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务虚阶段二、实质性操作阶段——战后至1996年日本军事战略介绍及转变一、务虚阶段(一)、战后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1947年5月3日,日本正式颁布实施《日本国宪法》(即《和平宪法》),彻底废除皇权教育努力杜绝战争风险,掀开日本历史的新篇章。《和平宪法》节选第二章放弃战争第九条【放弃战争,战争力量及交战权的否认】①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②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1954年7月,在美国的授意、支持下,日本公然违背和平宪法,突破国际禁忌,以“自卫队”的名义复活了海陆空三军,重新走上了武装自雄的战前老路。这样,日本国土完全依赖美军保护的局面发生变化,战后日本人第一次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火抢队”,开始筹谋新的军备建设和战略构思。1957年,日本编制出自行武装以来第一个防务力量发展规划——《国防基本方针》,规定:“以日美安保体制”为基础,继续依靠美军的力量阻挡外来侵略。同时,逐步发展起日本“有效的防卫力量”,推进防卫自主化。(二)、冷战时期受“和平宪法”制约,日本在战后-直回避使用“军事战略”这一术语,而代之以“防卫政策”。日本政府在1970年首版《防卫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了“专守防卫”军事战略。冷战时期,日本虽然对“专守防卫”战略进行过多次调整,但其核心内容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军事战略的被动防御特点明显。冷战期间,日本军事战略大体经历了由“集体防御”到“专守防卫”的演进过程,但基本上没有超出被动防御战略的范畴。(三)、冷战后至1996年冷战后,日本开始对军事战略进行大幅度调整,日本防卫当局对周边安全形势和所谓“威胁”的判断有较大改变,由冷战时期的主要对付苏联转向强调对付地区内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和“多种多样的威胁”。日本认为,尽管周边各主要大国之间“保持着某种平衡”,“各国间政治和安全对话增多”,但“朝鲜半岛仍然存在着紧张局势,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力量仍大量集中存在,悬而未决的领土问题、潜在的地区争端、大规模毁伤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等仍是“造成地区不稳定的因素”,这一地区“稳定的安全环境尚未形成”。关于“威胁”来源,日本提出所谓“多元威胁”论,确定其防范对象依次为中、朝、俄,其中对付所谓中国和朝鲜的“威胁”被摆在相对重要的位置。1、关于中国日本对中国的“关注”已超出其字面范畴,从本质上讲就是防范与遏制。据日本《东京新闻》2004年11月8日透露,日本防卫部门曾设想未来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三种可能动因,即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并为应付此种“事态”制定了作战计划。2、关于朝鲜日本对所谓“朝鲜威胁”的主要着眼点有二:其一,认为朝鲜不稳定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加强军备的动向使朝鲜半岛局势动荡不安,这加大了所谓“半岛有事”的可能性,对日本的安全造成了较大影响。其二,认为朝鲜的弹道导弹远程化对日本构成了现实威胁。“劳动1号”的射程为1000公里,已覆盖包括首都圈在内的日本大部分领土。日本认为对此必须严加防范。事实上,日本将“朝鲜有事”视作重大“周边事态”,确定将与美国共同应付,并为此制定了代号为“5055”的日美联合作战计划。3、关于远东俄军认为尽管俄远东地区军队的规模“从1990年开始缩小并一直持续至今”,但“包括核力量在内的军事力量仍具相当规模”,目前,俄远东地区仍“部署有地面部队约11万人,舰艇约280艘,作战飞机约650架”,尽管与冷战时期相比,俄远东军队的训练与演习已大幅减少,但包括核动力潜艇等战略核力量在内的巡逻等活动正在逐步恢复。“由于俄罗斯国内动荡不定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军事改革的形势等尚不明朗,远东俄军今后的动向值得关注”。可见,就军事实力而言,远东地区的俄军仍是日本的防范对象之一。基于以上分析,日本防卫当局对其兵力部署做出调整,力求建立起全方位的防御体系。目前,日本的军事部署已由过去单纯侧重北方转变为北、西、西南并重,即在继续保持北部地区一定作战能力的同时,结合部队的整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西部、西南方向的军事部署,其重点是提高反导弹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机动作战能力。为配合这一调整,防卫厅还重点增加了中西部地区陆、海、空自卫队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数量,同时加强了针对中国和朝鲜的训练演习。从1995年开始,日本将其西南和东南两条航线之间的海域从机动巡逻区改为作战区,将原驻防北部和中部的6个师旅建成用于支援西部地区的“战略机动师旅”不断增强兵力投送能力和扩大情报搜集能力,使自卫队的军力有计划地向西南方向倾斜,提升对大陆地区的警戒和防范,试图与中国在东海和台湾周边水域展开角逐。尤其是日美两国调整军事战略后,其所设定的“周边事态”类型与“周边地区”干涉范围以及所谓的“有事法制”,都有意识地将台湾纳入其中,明显具有牵制中国的企图。返回二、实质性操作阶段——1996年至今日本军事战略转型以1996年起开始执行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和随后出台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为标志,日本军事战略调整从务虚阶段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一)寻求发挥更多国际作用(二)加强日美军事同盟关系,策应军事战略向外向型转变(三)强调“先发制人”,注重防止危机于未然(四)扩大军事力量的职能范围,由内卫型的“自卫队”向内外结合型的“国防军”转型(五)加强质量建军,建设一支“多能、弹性、有效”的军事力量实质性操作阶段的主要内容“10大纲”提出的“多层次合作安全保障战略”,首次确立了三大安全目标(日本的安全、防止威胁的出现、维持与构建国际体系),并使用了“防止”“营造”“预防”“贡献”等含有“自主”“主动”等意味的词语,安全目标的自主性更加明显。(一)寻求发挥更多国际作用“10大纲”不仅重新定位了安全目标,而且更加重视发挥国际作用。一是开始重视在国际安全体系中发挥秩序设计者作用。“10大纲”提出的三大安全目标,从表面看,似乎仅仅是在原有的两大目标之间嵌入了一个中间目标,但“防止威胁的出现”是一个既可内收亦可外延的概念,内收则可理解为防患于未然,将对日本的可能的安全威胁控制在发生前;而外延则是通过威慑达成改善安全环境、维持国际安全秩序的目的。“多层次合作安全保障战略”所提出的“维持与构建国际体系”安全目标较之“04大纲”的“改善国际安全环境”要宽泛得多,符合日本在安全目标与自主安全上的更高追求。二是更加重视地区安全合作。“10大纲”的“多层次合作安全”是一个从双边同盟到地区合作再到全球合作的三层模式,相对于内层的日美同盟和外层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合作,位于中间层次的地区合作是有别于“统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关键环节,体现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认识。因此,日本在战略目标上不断拓展自主安全内涵,注重发挥国际作用,显露了日本意欲从国际秩序的遵从者向设计者乃至塑造者转换的大国雄心。(二)加强日美军事同盟关系,策应军事战略向外向型转变新时期的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对日本实施外向型军事战略提供了掩护和支持。冷战后,在亚太形势总体趋缓的背景下,日美出于维护其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日美军事同盟关系。美国试图使日美同盟关系与北约相呼应,完善其东西两翼齐头并进的全球战略体系;日本则力图挟美以自重,最大限度地在同盟关系的庇荫下,为其成为军事大国奠定基础。从《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到“新指针”及其“相关法”再到《武力攻击事态法》、《反恐怖特别措施法》和《伊拉克重建支援特别措施法》,无不真实体现了日本的上述战略企图。(三)强调“先发制人”,注重防止危机于未然自“专守防卫”军事战略确立以来,日本历届政府口头上都表示“专守防卫”是日本的基本军事战略方针,但事实上,却以积极主动的战略原则逐步使其内容“空洞化”。与以往的“集体防御”、“专守防卫”和“前方阻止”军事战略相对比,日本现行军事战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摒弃了以往的“危机反应”战略,开始注重强调对危机的先期预防与慑止,其手段运用上的“先发制人”及行动范围的无限扩张无不充分表明,日本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将具有更加浓重的主动干预色彩。(四)扩大军事力量的职能范围,由内卫型的“自卫队”向内外结合型的“国防军”转型“04大纲”为新时期日本军事力量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即“保卫日本”和“预防国际性威胁”。很显然,自卫队在职能上的这一转变与其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是完全吻合的,同时它也必然带动自卫队性质的根本性转变,即由内卫型的“自卫队”向内外结合型的“国防军”转型。2004年11月,执政的自民党在提出的宪法修改案中就公开提出将“自卫队”更名“自卫军”,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它表明日本的军事力量将从此摆脱战后“问题儿”的形象,并将堂堂正正地出现在国际军事舞台。(五)加强质量建军,建设一支“多能、弹性、有效”的军事力量“恳谈会报告”和“04大纲”为新时期日本军事力量建设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即放弃战后以来长期坚持的“基础防卫力量构想”,提出了建设“多能、弹性、有效”的军事力量的新构想。从近年来日本军队建设的具体举措来看,其实际操作早已经先期展开。首先是深化部队的体制编制调整。其次,武器装备向远程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再次,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结合钓鱼岛事件的发生日本:调整战略搞扩军据日本《产经新闻》网站2013年1月2日报道,日本防卫省已开始着手制定将陆、海、空自卫队力量整合为一体的“综合防卫战略”,同时提前修改《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扩充自卫队预算、装备和人员,以应对10-20年后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报道还称,在针对中国方面,夺回离岛作战将是重中之重。日本防卫省将考虑使陆上自卫队具备海军陆战队的能力,在人数上达到驻冲绳美军第31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的规模(约2200人)。此外,日本防卫省已决定在2013年年底之前,组建一支规模约百人的网络部队——“网络空间防卫队”。作为陆海空三大自卫队的联合部队,防卫队将打造专业、完整的网络分析及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