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经济学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矿产资源经济学MineralResourcesEconomics10.积极发展二次资源产业◆二次资源是指矿山尾矿、固体废料、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坏损土地以及待治理的生态环境要素的总称。◆二次资源的特点①资源要素与环境要素密不可分。②矿山二次资源利用的“多解性”。③二次资源利用具有资源消耗与资源再生双重性质。④矿山二次资源是“节能型”资源。◆二次资源开发利用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重建生态系统,其效益包括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意义就在于有巨大的间接效益和深远的影响。第二章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第一节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概述一.经济区的基本特征和类型●区域是地球表面各构成要素组成的物质实体—地域综合体,是地球表面按一定的标志所作的分类单位。●经济区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根据社会经济规律,对资源、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中形成的,符合经济生产地理分工规律的地域综合体。●经济区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客观性,2.结构性,3.地域性,4.功能性,5.开放性,6.层次性,7.可变性二.矿产资源经济区●矿产资源经济区是在矿产资源地域分布的自然属性和矿业经济活动地域分布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是一种专业经济区。●矿产资源经济区除具有一般经济区的特点之外,还有其本身的特点:1.专属性,即矿产资源经济区的形成及发展专门且严格受矿产资源地域发布和矿业经济活动地域分布的影响和制约。2.相关性,即矿产资源经济区是与地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定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相关的,不受人类主观条件的影响。第二节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一.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理论●经济区划是指按照地域经济发展演变及其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划分出具有不同地域范围、内容、层次的,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的细分过程。●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把矿产资源作为自然的生产要素,根据其在地域上的分布、组合特点,以及同其它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要素相结合,按照其消费使用特点和产业关联,把资源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所进行的地域划分过程。●注意,经济区与经济区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古典区位论,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着眼于成本和运费最低;②近代区位论,立足于一定地区和城市,着银于市场的扩大和优化;③现代区位论,开始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于区域经济的最优组织。●在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学派,虽然各种学派间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显示了对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从单一因素扩展为多因素研究,并向综合因素研究的方向发展。概括区位处理论论对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可包括以下方面:①原料与运输费;②劳动力因素;③集聚因素;④市场因素;⑤成本—市场因素的综合分析;⑥区域发展宏观经济因素;⑦社会因素。2.区域分工理论●首先对这一理论进行描述和提出的是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赫尔歇尔、俄林、琼斯等人的丰富和发展,后来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地域化的历史发展规律时提出了劳动地域分工的思想。●地域分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1)每个区域或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是地域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各地区生产要素供给不同。它决定了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是地域分工和国际交换的最直接原因。(3)地域分工、交换最重要结果是各地都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4)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各地区由于发展生产的有利条件不同,各自形成特有的专业化生产部门。因此生产地域分工表现为地区生产专业化例如小麦布劳动日数产量(t)劳动日数产量(尺)分工前法国1005010020英国150505020合计25010015040分工后法国200100英国20080合计200100200803.区域联系论区域具有开放性,区域之间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包括自然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联系,服务传递联系和政治、管理及组织联系;并且在联系中发生相互作用,根据作用的强度不同,区域之间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相同,联系十分密切的区域之间就形成一定的经济区。例如,在矿产资源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有着相互依赖关系的不同区域就可能形成一个矿产资源经济区。这种经济区的形成,可能是因为一区域对另一区域某种资源的依赖,也可能是由于区域之间在空间上能相互作用,还可能是缘于一区域的某种资源对另一区域有支撑作用,即核心-外围关系。4.区域差异论(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层次体系●矿产资源经济区的划分是分层次的,大的区中包含小的区,小的区中包含更小的区。区间可能有交叉,区的界限也可能不是十分清晰的。●我国1992年有关课题组的研究是把我国的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反成四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矿业经济地带,分别以东中西部为空间第二层次,大矿产资源经济区,以大区或相邻省为空间第三层次,基本矿产资源经济区,以省为空间第四层次,基层矿产资源经济区,省内的最分区(三)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原则1.发生原则,2.经济原则,3.动态原则,4.带动原则,5.系统原则,6.连续统一原则,7.政治原则(四)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作用1.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是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长期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2.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合理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最主要的决策科学依据。3.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是国家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和保护地质矿产资源,既管社会又管自然的职能,一项不可缺少的决策咨询工作。这部分内容自学!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方法经济区划的方法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只是从一两个角度进行经济区划,因此在实际进行经济区划时,应该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1.经济中心法要点:以各地区的经济中心为出发点,确定其经济吸引范围,研究所吸引范围内矿产资源和矿业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划分矿产资源经济区。2.经济联系法要点:把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划分为一个经济区。有区内联系与区际联系之分。3.动力生产体系法要点:是根据生产上的上下游关系来划分经济区。4.过程分析法要点:是考虑地区之间历史上的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联系法。5.统计分类法要点:是按照相似性原则,依据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组分类,然后划分经济区的方法。6.邻接交替迭代法要点:是对统计分类法改进后形成的方法,即根据区内相似性关系和区间差异性建立数学模型,再用计算机对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区划结果。7.系统区划法要点:也是对统计分类法的改进,是通过逐次归并两两最相近或功能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最后得到系统区划体系,据此可作出经济区划。8.聚类分析法要点: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元统计方法,它是根据区域自然、经济等变量的属性(特征)的相似性或亲疏程度,用数学方法把它们逐步的分型划类,达到“物以类聚”的目的。9.图形迭置法要点:在编制探明储量分布图、已知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分布图、成矿远景区划图、国内生产总值分布图、社会劳动生产力分布图等的基础上,通过图形迭置,圈出资源高值和经济高值相重合的区域作为一个矿产资源经济区。10.多元统计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按照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和自然禀赋,综合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状况及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应用多元统计和GIS技术把统计分类、图形迭置、产业联系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其框图如下多元统计与GIS技术图形库属性数据库知识库矿产资源分布与禀赋投资环境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区划结果方法库第三节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概况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