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解释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论知识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价值理念理论与实践知识系统问题解决技巧(工作方法)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模式有关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理论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源社会学或政治经济学应用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精神分析学垄断阶段(1920~1930年代)人类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理论多元并立的阶段(1930~1950年代)功能主义学派影响阶段(1940~1950年代)政治学、经济学、公共行政理论广泛应用阶段(1960年代)系统理论与生态理论影响阶段(19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学说、社会建构理论影响阶段(1980年代至今)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DavidHowe二分理论结构:为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theoryforSocialWork)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ofSocialWork)TheoryforsocialworkTheoryofsocialwork说明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讨论“如何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工实践提供一套抽象的背景式假设如何确定行动目标说明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讨论“如何改变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工实践提供了一套具体的行动指南如何实现行动目标BorrowedTheoryPracticeTheory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分类按方法取向来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心理社会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认知行为模式危机干预模式任务中心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存在主义模式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行为修正模式发展性模式组织环境模式社区组织与地区发展模式社区策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社区照顾模式邻舍互助模式按问题聚焦来分个人人与社会关系社会精神分析观点认知行为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行为修正模式危机干预模式任务中心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存在主义模式心理社会模式功能主义模式一般系统模式社会支持网络干预模式生态系统模式增权理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基变社会工作社会学的范式模型(BurrellandMorgan)主观社会学社会的本质社会科学的本质激进变革社会学客观社会学秩序社会学激进人文主义者功能主义者激进结构主义者解释者社会工作的范式模型(Whitington&Holland,David·Howe)主观性理论社会的本质社会科学的本质冲突性理论客观性理论秩序性理论激进社会工作(调停者)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互动主义社会工作(革命者)传统社会工作(意义寻求者)(意识提升者)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结构功能系统论社会支持网络标签理论沟通理论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叙事治疗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激进人文主义社会工作基变社会工作增权理论四种范式对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看法主观性理论社会的本质社会科学的本质冲突性理论客观性理论秩序性理论激进社会工作(调停者)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互动主义社会工作(革命者)传统社会工作(意义寻求者)(意识提升者)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客观有机体社会是个人通过符号互动过程建构起来的主观的意义世界社会是个主观的意义世界,却充满了不平等与不公正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内部存在着不平等、压迫、冲突与斗争的强制结合体四种范式对问题的界定主观性理论社会的本质社会科学的本质冲突性理论客观性理论秩序性理论激进社会工作(调停者)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互动主义社会工作(革命者)传统社会工作(意义寻求者)(意识提升者)个人对社会来说是一个问题,他在就会社会方面存在着问题个体的经验,他或他所处的情境存在问题社会对个体来说存在问题社会对经济上的非生产性是一个问题四种范式问题评估的重点主观性理论社会的本质社会科学的本质冲突性理论客观性理论秩序性理论激进社会工作(调停者)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互动主义社会工作(革命者)传统社会工作(意义寻求者)(意识提升者)引起个人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理解个体经验的个人意义个人是政治性的经济体系的不公正、不正义四种范式工作目标主观性理论社会的本质社会科学的本质冲突性理论客观性理论秩序性理论激进社会工作(调停者)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互动主义社会工作(革命者)传统社会工作(意义寻求者)(意识提升者)对个人及问题进行治疗、纠正、维护、控制和监督促进个体的自我理解,实现个人的潜能促进人们意识觉醒,能够对自己个人的经历加以控制改变经济不平等,对财富和权力实现再分配四种范式的工作方法主观性理论社会的本质社会科学的本质冲突性理论客观性理论秩序性理论激进社会工作(调停者)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互动主义社会工作(革命者)传统社会工作(意义寻求者)(意识提升者)改变个人行为、提供支持性和维护性服务,控制和保护个体个人劝告,帮助理解经验的意义提高觉悟,恢复对个人自己的情境与经历的控制批判经济体系,为弱者的权力与资源而斗争心理社会模式理论基础——精神分析理论1、潜意识理论:童年经验决定潜意识,潜意识决定现在的行为2、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心理社会模式的主要观点人的成长与发展受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个人社会功能的失调源于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的交织影响强调“人在情境中”(personinthesituation)主张心理治疗与社会治疗心理社会模式的问题假设个人童年经验决定潜意识,潜意识影响当前的情绪生活和社会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压力太大,导致潜意识中的创伤反应自我和超我功能不良使其当前出现情绪问题和社会功能弱化心理社会模式的治疗原则温暖、接纳的专业关系个别化原则重视个人性格缺失和社会适应不良的诊断评估重视个人与其重要他人以及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强调通过环境改善、心理支持、澄清与领悟来恢复自我功能心理社会模式的助人目标改善环境以减除案主压力治疗案主潜意识中的童年创伤修正案主的自我功能认知行为模式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理论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阿德勒的认知理论两个假设:一是人的行为是后天学习来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二是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和协调的作用认知的形成受”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改变行为必须将自动发出的行为带回个人的思考范围之内,帮助个人在理性层面改变认知和行为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互动会影响个人行为改变,即内在认知改变与外在行为改变都会影响个人行为改变。认知行为模式的主要观点认知行为模式的问题假设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其他行为是学习来的,是可以改变的服务对象问题不仅是外在行为的结果,更是认知的结果。因此,不仅需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而且还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必须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服务对象问题的前提认知行为模式的实务目标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认知行为模式的治疗原则(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社会支持网络干预模式主要观点:1、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网络支持正式网络的干预自然网络的生成2、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社会支持的提供者包括了正式组织机构的专业支援团队和个人非正式的自然网络。社会支持网络干预模式3、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有:发展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4、社会支持取向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有两步:一是评估个人的社会网络;二是修复和建立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5、专业人员的作用应该在于管理案主正式与非正式系统之间的连结点社会支持网络干预的适用群体案主问题与“社会孤立”相关适用社会支持网络干预的青少年群体社会孤立个人缺陷关系丧失社会排斥残障青少年长期病患青少年突然遭遇生理丧失危机青少年孤儿单亲青少年正在遭遇父母离婚、失恋等危机青少年流浪儿童留守儿童刑释青少年服刑子女流动儿童戒瘾青少年艾滋病青少年同性恋青少年社会孤立干预支持网络社会融合社会支持网络干预的目标环境改变问题解决需求满足社会支持网络干预的重点社会支持网络依恋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关系”一群人之间形成的独特联系由个体间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什么是社会网络?•中性概念•帮助理解人们在社会交换或资源获得过程中是如何以及为何相互影响社会网络•只描述正面的内容•家庭、朋友、伙伴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等网络成员是如何提供帮助、指导或照顾社会支持网络什么是社会支持网络?齐美尔“二人组合”“三人组合”怀特、格兰诺维特“组织职位”研究,提出“弱关系力量”假设格兰诺维特“个体行为嵌入社会网络”伯南“结构洞”谢林、迈克法兰等探讨连通性获得机制中“同质性”、“平衡性”与青少年友谊、社会化的关系拉巴波特“三元并包”概念社会网络理论发展英国心理学家JohnBowlby——个体面对危险、恐惧、压力时表现出依恋行为——依恋与安全感关系——依恋关系内化为自我与他人的特征——早期重要他人的依恋关系的意义依恋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美国心理学家MichaelLewis——社会网络矩阵是由履行多种社会功能的多个重要他人组成——在社会网络矩阵中,Y轴代表社会网络中的人物,包括母亲、父亲、兄弟姐妹、祖父母、同伴、朋友等。X轴代表社会功能,包括保护、照顾、抚养、游戏和学习等。——对于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个体来说,具有重要地位的社会功能是不同的,承担重要社会功能的人也是有差异的。社会网络矩阵Kahn和Antonucci——个体在任何时间点的护卫舰是由他或她寻求支持的人以及依赖他或她给予支持的人组成的。——依恋关系会随着儿童加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而扩展,从而包括了其他的重要关系。——护卫的功能是以情感支持、自我肯定和直接帮助的形式在个体与护卫成员之间进行支持的交换护卫模型理论护卫网络结构在经验上可以用围绕个体的三个同心圆的层次结构来界定——最内层是那些个体感觉最亲密的人,这些最亲密最重要的人被认为在功能上与依恋人物是相同的,可能包括父母、配偶、孩子等家庭成员以及很亲密的朋友。——中间层是那些不太亲密,但仍然是重要的人,这层中的人可能包括家庭成员、朋友或者同事。——最外层是那些不象前两层中的人与个体那么亲密,但也是比较重要的人,这些人可能包括领导、同事、邻居等护卫网络结构三个同心圆层次结构的稳定性不同——最内层中的人不管工作或住处地理位置或者直接接触次数的变化,都可能多年都保持相当稳定——中间层中的人与个体的关系相对稳定,但容易受到角色影响,如果不再扮演该角色,这种关系可能就不会再被维持——最外层中的人与个体关系通常很不稳定,其角色互动关系常常只局限于在某些特定交往情境中护卫网络结构三个同心圆层次结构提供的社会支持类型与强度是不同的最内层中的人是个体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他们能够提供包括倾诉、肯定、尊重、照顾、交流等多种支持中间层也能够提供尊重、短期照顾等功能。最外层一般只提供尊重的支持,并且,他们给予个体的支持完全基于他们在生活或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一旦超出工作、社团等互动范围之外可能就不具有这种功能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自我意识•——鼓励与正面回馈•——保护免受压力伤害•——知识、技能与资源•——社会化与社会整合的机会社会工作的社会支持网络干预模型增强改变意愿与心理能力减少压力情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心理过激反应减少不良生理反应的伤害社区赋权互助与自助团体志愿资源链接邻里协助个案管理学校(工作处境)支持家庭网络干预社会支持网络干预的主要策略网络干预个案管理系统发展社会支持网络干预的重点评估修复与建立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家庭婚姻状况家庭成员结构居住状况兄弟姐妹的年龄、数量、接触方式与频率目前的亲子关系(照顾关系)状况家庭职业地位邻里关系社会参与及交往状况评估:案主社会支持网络的界定社会支持网络评估工具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