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文本细读与中学语文教学关于文本细读20世纪20-30年代,英、美新文学批评学派提出的观点。他们主张把文学文本当作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独立自足的封闭体。其研究取向是“内部研究”是“向内转”。文本和文学文本文本: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文学文本: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和字义、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和意味。一、在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一)庸俗社会学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导致对文章局部或整体的误读。例(1)《渔夫的故事》例(2)《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二)教师受其知识、能力的局限,其解读仅限于字面。例(3)《五柳先生传》的第一课时一、在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三)教师由于知识的欠缺,导致对文本的误读。例(4):《藤野先生》例(5):《谈骨气(吴晗)》一、在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精读)的策略和方法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2011年版《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一、总体目标与内容)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谈精读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从哪些方面来操作——方法是什么?(一)理清结构首先是理清文章结构,就是搞清楚段与段之间的递相从属的关系。理清段间关系,就弄清了层次,摸清了作者思路的走向,文章的中心也就清楚了。《大自然的语言》借助图示,理清逻辑关系。(7)(8)(9)(10)(1)(2)(3)(4)(5)(6)(11)(12)(一)理清结构其次,关系复杂的文段,要借助于关联词语理清句间关系。有些段落,句间关系比较复杂,就要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把一段的脉络理清楚。《人类的语言》中的第一段①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②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③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④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⑤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⑥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⑦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这七句话的关系①│②③│④⑤│⑥│⑦转折转折并列①②│③④④│⑤⑥⑦层进总分段中的第四句是关键句。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话(语言行为)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逻辑分析的方法逻辑分析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注意词语间互相照应的关系。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阅读文学作品,则要注意文段中具有概括性的词语,并顺着意脉的发展,理清句间关系。例如《荷塘月色》第一段第三、结构复杂的长句(包括复句),要在细读中学会分析句子结构,以便正确理解长句的意思。鲁迅《孔乙己》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一)理清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句子结构,还有助于发现和纠正病句。如某年的高考语文题中的一道题,要考生在所列出的四个句子中挑出没有语病的一句。不少考生选了下列C句: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二)咬文嚼字——字词教学要扎实细读的第一步是识字辨义。不单是字典意义,尤其是语境意义。进而从字、词、句的意义建构起对通篇文章的理解。例(1)唐代王翰《凉州词》:“欲饮琵琶马上催”,“催”应为“啐”或“嗺”(zui)。“每酒行一终,伶人必唱嗺酒,然后乐作,此唐人送酒之词。”(宋《石林燕语》)例(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为报”连用大都表示“替我传告”的意思。教学中还要有从词义之间的引申关系出发,帮助学生有序积累的意识。例(3)顾《说文》还视也。本义:转过头看;向周围看。本义:成语瞻前顾后(《离骚》)、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顾谓三老……”(《西门豹治邺》)本义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回顾、顾盼等复合词中。词义扩大,泛指看、望:“顾野有麦场”(《狼》)“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成语有“顾影自怜”。引申义:由泛指转为特指,引申为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回头看表示关切,引申为关心、照顾:“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由回头看引申为思念:“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由思念引申为考虑:“大行不顾细瑾”(《鸿门宴》)成语“奋不顾身”。顾特指:引申为“拜访”泛指看、望关心、照顾思念考虑敬词(三)从语境出发,深入理解和体会词语的语境意义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文段中的动词和修饰语。《背影》里有这么一段: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觉些,不要受凉。人的许多心理活动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修饰语的选择也很重要。修饰、限制性词语对中心词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杏林子《生命生命》中的一段: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断地在我头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台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着双翅,极力地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一用力,它就不会再动了,可是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四)修辞——句式的选择句子中有同义句式,即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句式不同,其表达效果也不同。鲁迅《祝福》里对祥林嫂的一段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三、文本细读和知人论世从一定的阅读目的出发,有些文本是可以不联系文本以外的任何内容去阅读的。举例:鲁藜《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知人论世是传统的阅读法:还原作者写作时的环境、认识和体验。举例:《荷塘月色》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支架的经典案例案例(1)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补充作者另一首诗《等待》的片段: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齐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案例(2)声声慢(李清照)李清照大事记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比一比】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翻译,标题也换成了绝望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6年-1127: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听一听李清照大事记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颠沛流离中,所携文物损失大半。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几点结论自觉弥补知识的漏洞自觉更新知识在独立阅读的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尊重文本)要过细地研究课堂教学,不断丰富对学生的理解自觉地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