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7战国七雄、秦国的商鞅变法、都江堰问题:阅读地图和教材第一段,分析战国七雄有哪些国家?如何形成?一、战国七雄——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一、战国七雄——形成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智氏晋侯姬氏田氏齐侯姜氏思考:夺权斗争的实质什么?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一、战国七雄——战争桂陵之战赵魏齐桂陵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齐魏——马陵之战减灶之计公元前341年,齐国以孙膑为军师救郑,魏国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撤出营地留下10万人军灶;第二天留下5万人军灶,第三天3万)。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轻敌追到马陵。那时天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秦赵——长平之战战国形势图参战兵力:秦军约60万赵军约45万交战时间:三年战争结局:赵军大败,40万军队被活埋。参战兵力:齐军约8万魏军约8万交战时间:一年交战区域:邯郸、桂陵参战兵力:齐军约10万魏军约10万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交战区域广战况惨烈问题:请思考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一、战国七雄——战争结果:魏、齐、赵、秦先后崛起,秦国最强。二、秦国——商鞅变法1、背景(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分析变法背景和目的)2、目的:富国强兵,兼并战争取胜,巩固政权。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战国的主要变法邹忌变法二、秦国——商鞅变法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国求贤令姓名:商鞅(原名公孙鞅,或称卫鞅)出生地:卫国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便投奔秦国,并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削弱守旧势力,有利于变法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二、秦国——商鞅变法3、内容(结合变法内容,分析影响)军队战斗力增强度量衡度——长度量——容积衡——重量量度衡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僇(lù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nú妻子和儿女)——《史记·商君列传》利禄官爵抟tuán(凭借)于兵,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商君书赏刑》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商君书画策》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秦国的变化•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汉书·地理志》•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论衡》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公元前330年,收复之前魏国占领土地。国富兵强二、秦国——商鞅变法4、评价——社会进步,国力最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立木为信注重舆论宣传争取民心5、成功原因“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战国策·秦策一》法令严格,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最高统治者支持变法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修建者:修建时期:地点:组成:功能:李冰(秦国)公元前256年岷江渠首和灌溉网防洪、灌溉、水运三、秦国——都江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调节内外江流量协助排洪,减少泥沙淤积。引水灌溉农田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二、商鞅变法:背景:经济、阶级、军事目的:富国强兵、兼并战争、维护统治内容:政治、经济、军事评价:成功原因三、都江堰概况意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