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调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空巢老人调查:倍受经济及医疗问题困扰《新闻调查》记者采访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被采访人杨天兆被采访人陈翠娣被采访人陆金妹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4月18日播出节目《长风二村》,以下为节目内容:被采访人:杨天兆万瑞珍万瑞珍的女儿陆金妹陈翠娣陈翠娣的儿子柴管琪的女儿柴管琪的妻子蔡佩芳长风二村居委会主任王建华长风儿村居委会民政干部桂世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章淑萍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吴金佩长风敬老院院长演播室:今天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老年人。不知道你是否已经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变老,和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一样,有一天会变得白发苍苍,行动迟缓,甚至疾病缠身。前不久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0%,而在一些大城市,这个比例更高。有数据显示,现在每4个有工作的人要负担一位老年人,到2020年,这个数字会变成三比一,老龄化社会正在快速向我们走来,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解说: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人口寿命也不断增加。在上海,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五分之一,老人的人均寿命也已经超过了80岁。随着我国居住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这些老人有些跟子女共同居住,有些却独自生活,很多人称独自生活的老人为空巢老人,人们用鸟儿比喻儿女长大有了生存能力了以后离开家,离开父母。80岁以上的老人被称作高龄老人,70到79岁之间称做中龄老人,处在中高龄阶段的老人,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需要关爱和照顾的人群。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着重为您展示城市中中高龄老人正在面对的生活及心理问题。解说:1979年,上海就已经成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我们选择了上海的一个普通居民小区,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我们对这里的老年人问题做样本调查。这个小区叫长风二村,1985年建成,现在总在籍人口4664人,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1235人,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73人,空巢老人266户,其中配偶去世或者因其他原因单独居住的老人82户。解说:杨天兆,男,今年88岁,妻子去世,有一个女儿,目前独居。解说:老人是第一批住进小区的居民,1985年跟别人换房从市中心搬到这里,他的家是一个两居室的单元,和这个小区其他的户型一样,没有单独的厨房,屋子里稍显凌乱,老年人用品比比皆是,床头放着两个收音机,两块手表,电话也在枕边最容易拿到的地方。五斗橱上摆着四副老花眼镜。杨老伯解放前上过大学,后来一直在电力系统工作,三年前老伴去世后就开始了独居生活。记者:我一进屋,就看您挂的照片了,这照片什么时候拍的?杨天兆:这个我结婚的时候,30岁。记者:那时候精神。杨天兆:那个时候是精神,30岁嘛。记者:是哪一天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老了?杨天兆:就是我老伴过世的时候,大概5月1号,好像她这个人更加衰弱了,衰弱得快一点,当到10点多钟的时候,老伴靠在这里,我把她靠靠好,被子拾拾好,10点多钟大概11点,我也睡了,她睡这头,我睡那头,到12点了睡了一个钟头不到,12点醒了,我醒了就去看看她,一看看她怎么没声音了,把手放在她鼻子这里,不透气了。我觉得她过世了,她很平静,也没有毛病,就这么靠着,靠着这个床上就这么过世了,过世了,我觉得她停止呼吸了,好像一个刺激,很厉害的,顿时觉得耳聋眼花,当时就觉得眼花,一下子就耳聋眼花了,就觉得人好像老了一样。记者:现在还经常会想起阿姨吗?杨天兆:我想的,因为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我小时候,那时候大概七岁八岁,她刚刚会走路,小时候她骑我身上爬,就这样长大的。我老伴的骨灰还在这里面。记者:就放在这里,天天陪伴着你。杨天兆:我们从小长大的,她死了,她放进这里面蛮好的,我还陪着她。记者:经常会看看她?杨天兆:有时候擦擦骨灰。记者:我看擦得都很干净。解说:三年前,杨老伯伴着老伴的骨灰,开始过上了独居的生活,他每天早晨四点醒来,五点听广播,简单吃点早餐,然后出门走走。杨老伯有个女儿,每个星期来看他一次。记者:为什么不让闺女和您一起住?杨天兆:她单位分了一间房子,就分在淮海路。记者:市中心嘛。杨天兆:那么我女儿有一些老的同事,从前工作单位里要好的同事,他们住在市区的人多,所以他们觉得市区里方便。解说:杨老伯57年前响应政府号召,去安徽工作了十九年,直到退休才回到上海。记者:一个礼拜,今天是我们来了,否则的话,除了女儿来就没别的人来吧?杨天兆:没别人。记者:你希望有人来看看你吗?杨天兆:我希望没用,我上海没同事了,也没朋友了。记者:在你这个住的地方,在你家附近,也没什么亲人,也没什么朋友,不觉得孤独吗?杨天兆:孤单总会有点,做人就是这样样子。人老了总归是这样的,解说:杨老伯家里挂了很多挂历,有些年代已久,他从不把过去的挂历从墙上摘下来。杨天兆:有这个,我就挂这个,我觉得好像热闹,房间里,不然房间枯燥了,太单调了解说:现在,电视机和收音机是杨老伯最亲密的朋友,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和外出散步,从早到晚,他几乎都是在电视机面前或者收音机旁度过。通常,电视剧和新闻节目是打发时间的惟一方式。与其说他爱看电视,还不如说他只是想听电视里的声音。记者:你喜欢看什么节目?杨天兆:我一般喜欢看古装戏,因为古装戏动作比较慢,说话也慢,比较我容易听得清楚点。现代的时装戏,讲话很快,动作也快,我有时候好像来不及看。解说:目前,杨老伯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他一日三餐吃得都很简单,特别是冬天,他基本上以面条了速冻食品为主,他不愿意请保姆照顾他,担心会衰老得更快,但也因此每天只能孤单一个人在家。杨天兆:我喜欢听水的声音,很奇怪,自来水拧开了,我就好像听音乐一样,听了以后好像心里很舒服,很平静。解说:据最新调查显示,孤独感是空巢和独居老人最普遍的心理状态,这中情绪会导致老人性格抑郁、行为能力降低,加速衰老。而在我们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中高龄老人的安全及生活自理问题相比较心理问题而言,更加现实而严重。解说:中高龄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或丧失,老人们由于行动不便,疾病增加,安全问题接踵而致。去年,住在这里的余伟衡老人几天都没有出门,引起了邻居们的注意。解说:余伟衡,今年84岁,丈夫去世,没有亲生儿女,目前住进了社会福利机构。蔡佩芳(长风二村居委会主任):当时她的表妹,就是那个老太太,表妹和楼处长,他们来告诉我,这里于老师是独居老人,家里的门打不开,她前两天生病了,邻居大家都知道的,肯定她在屋里,但今天怎么叫她都不出来。记者:哪知道出什么事吗?蔡佩芳(长风二村居委会主任):不知道出什么事,然后呢,她表妹用钥匙开门也开不开。解说:居委会干部们根据邻居的回忆,断定老太太一定在房间里,可能病重了,于是叫来物业和派出所的同志花了40分钟橇开了于大妈的家门。记者:进来以后看见什么了?蔡佩芳(长风二村居委会主任):进来以后就是有一股很那样的异味,还以为是煤气,就看见这个老太太就睡在这里,就是不能讲话。我们把她穿起来的时候,她其实大便已经在床上了。解说:这样的事情在高龄老人中并不罕见,前不久,在长风小区里的另一位老人的身上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万大妈的老伴2004年去世。去年年底的一天夜里,她在家里摔了跤,肋骨骨折。解说:万瑞珍,77岁,丈夫去世,有两儿两女,现在独居。记者:怎么摔的?万瑞珍:不晓得,就不知道,就夜里起来拿药吃。记者:这次摔,旁边也没人?万瑞珍:家里没有人,只有我一个人。记者:摔过去就晕倒了吗?万瑞珍:就不知道了。记者:很危险。万瑞珍:大概有半个钟头又晓得了。记者:怎么办呢?万瑞珍:痛的,痛得不能起来,一点一点慢点摸起来了记者:骨折很疼。万瑞珍:疼,吸气只能这样才能吸气。记者:不能正常呼吸了。万瑞珍:不好呼吸。记者:好点没有?万瑞珍:好多了。我穿的这么多衣服,棉毛衫,羊毛衫,又是一件羊毛衫,出去我要穿这个外套。记者:应该多穿点,刚才我觉得您这手,比我的都凉。为什么不能跟孩子们住在一起,这样也好相互有个照顾?万瑞珍:我跟我老头两个人住在一起,习惯了。记者:还是喜欢自己的这份自由?万瑞珍:我喜欢自由,喜欢自己自在自由。解说:万大妈年轻时一直做居委会工作,性格倔强,现在,她的大女儿也已经五十岁了,住在2公里外的另一个社区,万大妈摔倒以后,她每天中午来给妈妈做饭,对母亲独自生活的安全问题却无能为力。记者:你自己家里有没有工作,是不是也有很多事情?万瑞珍的女儿:我家里我婆婆年纪蛮大的。记者:多大年纪?万瑞珍的女儿:92。记者:比你妈妈还要大?万瑞珍的女儿:比我妈妈年纪大。记者:那你的压力也大。万瑞珍的女儿:对,虽然压力大,也没办法,都是自己的妈妈。记者:这种状况可能在你这个年龄中,同年龄的人中,也比较普遍。万瑞珍的女儿:对,我们这个年龄,父母亲都是岁数大一点。记者:像您这种状况,一旦出什么危险,甚至一下摔过去,确认让人担心的。万瑞珍:医生跟我女儿讲了,家里不可以把我一个人睡家里,现在外孙和小女儿轮流来。吃了晚饭来。解说:万大妈已经休克过两次,情况并不乐观。杨老伯也是独居老人,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记者:您不担心万一您哪一天身体不好了,比如说突然哪一天早上起不来了,都没别人知道。杨天兆:我想到过的。我觉得假设我好像觉得不大好,有病了,要爬不起来,我就赶紧去把门开好,马上打电话给我女儿。记者:我就怕您突然病倒了,连去开门的力气都没有了,打电话的力气,甚至都没有了,这种事情也不是不可能,我就怕那个时候怎么办?杨天兆:真要发生就没得算了,每天晚上好像是八点钟我都会打电话给我女儿的,顶多到八点半一定打给她,如果超过八点半,她就打电话来了。记者:这是父亲和女儿的约定?杨天兆:对。解说:在独居老人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和子女通个报平安的电话对他们和子女都是一种安慰。对于那些生了病的空巢高龄老人,除了要克服孤独感,随时面对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还要面对更大的难题——生活照料问题。解说:柴管琪,今年88岁,妻子78岁,有七个儿女,目前老两口单独居住。柴管琪的女儿:这是我爸爸。记者:身体也不好。柴管琪的女儿:他是脑梗以后,两个脚都不能走路,现在都一直躺在床上,中午我来的时候,就把他抱出来,给他吃一点饭,现在他饭也不能吃下去,都是用这个机器打碎,打碎以后给他吃。我中午来一次,我把他抱出来,大小便,或者吃饭都是我喂他的,如果我不在的话,他就是一直这样睡着。记者:你每天在这里能照顾他多长时间呢?柴管琪的女儿:我每天就是中午是11点一刻到这里到1点20分,就上班去了,因为我三个姐姐,一个姐姐在外地,还没回家,两个姐姐他们家里都有老人,一个90几岁,一个85岁,她们都要照顾老人。解说:柴老伯和老伴养育了七个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条件住在一起。每天,小女儿来老人家里两个小时,其他的时间都要依赖他的老伴李阿姨,李阿姨今年也78岁了,照料起来非常吃力。曾经有一次为了帮助柴老伯上厕所,两位老人同时摔倒在地。像柴老伯这样的情况,在空巢老人中也非常普遍。进不去或者不愿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他们的生活照料只能依靠儿女,但儿女由于自己的生活境遇往往没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负荷。桂世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人,自理能力、基本生活或者是部分本人自理,这个比例一般超过15%,甚至更多。也就是说他需要别人来照料他。解说:中国人民大学老龄人口研究所2004年的研究成果显示,低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最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逐渐降低,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最差,9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半生活不能自理。而由此带来的经济及医疗问题更是一个困扰着千千万万老人的难题。解说:陆阿姨去年做了个大手术,现在大多数时间只能躺在床上。解说;陆金妹,今年76岁,丈夫去世,有三个子女,独居。记者:看病总共花了多少钱?陆金妹:好几万了。去年一年进医院,一年进了两三趟医院,开刀到现在十几趟医院进过了,进进出出,我这个钱呢统统花光了,没有了。一天三顿吃一碗豆腐,一碗菜,就这三顿都吃。记者:晚上吃这个,明天早上还要当早饭吃?陆金妹:当早饭吃。没有钱。我拿900块劳保,保姆去掉300多块,我还有医药费,假如不上医院,一个月100、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