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法则:一个模型与一般意义Sheppard,B.H.andD.M.Sherman.1998.TheGrammarsofTrust:AModelandGeneralImplications.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Vol.23,No.3,pp:422-437.演讲人覃家琦本文理论框架Fiske(1990)的研究成果:四种关系形式本文对Fiske(1990)理论的扩展:关系中的性质与深度及其组合,以及存在的相应风险缓解风险的机制之一:可信赖性的品质缓解风险的其他机制:关系因素与制度因素结论与意义Fiske(1990)的四种关系形式共享(communalsharing):是一种统一体、社区、无差异身份的友好关系,典型的是血缘关系权威等级(authorityranking):如科层组织平等匹配(equalitymatching):一种一一对应关系,在该关系中,人们有所不同但都平等,如等额分配或等同贡献市场定价(marketpricing):基于价值测度的关系,如市场交换关系Fiske(1990)的理论缺陷与扩展逻辑没有考虑与社会关系中的四种形式相关的风险,也没有给出用以缓解这些风险的信任产生的机制。Fiske集中于不同关系中的交换性质。要理解Fiske的关系形式对于风险与信任的意义,必须考虑这四种关系形式中固有的相互依赖的性质和深度,再考虑由这些相互依赖引起的风险关系的两个维度:形式与深度关系形式的定义:给定关系中相互依赖的形式。划分:依赖(Dependence)与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关系深度的定义:给定关系中的结构特征,这些特征是重要性、范围、行为者之间关连点的数目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划分:轻度(Shallow)与深度(Deep)关系形式与深度的组合及其风险轻度依赖。风险:(1)不可靠;(2)不审慎轻度相互依赖。风险:拙劣协调的额外风险深度依赖。风险:(1)欺骗;(2)虐待;(3)忽略;(4)自尊深度相互依赖。风险:错误预期(misanticipation)缓解风险的机制之一:可信赖性及其品质依赖的形式风险可信任性的品质轻度依赖不可靠;不审慎可靠;谨慎;能力深度依赖欺骗;虐待;忽略;自尊诚实;关怀;仁爱;关爱(caring)轻度相互依赖拙劣协调可预测性;一致性深度相互依赖错误预期远见;直觉;(忘我)投入轻度依赖中的信任产生:威慑(1)当存在机制来“惩罚”不可靠行为者时,威慑就会发生。这种惩罚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声誉机制”。(2)当中断该关系所带来的惩罚成本大于不可靠行为所带来的短期收益时,关系中的威慑也会发生。(3)通过建立未来的依赖,使得如果一方在未来不参与关系就会使得现存投资丧失巨大价值,这时威慑也会发生。缓解风险的其他机制——表3依赖形式、风险与信任形式依赖形式风险可信任性的品质信任机制关系机制制度机制轻度依赖不可靠不审慎可靠谨慎能力威慑(Deterrence)命运控制(Fatecontrol)历史记录执行深度依赖欺骗虐待忽略自尊诚实关怀仁爱责任(Obligation)网络(network)二次控制社会化选择轻度相互依赖拙劣协调可预测性一致性揭示(Discovery)接触(Contiguity)沟通与信息系统深度相互依赖错误预期远见直觉投入内在化(Internalisation)价值、目标等共享战略联盟(Strategicalignment)轻度依赖中的信任产生:威慑(1)当存在机制来“惩罚”不可靠行为者时,威慑就会发生。这种惩罚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声誉机制”。(2)当中断该关系所带来的惩罚成本大于不可靠行为所带来的短期收益时,关系中的威慑也会发生。(3)通过建立未来的依赖,使得如果一方在未来不参与关系就会使得现存投资丧失巨大价值,这时威慑也会发生。深度依赖中的信任产生:责任基于关系网络的“二次信任(Quadratictrust)”。要求:A.即刻和直接参与主要关系的行为者有职责遵守该模型;B.与首要(primary)参与方具有社会联系的人们(第二(secondary)参与方),在首要参与方不能达到其责任时,有责任作出反应;C.如果第二参与方不能对首要参与方的违反行为作出反应,与第二参与方有社会联系的其他人有责任正确调整他们与第二参与方的社会关系。基于个人对责任的感觉的“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s)”:如果个人理解某种承诺,他们会自愿同意作出和接受这种承诺。二者联系:二次信任的中心是社会的人们集体行动以强化他们的关系的基础。而心理契约的中心则是一系列信托方对于受托方责任的感知的信念轻度相互依赖中的信任产生:揭示为了获得轻度相互依赖中的行为者的足够信息,一方必须通过沟通和研究来积极揭示深度相互依赖的信任产生:内在化在深度相互依赖中,如果受托方已经将信托方的偏好、世界观内在化,尤其是双方与那些其结果取决于相互依赖的事情均相关,那么可以预测信任会发生。“内在化”表明双方已经融为一体时间、接近、共享战略、共享特性、共同激励、共同价值的谈判均可导致高度相似的内在化的观点、信念和价值的最终演变结论本文从如下三方面扩展了Fiske(1990)的研究1.对信任产生机制的性质以及风险之间的基本不同进行了识别2.提供了包括Fiske关系形式的模型以概括潜在的结构3.表明了不同关系形式之间的重要联系:连续性与风险递增性博弈论关于信任的一些研究非合作博弈: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结论:在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中,由于存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与某种依赖性,参与者会在某个阶段前相互信任并合作成功,在某个阶段后则相互背叛,合作失败。信任的产生在于现阶段的继续合作的收益大于惩罚成本。合作博弈:讨价还价(Bargaining)模型:(1)威胁点(纳什均衡支付);(2)风险态度与担心程度;(3)讨价还价权;(4)契约剩余。结论:相互信任并进行合作的前提在于存在契约剩余,如果支付低于威胁点,则选择退出合作,无信任可言。经济理论关于信任的一些研究委托代理理论(或信息经济学):(1)机会主义假设;(2)签约前的机会主义:隐藏信息与逆向选择;(3)签约后的机会主义:隐藏行动与道德风险。结论:产生不信任的根源:人性假设——机会主义。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机会主义的两种表现:隐藏信息与隐藏行动,或者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这事实上是不信任的原因。新制度经济学:(1)交易成本;(2)产权理论;(3)代理理论;(4)契约经济学。其中后者试图融合前三者的成果。结论:现实中的任何契约都是不完全的,造成契约不完全的原因在于:(1)不可预见的或然性:导致事前的信息不对称;(2)签约成本:表述为签约中的不可描述性;(3)执行契约的成本:表述为事后的不可证实性;(4)重新谈判;(5)有限理性。That’sAll!ThankYouVery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