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佛教寺院主要殿堂介绍山门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钟楼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每边长35.5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鼓楼鼓楼是古代放置巨鼓的建筑,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佛寺亦有鼓楼,与钟楼相,建于正殿的左右,用以悬鼓报时,或于典礼时敲击。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因此得名。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中国禅宗本不供弥勒,但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所以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中国寺院里大雄宝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东西配殿清代陵制。位于隆恩殿前东西两侧。单檐歇山顶,一般为面阔五间,有前廊。东配殿是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地方。也是每当大修隆恩殿临时供放神牌的场所。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法堂七堂伽蓝之一,乃禅林演布大法的地方。位于佛殿的后方,方丈的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在禅宗,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的宗旨,所以特称为法堂。罗汉堂罗汉堂,是供奉罗汉的殿堂。因为佛教后来分成许多支派,在小乘佛教里,凡是信奉小乘佛教的人,按小乘佛教的教义进行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就叫做“阿罗汉果”,简称罗汉。罗汉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之多。在一般的寺庙里,在大雄宝殿两侧塑十八罗汉,而在规模较大的寺院,则专门建有罗汉堂,内塑很多罗汉,可能是五百罗汉,可能更多。方丈室方丈室是少林寺中方丈起居和理事的地方,在乾隆十五年的时候,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是用方丈室来做寝宫的,所以方丈室又被称为“龙庭”。方丈室是建立在明初时期,经过很多次的维修,现在的一些建筑都是清代遗物,方丈室的正中心放置的是在少林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在北侧则是放置的少林寺传代世系谱藏金阁藏经阁,(ZàngJīngGé)又称法堂,是寺院讲经说法藏经的场所。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少林寺时,原藏经阁藏经移贮法堂,故法堂又称“藏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