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古诗文与传统节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元宵(上元)•【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寒食》(唐)韩翃(hó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腊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天文地理古诗文与星宿:•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明确下列划线地名所指的地方:•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黄河以北;河东:黄河以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黄河以西马超韩遂尚在关西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江表英雄咸归附之。江表:长江以南地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淮左:淮水东面。纪年纪时【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暮春:“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维九月,序属三秋。”~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仄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现代时间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古人的姓名字号姓作为一种族号,他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姓的由来已久,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姚等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中就有了姓的分别。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是嬴姓,太昊是凤姓。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邓,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氏氏,氏是家族的标记。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如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同样的,出于王室的,便称王孙氏。有些以所居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赵氏。不过,最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秦将百里术,字西乞,其孙以西乞为氏,齐文公子字子高,其孙以高为氏。氏和宗法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古人要分立家支,往往就要命氏。必须说明,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人人都有姓氏,姓只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有的,如果一个人本来有姓,后来沦落成为卑贱的奴隶之流,姓也就失掉了。至于氏,得自世功官邑,身份低的人自然也无从具有。名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字字是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关系:如王绩字无功;管同字异之。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礼貌,为什么?从学过的课文中各举几例。战国以前,只有贵族以上的男女才有“姓”,成年的贵族才会有“字”,只有“名”是无论天子、贵族与平民,乃至奴婢均有的。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山中人王维白”《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自称称名“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贺小传》“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称人称字注: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解析下列作家的名字关系班固,字孟坚曹操,字孟德韩愈,字退之刘禹锡,字梦得“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与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锡”为“赐”之意,“禹锡”即“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李商隐,字义山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姜夔,字尧章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观”与“游”同义。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古诗文与名和字•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清代的奚疑,字子复•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圣明“〈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归去来兮辞〉”乐夫天命复奚疑“〈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如李白,自号青莲居士;王安石,晚号半山。四明狂客------贺知章.少陵野老------杜甫.香山居士-------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