛恨,起杀袁之心,废其官爵及军权。1909年1月袁世凯举家迁回河南安阳。背景和史实:载沣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于是再用袁世凯,先任其为湖广总督,旋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背景和史实:经南北协商,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背景和史实:支付分析和假设:以革命军,袁世凯,清廷三方为代表。革命军通过起义达到建立共和为最大利益;袁世凯通过中间周旋从而争取自身最大的政治利益;清廷则以阻止起义和限制袁世凯势力为最大利益。博弈分析:革命军1,清廷2,袁世凯3不起义1起义(-5,10,0)2(10,-10,0)不请袁请袁3不和谈和谈(-10,5,5)(5,0,10)结论:武昌起义的实际结果是革命军、清廷、和袁世凯三方博弈的结果。采用倒推法分析清政府与袁世凯间的效用关系:对于袁世凯而言,和谈得到的效用大于不和谈的效用(105),因此其会选择与革命军和谈;对于清政府而言,请袁出山带来的效用大于不请其出山的效用(0-10),因此其会选择请袁出山;上面的精炼纳什均衡为(起义,请袁出山,南北和谈)。历史中已经过去,任何一个事件都不是简单因素地叠加,而且事件中人物都是极其复杂的,以袁世凯为例,其本身就是一个多重代表的复合体,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是何种势力的代表,我们谨以此为案例做初步博弈分析。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