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儒林外史返回吴组缃:“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与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已经全有了。”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吴敬梓,字敏轩,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被同族视为“败类”。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著书寿千秋,岂在骨与肌”。吴敬梓一生坎坷,其经历富有特色:大家子弟,浪子,逆子;不善谋生,又慷慨好施,挥霍无度,被族人看做败家子。33岁迁居南京,家境已很困难,但仍爱好宾客交游。晚景凄凉。吴敬梓著述多已失传,现存《文木山房诗文集》、《金陵景物图诗》等。《儒林外史》是代表作。《儒林外史》写于作者36岁以后,49岁完成。始以抄本流传,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共56回。《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篇中所载之人,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功名富贵”四个字,既是全书的主题,也是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时的着眼点,是全书的“大主脑”。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儒林众生像,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勾画的。以“功名富贵”为行为和道德的分水岭,这群知识分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厌弃名利富贵的高尚者,他们视金钱如粪土,出淤泥而不染,例如王冕,他便是一个视富贵功名如浮云的正人,寄情于山水之间,放纵于诗酒之中,以一技之长过着清淡悠闲的生活。另一类则是热衷于追求名利富贵的卑污者,例如二王(王仁、王德),眼里只有功名富贵,一心要谋得金钱和权位,却要说什么“我们读书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之类的鬼话。明清科举制度简况童生试(县试、府试、院试)生员、秀才(进学)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读书资格的人,或是生员成绩优异者入国子监读书者监生、贡生(监生可直接做官或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乡试,(省级)三年一次(秋闱),考中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中了举即有做官的机会。会试,礼部主持(国家级),乡试的第二年春天(春闱),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皇帝主持,录取三甲,通称进士,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一、《儒》剖析了以科举制度为中心的封建思想毒害下的广大文人的际遇与命运,从而辛辣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部分本质。王冕拒绝科举邀名周进贡院痛哭范进中举傻笑纯朴青年的蜕变过程,从而思考一系列社会与个人的命题:匡超人和牛浦郎由善良淳朴青年,变成卑鄙恶劣文痞……思考理学、礼教与现实的矛盾:王玉辉劝女殉夫尽节,,杨执中的名士情状,权勿用的高人面目……对假名士作无情揭露:杜慎卿、赵雪斋、胡三公子等王德、王仁假道学嘴脸,严贡生把科场与官场结合起来,思考科举出身对于吏治和社会民风的影响:南昌王太守新官上任,衙门里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高要汤知县沽名钓誉,枷死无辜的回民师傅;退职知县张静斋横行南海县,为谋夺田产而诬陷和尚同妇女通奸;二、《儒》描写了一些反思科举,反思功名,真才实学者,他们养得真性情、心存善良和正直,挣扎折冲,苦闷而毫无出路。首回读书人王冕,末回四个“市井奇人”(季遐年擅字、王太棋好、盖宽画好、荆元弹琴)。杜少卿:魏晋风流,轻财仗义,鄙视权贵,拒绝皇帝召见;注《诗经》批驳朱注;与妻手拉手游清凉山旁若无人;作者自况。沈琼枝:出走的女性,以个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如礼教、法律,世俗处处为碍,但却能敢做敢当,自食其力。绝非自怨自艾。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致力于以德化人、用礼、乐、兵、农挽救世道人心。这些人的共性是从原始儒学和先秦思想资源中寻觅现实的疗救之策。《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一、《儒林外史》独特的艺术结构鲁迅:“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闲斋老人《序》:“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书中人物尽管众多(270多人),故事尽管纷繁,但都围绕这根线索展开,故无松弛散乱之感。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事件,粘连紧密,转换自然。思考:为何有这样的结构?二、人物形象鲜明的个性化特色杜慎卿与杜少卿严监生与严贡生周进与范进马纯上与王玉辉方法:淡淡的几笔肖像、廖廖的数语言辞、轻轻的一个动作,都是个性化的好手段三、《儒林外史》的语言特色比较纯熟的白话。晚清蒋瑞藻:“长篇小说中,其完全白话之小说,予平生实未之见。其俗语、官语文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为首屈一指”(《小说考证拾遗》)。钱玄同说它是“国语的文学”可作“中等学校模范国语读本”。《儒》的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四、《儒林外史》的全面的讽刺艺术1、鲁迅为此说之始作俑者,他认为《儒》的讽刺特征是:①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秉承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②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作者善“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学》)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周进的哭死;范进的笑疯;王玉辉的先笑后哭等等。马二先生游西湖,除吃六次茶、五次东西外,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湖光山色一点儿引不起他的兴趣等,令人莞尔,同时,又令人深思,令人心痛,给人的是“含泪的笑”。2.《儒》的讽刺手法一是对照法堂皇言辞与卑鄙龌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梅玖对周进的前倨后恭;胡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二是夸张法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方盐商老太太牌位入节孝祠,方盐商却指指点点,牙婆竟捉虱子……三是寓讽刺于无形(此前叙范进记周进之托,找荀玫试卷拟予录取)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范进…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是不好意思的。’”汤知县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人物的取名:王德、王仁、严致和、严致中、范进、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