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文化生活二轮复习专题文化传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专题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即文化的发展)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中,着重明确了高考“考什么”,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3月3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党委书记刘桔,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就教育考试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此文可以说是对高考命题的“最新定调”,对于2018年高考命题尤其是全国卷的命题具有非常明确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考生复习和老师指导也有重要的方向性指引作用。重磅!教育部考试中心为高考命题最新定调!文科综合:学科素养不是一句空话!2018高考文科综合将注重创新试题设计、挖掘时代主题、构建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想政治、历史学科所独具的思维与分析方法。如地理试题将更加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将地理学思想方法自然、贴切地融入素材。思想政治学科将精心选择能够更好地承载学科知识、反映学科特色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历史学科将更加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如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解读】今后的高考将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语文的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政治、历史、地理试题的背景材料,将更加侧重从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积淀中,精心选粹饱含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的素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底气和底蕴,今后的高考将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名篇名句、历史典故、各类遗产,考生们不能临时抱佛脚地去背,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去亲近、熟悉。把传统文化学习作为语文等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解读、(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答案: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解析:本题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具体范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答题的角度是“原因”,围绕的主题是“《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材料给我们的信息是,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大胆创新,精选诗词内容、引导全民参与、深挖文化内涵、采用丰富形式、运用现代传媒,打造诗词文化盛宴。提炼出答案要点:精选诗词内容,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嘉宾深入挖掘诗词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媒,增强中国诗词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抓住了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广泛吸引民众参与。(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1、从考查的知识看,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新等为高频考点,其他涉及较少。从考查的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兼顾,选择题往往是多个知识点综合考查,非选择题经常没有明确的知识范围。从考查的方式看,取材灵活多样,题目都突出对材料信息的准确分析和解读能力,主观题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串联整合要求比较高。2、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尤其是结合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等社会热点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进行考查。【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一个核心:文化的发展一个角度:怎么做角度理解宏观文化,即立足于文化交流、传承与创新,明确如何发展文化?重点两条线索:横向(文化的传播、交流);纵向(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三对关系:(1)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3)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的关系。(4)文化交流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系。重点1、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1)全面梳理教材知识,注意加强文化措施系列、科技、教育系列(前后单元知识的联系)等知识的整合,以提高全面调动知识分析问题。(2)注意对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实践与创新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2、从命题背景材料看,关注:[复习对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事例。比如申遗成功、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节目热播以及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进乡村、传统工艺振兴等等。●公布《“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立◆2017年天津第十三届全运会、孔子文化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新闻背景:今年初,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各阶段、各环节、各领域。评析: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第一次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意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三个重要方面精辟地概括了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精神资源,足以令我们倍生文化自觉、倍增文化自信、倍感文化自豪。●《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10部正式出版2017年9月,由中宣部等部门支持和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图书正式出版发行。丛书由著名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担任主编,遴选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经典,萃取精华、赋予新意,激活经典、融入当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读者。首批10部包括《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兵法》《史记》。●“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公布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新闻背景:今年初《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公布,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该文化发展行动计划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评析:实现民心相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文化交流。光明网发文称,“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倡议,又是文化倡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我国文化贸易发展也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区别于以前的一般规划,更多是强调要落地、要落实,在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指明路线的同时,也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资金保障。●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立新闻背景: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活动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推进会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举办。自今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以往不同,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3个部门分别牵头,在3个城市,以不同的主题,各有侧重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指明了我国如何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的方向。评析:自30年前我国第一批文化遗产成功申遗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网评论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立和不断推进文化遗产走进人民生活,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对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壮美自然景观和悠久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将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参与保护遗产的热情,更好地推进自然遗产事业发展。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高度,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01月26日04:4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重要意义:◆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时政分析切入点:文化的一般作用、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基本原则:•——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也就是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多样性与文化交流时政分析切入点: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措施类主观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