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联系方式QQ:1365602590邮箱:zxjkw@163.com第1页共17页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本章概述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利害冲突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世界人民反对德、意、日法西斯扩张、侵略的伟大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仍然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争夺世界霸权的侵略扩张在整个战争中起了决定的作用,英美也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这就使二战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大战初期,德国凭借着优势兵力,横扫大半个欧洲。法国败降,意大利参战。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法西斯国家势力一时达到顶峰。1942年中到1943年初,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北非阿拉曼战役等三大战役为转折点,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德国投降,二战结束。大战中,苏美英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同盟国之间在政治上互相协商,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质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同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联盟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大战中期主要围绕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大战后期集中表现在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上。然而,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标,因此协调战略,互相支援的联合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从联盟建立到大战结束,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并未破裂。最后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终于在1945年相继打败德日,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的“静坐战争”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德军西线的进攻;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投降;英国抗战;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大西洋宪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的扩大在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教学重点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联系方式QQ:1365602590邮箱:zxjkw@163.com第2页共17页自制电脑课件、电影或录像片中有关片断●教学过程[引言分析]本章引言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出,由于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1939年9月1日,德国侵入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战争初期,德军处于暂时有利的地位,很快占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土。第二部分指出,1941年德国侵入苏联,日本袭击美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苏联、美国等更多国家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第三部分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战争形势发生转折,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一方迅速发展,德、日法西斯相继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取得胜利。第四部分指出,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入新课]导入方式一情感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乌云笼罩,山雨欲来风满楼,法西斯德国剑拔弩张,毗邻的奥地利、波兰、捷克等国惶惶不可终日。作为“保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联盟的操纵者、强国英,法,仍是一味退让、妥协、纵容,我们称之为“绥靖”。到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出笼,这种绥靖政策达到了顶点。导入方式二概括拉线式:预先介绍二战史的整体线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转折:1942年夏到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既是苏德战争,又是二战的转折点。此外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役的转折点。胜利: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讲授新课]一、慕尼黑阴谋1.希特勒对捷提出领土要求(1)1938年春,德国吞并奥地利。(2)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对捷提出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领土要求。(3)英法恐怕引火烧身,企图牺牲捷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并怂恿德国进攻苏联。教师讲授: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国家奥地利(在地图上找到奥地利的位置),把它划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东方省”,英、法没有反应。接着,德国矛头便直指捷克斯洛伐克。提示:学生看地图,找到捷克斯洛伐克的位置,在地图上标出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多民族国家。在它境内西部的苏台德区等地,居住着三百多万德意志少数民族。他们虽然和德国人同属一个民族,但苏台德人从来没有归属过德国。现在,希特勒要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便先在苏台德日耳曼人身上大做文章。1933年,希特勒当了总理后,苏台德区也出现了一个名为“德意志人党”的法西斯组织。它的头目是做过体操教员的康拉德·汉莱因,人称“小希特勒”。他每月从德国外交部接受一万五千马克的秘密资助。为了聆听希特勒的命令,这个小希特勒在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两个星期赶赴德国,于3月28日同希特勒密谈了三个小时。希特勒要他“提出捷克政府不能接受的要求”。“小希特勒”言听计从,向政府提出苏台德区实行“自治”。这是德国吞并的幌子。理所当然地遭到以总统贝奈斯为首的捷克政府的拒绝。其实,德国已向捷克斯洛伐克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联系方式QQ:1365602590邮箱:zxjkw@163.com第3页共17页边境集结军队,5月30日就制定了进攻捷克的“绿色方案”,预定10月1日为进攻的日期。教师补充讲授:绥靖政策:是3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英、法、美等国推行的一种帝国主义政策,是伴随着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而形成的。英、法、美等国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软弱地位、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受反苏反共恐惧感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在世界争霸斗争的总态势中,只想维持一战后的既得利益,保持现状,基本上处于守势。面对法西斯国家逼人的攻势,一方面由于其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害,发生了与德、意、日之间的抗争;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卷入与德、意、日的战争冲突,以维护与其利益相关的“和平”局面,为此采取让步、孤息、妥协、迁就的方针,即“以和避战”、甚至不惜放弃某些战略地带,牺牲弱小民族和国家利益,力求“祸水东引”,挑起苏德冲突,从而产生了绥靖政策。关于绥靖政策的实质,目前史学界认识并不一致,一种认为是“祸水东引”;一种认为是“避战求和”;还有一种认为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避免战争,维持和平而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为此实行了包括牺牲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祸水东引”的方针。在慕尼黑会议以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不干涉政策”。不干涉政策反映了英、法、美对法西斯侵略活动既斗争又妥协、既限制又纵容的矛盾立场和两面态度。它们反对日本独占中国东北和侵略全中国,不承认伪满洲国,但又不敢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它们谴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进行经济制裁,但又不愿彻底实行制裁,并为同意大利妥协留下后路。它们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实行貌似公允的不干涉政策,但对德意破坏不干涉协定的行径视而不见,不愿采取强硬措施。美国由于国内孤立主义传统方针的影响,基本上在中立旗号下实行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顶点,英法由不干涉转到干涉,直接与希特勒勾结,逼迫捷克出让国家领土和主权,用肢解小国的方法讨好希特勒,以保全自己,其罪恶交易的露骨程度,在国际关系史上是空前的。这一政策的实行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反而破坏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大战的到来。关于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一种意见认为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以后,该政策破产;一种意见认为是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张伯伦下台,绥靖政策才彻底破产。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1)签订: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背着捷代表,签订了强行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历史上把这种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2)实质:牺牲小国利益,谋求大国安全;企图祸水东引,怂恿德国侵略苏联。(3)影响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第二年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占领捷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实力,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教师讲授张伯伦的穿梭外交与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张伯伦是英国首相,1937年上台以来,对德,意法西斯一直采取纵容政策。法国总理达拉第更是经常叨念着“一想到美丽的首都从空中被炸毁,就胆战心惊。”此时,他们先是向捷克政府施加压力,迫使贝奈斯总统同意苏台德区“自治”。但希特勒要求的哪里是什么“自治”,而是要吞并,还诡称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项领土要求。“小希特勒”与之相配合,在苏台德区发动叛乱。叛乱被镇压下去。于是,希特勒宣布边境部队进入战备状态,进行威胁。这吓坏了张伯伦、达拉第。达拉第打电报约张伯伦,要他赶快去见希特勒。9月15日清晨,六十九岁高龄的张伯伦,拿着一把雨伞,平生第一次乘飞机,行色匆匆地赶往德国。张伯伦经四小时的飞行,再乘三小时火车,再换汽车,到下午四点,登上希特勒的高山别墅,终于见到了比他小二十岁的德国“元首”的尊容。在密谈中,希特勒口若悬河,根本不让对方有插话的机会。并说“现在不是苏台德日耳曼人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联系方式QQ:1365602590邮箱:zxjkw@163.com第4页共17页自治的问题,而是把这一地区割让给德国。”他咄咄逼人地问张伯伦:“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惶惶不安的英国首相先是大吃一惊,然后唯唯作答,他个人承认这一原则,不过要回去向政府报告,取得批准。张伯伦回国后,一面欺骗国内人民,一面与法国紧急磋商。他们答应希特勒的要求,并威胁捷克政府屈服。一星期的穿梭活动之后,9月23日,张伯伦又兴冲冲地登上飞机,二见希特勒,总以为这下可以使希特勒心满意足了。不料一见面就挨了希特勒当头一棒:“很抱歉,由于过去几天形势的发展,这个计划已经再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希特勒打开一张地图,指出德国要求的更多的地区,并限定10月1日以前解决问题。张伯伦目瞪口呆,最后请求希特勒这几天内不要采取军事行动,容他再作一番“努力”,垂头丧气地告辞了。9月29日,张伯伦第三次飞往德国,在慕尼黑的“元首宫”里和达拉第一起,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就德国对捷克的领土要求秘密会谈。他们让两位捷克代表在隔壁房间里坐冷板凳,“静候判决”。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半,他们签订了关于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协定。德国限定,捷克政府必须在六小时之内接受这个协定。10月10日前德国完成占领。该地区的一切军事、非军事设施、财产都必须完整地交给德国。散会后,不断打着哈欠的张伯伦和达拉第,向捷克代表通报了协定的内容,交给他们一幅地图,责令他们执行,并威胁,如捷克不答应,就将面临单独对德作战的局面,不要指望英、法的援助。捷克政府无可奈何,当日中午宣布接受这个协定。他们哀叹:“我们被可耻地出卖了。”这便是慕尼黑阴谋。它使捷克失去了29%的领土,34%的居民,66%的采煤业,70%的钢铁业,80%的纺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