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齐桓公伐楚齊桓公伐楚[說明]本篇選自《左傳·僖公四年》。記敍春秋初年齊楚兩個強國之間的一場鬥爭。齊桓公任用管仲,控制了華夏諸國後,為了稱霸天下,尋找籍口向楚國進軍;正在向北擴張自己勢力的楚國也以武力為後盾同齊國展開了尖銳的鬥爭。齊國君臣恃強威脅,咄咄逼人,楚國使者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最後達成妥協,齊桓公許和退兵。齐桓公姜小白(?-前643)公元前685年—前643年执政,称霸最早。他任用管仲为卿,推行政治、军事、经济的改革,首倡“尊王攘夷”,遂使地濒东海的齐成为泱泱大国。齐桓公曾北伐山戎以救燕,平定狄乱以存邢、卫,解王室之祸而定周襄王之位。特别是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军队,征伐南方之“楚蛮”,在召陵迫楚订盟,阻其北进,奠下了霸主的地位。春秋五霸众说纷纭,常见三说:1.普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2.荀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3.顾炎武: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越王勾践。管仲管仲(?—前645)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用为卿,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他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成为五霸之首。成语:管鲍之交管鲍分金(管仲、鲍叔牙)管鲍分金•【解释】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出处】《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在“郑伯克段于鄢”事件后66年,鲁国自隐公之后又经历了桓公、庄公、闵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齐侯、楚子:齐原封侯爵,楚原封子爵。此处指齐桓公、楚成王。以:动词,率领。•诸侯之师:指参加这次战役的鲁、宋、陈、卫、郑等国。•侵:无钟鼓进攻为侵。蔡:国名,姬姓,侯爵,在今河南汝南、上蔡等境内。《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溃:水漏曰溃,故可引申来指兵败。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使,派谴使者,名词活用作动词。•古以中国四周皆海,故此北海、南海云尔。齐临渤海,楚不临海,此云北海、南海,极言两国相距之远,非实指。•与,介词,同。•北海:泛指北方。南海:泛指南方。•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情马牛。此句说发情的公马和公牛与发情的母马和母牛在强烈的求偶欲支配下会不顾一切地追逐,而齐楚两国相距遥远,就是情马牛也追不上。•不虞:不料,料不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召康公:周成王时太保召公奭(shì)。•先君:已故去的国君。•大公:即姜太公,名尚。姜尚辅佐武王伐纣,统一天下以后受封到齐地。成了齐国第一代国君。•大,读为tài,后来写作“太”。•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的首领。五侯九伯:泛指所有的诸侯。•女:后来写作“汝”,你。•实: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期望。•征:讨伐。•夹辅:辅佐。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履:践踏。这里用作名词,指可践踏的地方。就是说齐君权力不限地界,五侯九伯有违周室者皆可兴师征伐。•海:黄海渤海。河:黄河。(词义扩大)•穆陵:古地名,疑为今湖北麻城北一百里与河南光山县、新县接壤的穆陵关。•无棣dì:地名,在今河北卢龙县一带。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尔贡包茅不入:你们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包茅,裹成捆的菁茅,是楚国的土产。包,束,裹。•共,供给,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供”。•无以缩酒:没有用来渗酒的东西。缩酒是祭祀时的一种仪式,把酒倒进束茅,就像神饮了一样。•寡人是征:我就是来索取这个的。是,前置宾语。下句“寡人是问”同。•昭王:周王第四代。南巡渡汉水,人民怨恨,给以胶船,胶化船沉,淹死水中。当政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此时是公元前656年的东周,相隔300多年了。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宾语前置:宾语“是”置于动词“征”之前•条件:代词“是”作宾语,可以直接放在动词之前。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罪过。前一“之”是放在主谓结构中的结构助词,其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后一“之”是放在定中结构的结构助词。•君其问诸水滨:您还是到汉水边上去打听吧!其,表委婉的语气词。诸,“之于”的合音字。滨,水边。•次:临时驻扎。次的本义是军队行军途中临时搭起的帐篷,故引申为驻扎之义。陉:地名,在今河南郾城县南。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屈完:楚国大夫。•如:往,到……去。召陵:古地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齐侯陈诸侯之师:齐侯把参与交战的诸侯国军队陈列出来,是想向楚国的使者屈完示威。•与屈完乘而观之: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阅兵。之,指代诸侯之师。•不榖,诸侯国君的谦称词。这里作“为”的前置宾语,依靠指代词“是”复指提前。“先君之好”是动词“继”的前置宾语,也是依靠指代词“是”复指提前。•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难道为了我吗?(只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罢了。按,这里是说各诸侯参战不是看在桓公本人的面子,而是看重齐国已故国君的面子。•不穀:不善。諸侯自謙之詞。《老子》:“故貴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按:“不穀”或作“不轂”。《淮南子·主術》:“是非輻湊而為之轂。”高誘注:“轂以諭王。”莊逵吉注:“‘不穀’之訓,古皆云穀善。錢別駕云:‘《道德經》云“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河上本作轂,注云:‘不轂,不為轂所湊也。’又別一解,與此‘轂以諭王’之注正同。知古兩義並有,後人但識穀善,而不知有轂湊之訓矣。”張雙棣《淮南子校釋》:“不穀之訓當以此為正,穀為轂之借字。所謂不轂者,言君王不能如車轂得輻湊然得民之擁戴,故為君王之謙稱。”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惠,表谦敬的副词,用在对话中,表示对方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恩惠。•徼(yāo),求。徼福,即求福。•敝邑,对他人谦称自己的国家。•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榖神,宗庙社稷是一个国家政权的象征。故社稷可用来代指国家的政权。•徼福于敝邑之社稷,是指齐国没有让楚国灭亡。•辱收寡君:辱,表谦敬的副词。意思是您这样做使您蒙受了耻辱。此句是说:承蒙您為我國社稷之神求福,屈辱您收容我們的國君,這是我們國君的願望。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何城不克:什么样的城池不能攻克?•以德绥诸侯:凭仁德之心安抚诸侯。以,介词,表凭借。•绥suí:安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县南。此两句为了强调介词宾语,而把介宾提前,意为:您要是来硬攻,我们楚国人民会以方城山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护城河,万众一心,与您拼过鱼死网破。•虽:虽然,即使。让步转折连词。•无所用之:没有用他的地方。所,特指代词,与“用之”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一起作动词“无”的宾语。屈完及诸侯盟。•及:介词,和。•盟:订立盟约。按:盟,《说文》作,是歃shà血杀牲以结盟之义,本为动词。(参见《说文•囧jiǒng部》)。•歃血shàxuè•古人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要点提示一、文字【古今字】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太)2.王祭不共(共—供)二、词汇【古今异义词】1.师进,次于陉。(次,临时驻扎)2.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往,到……去)3.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4.西至于河。(河,黄河。特指)【古今同形异构词语】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以,介词,凭。为,作为,动词)三、语法【句式】[一]判断句: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二]宾语前置句:1.寡人是征(是,前置宾语,依靠指代词“之”复指提到动词“征”之前,但“之”省略)2.寡人是问(是,前置宾语,依靠指代词“之”复指提到动词“问”之前,但“之”省略)3.岂不榖是为。(不榖,前置宾语,依靠指代词“是”复指提前)4.先君之好是继。(先君,前置宾语,依靠指代词“是”复指提前)[三]双宾语句:1.赐我先君履。(我先君,间接宾语,履,直接宾语)[五]习惯句式:1.无以缩酒。(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词类活用】1.楚子使与师。(使,名词用如动词,意为派谴使者)1.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君何患焉沛公安在吾谁欺,欺天乎何以解忧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而前置时不我待不患人之己知,患不知人也3.一般宾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而前置四方是维惟命是从唯你是问何罪之有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宾语前置的条件:4.代词“是”作宾语可以直接前置(也可用“之”复指前置)。寡人是征其叶莫莫,是刈是濩其是之谓乎5.介词“以”的宾语可以直接前置。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一以当十夜以继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春秋无义战”,为了利益,大国凭借实力抢夺、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没有谁是为了真理、正义而战。齐桓公伐楚,证明了战争的不合道义。齐桓公寻找的借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脚的,无法掩盖住恃强凌弱的本来面目,继而赤裸裸地以武力相威胁。这一典型事例足以让人相信那时大多数战争的非正义性质,相信强者为王的竞争逻辑。•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载入史册,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弱者如何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称臣的精神。•内在的智慧,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表达出来,不费一兵一卒,以智慧的力量使敌手心理上先行崩溃,从而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外交辞令本身足以让人赞赏和惊叹不已:一来一往,针锋相对,表面显得谦恭、温和、礼让,言辞又让人听起来不刺耳,而透过温和的表面使对手胆战心惊。作业(抄题作答):1.找出《齐桓公伐楚》一文中所有古今字的今字(如:辟——避);2.找出《齐桓公伐楚》一文中介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所有句子,并说明被取消独立性的句子在整句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取消“大道行”的独立性,使其作状语);3.找出《齐桓公伐楚》一文中所有宾语前置的句子,并指出前置宾语和前置条件(如:“何厌之有”,前置宾语“何厌”,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4.解释有“—”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楚子使与师言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郑伯克段于鄢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鲜克有终虞履徵次徼绥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