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忽必烈改制1一、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1.忽必烈颁布《________》,表明改革旧制的决心。2.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即位诏农耕经济邢州3.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4.蒙古旧俗对中原________造成极大破坏。5.________地区的成功实践。2二、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1)中央枢密院宣政院西藏地区①设置中书省、________、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②设________,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________,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3(2)地方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台湾①设置________,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②设__________,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______和大陆之间的联系。③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通政院④在全国设________,建立驿站制度。42.经济方面(1)确立以________的方针。农桑立国(2)保护土地①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②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________,发展农业。(3)完善机制屯田大司农司农桑辑要兵民分治①中央设________,专掌全国农桑水利。②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③颁布“农桑之制”,详细规定农业生产。④编写《________》等农书指导生产。3.军事方面:实行________,并废除世袭。5三、忽必烈改制的影响1.政治方面中央集权民族交往(1)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________,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________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2.经济方面:改革初期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6一、正确理解“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及产生的影响1.“汉法”即中原农业经济和在此基础上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2.“旧俗”即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偏见,使蒙古社会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即社会管理方面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式要以游牧为主。73.实质: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4.影响:在这场斗争中,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先进和重用“汉法”的重要性,依靠政权的力量强力推行汉法,镇压守旧势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生活习俗,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8【典例1】下列对“汉法”与“旧俗”之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9【名师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法”的先进性和“旧俗”的落后性有明确认识,这样可知A、B、D三项正确,C项不正确。【答案】C【误区指引】关于“汉法”与“旧俗”之争,我们要掌握其实质,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10)1.“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A.是否采用中原先进文化B.是否重用汉人巩固统治C.是否加强中央集权D.是否保留原有的风俗习惯解析:A“旧俗”是游牧生活,“汉法”是农耕文明,故答案为A项。11二、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1.长期征战: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统一局面的开创者。2.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设澎湖巡检司,大大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124.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将汉族的生产方式作为基本国策,大大加速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5.实行“汉法”,将边疆各族和汉族相互迁徙,既开发了边疆,又加强了民族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13【典例2】在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长官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C.重视农业发展D.实行兵民分治【名师点拨】本题考查对忽必烈改革中政体更新的理解。A、C、D三项主要是对当时起作用,而B项中的行省制度,直到现在仍在实行。【答案】B【误区指引】忽必烈最大的贡献是开创行省制度,至今还在沿用。142.“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应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A.宋B.元C.明D.清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兼顾了“文科综合”。A、C、D三项都不符合“起朔漠,并西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