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成员:组长:贾桂庆组员:束元丽丁晓川李伟闵慧文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概述城市人口问题城市老龄化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城市社会问题的概述城市社会问题的含义城市社会问题的类型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城市社会问题的治理原则城市社会问题的涵义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阻碍城市的协调发展。城市社会问题的特点普遍性,任何城市都存在且任何阶段都存在城市问题。爆发性,相对于农村社会城市问题呈急性暴发状态。特殊性,指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空间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复合性,产生原因的多因性、存在的方式与表现形式的复合性、后果的复合城市社会城市社会问题城市是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空间地域范围。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使其分化出不同的阶层、组织,从而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等社会群体现象,这些由人口的活动而产生的非经济和非物质领域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很多城市问题,构成了城市社会的主要内容。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形成的核心是复杂的人口结构,由人口的各种结构产生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联系网络。城市社会性:城市的社会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城市的社会组织,它们也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的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化: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率年均增速达19/6。也就是说,中国每年都有一千三百万人从农村来到城市。根据这个速度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因此,人口急剧增长是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动因。城市人口的分化可以按照人口的各种特征来划分,如增长构成、收入水平、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教育水平、来源地等。(1)人口增长:城市人口的增长结构以流动人口的进入为主(2)收入差距:很多的社会问题都将与城市贫富差距有关。(3)城市社会地位:城乡或本市与外地户籍属性的不同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分化。(4)职业与教育特征:中国特殊的人事管理制度,又赋予了蓝领、白领这两类职业人群更多的含义和社会属性。(5)来源地:由于人口结构的不同而产生的社会分化,成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城市的社会组织城市社会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城市的社会组织,它们也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政治组织:为了区别于其他的组织,政治组织在这里是指在城市政治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组织机构。(2)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指以经济活动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大多作为中介机构,承担着组织协调某个领域的经济和商业活动的职能。(3)群众组织:群众组织是指以各种活动为宗旨的民间社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它是一种自发性的非正式团体,主要是为民间爱好活动的开展而成立的民间团体,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城市社会问题的分类(一)城市人口问题(二)城市生态问题(三)城市就业问题(四)城市交通问题(五)城市住房问题(六)城市贫困问题(七)城市犯罪问题城市人口问题1.城市人口规模问题:A.理论基础:①城市合理规模理论:大城市发展论:认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经济效益越大。小城市发展论:源自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认为中等城市可以避免大城市问题,同时便利城市发展。②城市发展阈限理论,认为城市发展会面临一道道的地理、人口等限制性门槛。B.城市人口规模制约因素:①城市资源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②城市生产发展的人口容量;③城市生活条件的人口容量。C.城市人口规模控制:①人口控制,如人口出生与移民控制。②人口疏导,如建立卫星城市。③人口截流,如发展周围乡镇农村城市老龄化问题:A.当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据城市总人口数量比例的10%以上,这时城市称为老龄型城市,或老龄城市社会。B.老龄城市社会影响:①劳动力资源减少。②家庭与社会负担加重。③社会需求发生变化。④目前中国城市因老龄化而出现许多社会问题。城市老龄化基本对策:①制定适宜的人口生育与移民政策。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与服务制度,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问题。③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适应老龄社会需要。④充分发挥老人余热,做到老有所为。⑤城市应结合自身特点与资源制定老龄社会对策。1978年,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正式提出要建立一门住宅社会学学科去研究各种与住宅有关的问题。根据该委员会意见,住宅社会学研究的范围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第一,规划方面的研究;第二,从宏观社会经济角度,探讨住宅建设与重大经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第三,住宅建设的预测;第四,居住区的社会环境。影响城市住宅问题的影响城市住宅问题的影响:(一)人口构成(二)产业结构(三)家庭构成(四)生活方式城市住宅问题的原因:1.住宅投资比较低。2.住宅制度不健全。3.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4.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5.住宅建设的投机行为增多。解决对策:1.积极推进住宅供给制度改革,实现住宅商品化;2.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3.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控制人口增长规模;4.以住宅的市场化为基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现代社会,就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也是一个城市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现代大城市的就业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分化、贫富差异、地位悬殊等社会矛盾,是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在发达国家,失业者多为技术过时的工人、少数民族、妇女和老人。在美国,种族歧视使黑人的失业率更高。如1982年,美国男性黑人失业率为17.7%,男性白人仅8%;女性黑人失业率为14.3%,白人为7%。失业的分布表现为:①市区的失业率高于郊区,因为市区是贫民和少数民族集中区,而白领阶层多住在郊区。②工业城市的失业率高于其它性质的城市,因为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把财力集中在城市地区的一个或几个部门,对地区经济进行大变动,有可能减轻失业问题,但这在政治上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通常较发达国家更严重。由于年青劳动力比例大,使劳动力市场进一步集聚在大城市,失业率高达30—40%。就业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即不充分就业。当劳动者具有的技术在市场中不属于需求之列,或缺乏技术时,劳动者被迫从事不适合他的技术或潜力的工作,如博士开出租车。这部分人成为不充分就业者。在发展中国家,不充分就业实质上是失业的一个滞后影响。城市就业问题的影响:(一)人口问题与就业(二)生产发展与就业(三)经济结构与就业(四)教育发展与就业(五)劳动就业体制与就业城市就业问题解决的途径:(一)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相结合(二)择优录用和自由择业相结合(三)劳动就业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相结合贫困是指部分社会成员缺少一定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导致生活水平达不到社会公认的最基本标准的状态。城市贫困形成的原因:(一)社会结构变迁(二)经济体制不合理(三)社会保障制度薄弱(四)个人因素及家庭因素城市贫困的特征:(一)城市贫困的人员构成特征(二)城市贫困的地区分布特征(三)城市贫困的行业分布特征中国城市贫困的解决对策:1.大力发展经济2.积极促进就业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社会问题的空间演变规律城市社会问题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尽管不同时期的表现有所不同,但基本变化不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这些问题在空间上有着共同的变化规律,并且牵动着城市政策的变迁。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空间形态主要以单中心为主,城市的中心地带是高档地区;边缘地带是低收人人群居住、低档次产业分布的地区,各种基础设施滞后。因此,郊区是城市社会问题发生较多的地区。城市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后,开始向郊区发展,表现出郊区化城市的特征。这时,人口在郊区集中,郊区因为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而成为了高档产业和富裕人群的首选之地。城市中心地带反而成了低收人人群的主要居住地区,出现了社会治安恶化、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增加等社会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的很多城市都已经步入郊区化时代,社会问题在城市中心地带表现较为突出,这些地区成了城市管理的难点地区,市长们常常为城市的空心化而伤脑筋,也为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建设和治理而绞尽脑汁。我国城市仍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并表现出人口向中心地带集中的特点,因此,社会问题主要发生在边缘地带,如城乡结合部。无论这些社会问题分布在哪里,都是由于空间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解决的办法往往是靠财政转移支付。如何转移支付,不同国家的财政体制不同,方式也不同。产生原因:总体说,当城市内部个要素个系统运行不协调时就会产生城市问题,具体来说城市问题产生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如城市人际关系的变迁及城市人际冷漠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结构性城市失业问题等。城市要素的变迁:城市中人口、环境、物质、技术等四大要素因非同步性变迁产生的城市社会失衡,进而导致城市问题的产生。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管理水平的低下导致的城市问题的产生。城市问题治理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对城市问题进行历史、系统全面的分析,形成完整认识,从整体效益出发全面解决问题。2、综合性原则:从综合的角度(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考虑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3、协调性原则:从城市系统之间协调角度解决城市问题。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城市问题有其特殊性,因此对具体问题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述关于城市问题我还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