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建筑王泽云南民居生存环境的独特性;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例如地理地貌、气候条件、民族构成,特殊的社会发展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文化的多元性、边缘性、封闭性,信仰的并存性,审美的独特性造成了云南民居发展的演变,也造成了其民居的特点。外向型开放式竹木构架体系、内向型封闭式土木结构体系是源于自然馈赠与地域限定是地形的有机整合、气候的自然雕琢、材料的忠实塑造。同时经济制约与技术限定,再加上民族文化差异的限定形成了云南民居建筑形式的地域性特点:1、干栏式民居系列。2、井干式民居系列。3、土掌房民居系列。4、落地式民居系列。5、合院式民居系列。干栏式民居主要是用木为梁柱搭成的简易小楼式建筑,也有部分地区使用竹木料代替木料的。干栏式民居的上层住人,下层为牲畜圈或杂物间。这种底层空出作为他用而不住人的形式,是干栏式民居的一个最大特点。一、干栏式民居简介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2m左右一、干栏式民居系列1、傣族的干栏竹楼一、干栏式民居系列2、景颇族的矮脚竹楼景颇竹楼呈长条式,开门于一端,要登梯上楼,须先进入过道间。无论官家或百姓的过道间都有一棵大小不一的柱子。柱子的粗大程度标志着势力的大小,大山官家的柱子,有的直径达二三尺。而现在这柱子的大小则根据人口、劳动力和房子的大小而异。在过道间里还放置着杵臼和脚碓,用以舂米。经过过道间,然后才能登梯上楼。楼上的住房分两三间或十多间不等,各间均有门无窗。屋内根据人口多少设置若干个火塘,周围铺篾席作寝塌。一、干栏式民居系列3、傈僳族、独龙族的千脚落地千脚落地房是“干栏式竹木楼”的形象说法,因远远望去,房屋相连,柱子林立而得此称谓,是怒江峡谷中怒族、傈僳族、独龙族人的基本住房形式。这种千脚落地房,结构虽然简单,也易搭建,却体现了怒江人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极高智慧。千脚落地房有利于防震、便于防潮、通风散热。一、干栏式民居系列4、哈尼族的拥戈民居“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它的模样与傣族竹楼相似,但又没有傣家竹楼那么别致漂亮。“拥戈”一般都建在挖成平台的宅基上,一楼一底,底室不筑围墙,四周设有竹木栅栏,多用于关猪鸡牛马,安放舂米的脚碓(兑)和堆放杂物。楼室则建架在四排木之间,房顶有盖草、盖竹片的,有盖瓦的。四周或栅竹板或栅竹笆,把楼室围得严严实实,风雨不透。一、干栏式民居系列4、哈尼族的拥戈民居一、干栏式民居系列5、德昂族的刚底雄德昂族传统的住房为正方形干栏式建筑。德宏地区的德昂族一家一院,房屋分两层,由木屋架、竹墙壁、竹楼、草顶构成,楼上住人、煮饭、贮藏粮食、放置用具,楼下圈养牲畜。德昂族的建筑水平和工艺相对较高。房屋同样为竹木结构,中间为走道,两边为各个家族的卧室,每户之间用篱笆隔开,并在每户的卧室旁设有招待客人的客室。一、干栏式民居系列6、佤族和拉祜族的木掌楼拉祜族“木掌房”是采用粗实的木料搭建框架,再用木板或圆木栅围四周,屋顶用草遮盖。“木掌房”取材容易,建造方便,正是低热山区居民游动居住的适宜形式。一、干栏式民居系列7、壮族的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一、干栏式民居系列7、壮族的吊脚楼一、干栏式民居系列8、布朗族、基诺族的干栏民居二、井干式民居系列井干式木屋是采用原木经过粗加工建造而成的,较干栏式木屋更加原始,粗犷,方法也更为简单,与北美圆木屋有较多相似之处。其具体的建造方法是:将原木粗加工后嵌接成长方形的框,然后逐层再制成墙体,再在其上面制作屋顶。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二、井干式民居系列1、纳西族井干木楞房居住在川、滇、藏交界地区的纳西族,善于利用井干式结构建造传统“木楞房”。史载“用圆木纵横相架,层而高之,至十许尺,即架橼桁(恒),覆之以板,石压其上”。二、井干式民居系列1、纳西族井干木楞房二、井干式民居系列1、井干木楞房连接二、井干式民居系列2、普米族、彝族的木楞房二、井干式民居系列3、怒族平座式垛木房二、井干式民居系列4、独龙族井干式民居木楞房木蔑房二、井干式民居系列5、中旬藏族的土墙板屋中甸藏族的“土墙板屋”,当属井干结构与夯土墙的混合形式,在空间和结构技术上充分体现汉、藏两种建筑文化的嫁接与融合。三、土掌房民居系列多建于斜坡上。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三、土掌房民居系列1、彝族的土掌房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三、土掌房民居系列1、彝族的土掌房三、土掌房民居系列2、哈尼族的蘑菇房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三、土掌房民居系列3、德钦藏族土库房德钦藏族的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房屋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靠高坎,错一层布置。平面形式为角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木梁柱承重,土墙围护,土墙为夯筑。三、土掌房民居系列3、德钦藏族土库房四、落地式民居系列落地式民居特色鲜明、空间划分简单、结构简陋、形式各异。落地式民居在建构方式上不同程度的反映出远古建筑结构的特点。四、落地式民居系列1、拉祜族的挂墙房拉枯族的挂墙房是一种以头叉为纵向支撑结构的落地式民居。其平面呈横向布局,火塘为室内空间控制的中心,祖先崇拜是划分室内空间的重要依据。四、落地式民居系列2、佤族的鸡罩笼因为这种建筑外形呈伞罩锥体,被人形象地称为“孔明帽”和“鸡罩笼”。屋顶用草片铺盖,屋角装饰交叉角,远看如大葫芦顶上插两支小牛角,形如古代的军师帽子而获“孔明帽”之美名,其伞罩锥体的外形顶部呈弧形,是葫芦形与塔形的完美结合,其结构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所独有,屋角的图腾崇拜装饰的交叉角也为中国民居建筑中未见。四、落地式民居系列3、瑶族的叉叉房瑶族的叉叉房为竹木结构的草顶房。一般为三开间带前廊。前廊是歇息和家人团聚的场所。正房上方设有阁楼。阁楼下有火塘,用于起居和做饭。阁楼上为卧榻,有直爬梯供上下,虽然,这种房子受熏烟之苦,但很干燥。瑶族的叉叉房为天幕系住屋,主要流行于我国云南的勐腊瑶区。四、落地式民居系列4、布依族的石板房布依族一般都居住在半山腰及河流边,其民居形式除了常见的“干栏式”吊脚楼之外,还有一种风格独特的“以木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的石板房,且依山伴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建。四、落地式民居系列5、白族的土库房“土库房”是大理白族又一独具风格的传统民居,是适合于农耕生活独立式外向型民居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大理自然的石环境和人们对“石”的崇拜分不开。五、合院式民居系列合院式住屋,又称作“宫室”式、“天井”式、“院落”式民居,最大的居住特点是一个封闭的家庭式或家族式居所。合院式民居有以下几点共同特征:1、空间布局的院落化2、建筑观念的世俗化3、木构技术的地方化五、合院式民居系列1、滇中及昆明地区的合院民居-一颗印“一颗印”的典型平面布局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即房屋有三间正房、正房左右两侧各有“耳房”两间共为四耳,倒座房其深八尺故名“倒八尺”。各间都有楼房。这种住宅的平面和外观都方方如印,所以叫做“一颗印”。五、合院式民居系列1、滇中及昆明地区的合院民居五、合院式民居系列2、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合院民居大理民居--三坊一照壁五、合院式民居系列2、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合院民居五、合院式民居系列2、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合院民居五、合院式民居系列2、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合院民居大研古城五、合院式民居系列3、滇东北会泽地区的合院民居天南铜都-会泽古城五、合院式民居系列3、滇东北会泽地区的合院民居天南铜都-会泽古城五、合院式民居系列4、滇南建水、石屏地区的合院民居建水合院式民居的规模有大有小,但不论规模大小,它都是一个秩序化的组合体。五、合院式民居系列4、滇南建水、石屏地区的合院民居五、合院式民居系列4、滇南建水、石屏地区的合院民居五、合院式民居系列5、滇西南地区的合院民居腾冲地区现存的合院式民居大多数是晚清和民国时期建盖的,其平面空间格局的基本组合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一正两厢房”、“四合院”、“一正两厢房带花厅”。五、合院式民居系列5、滇西南地区的合院民居谢谢观赏参考文献:中国民居建筑丛书--云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