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山救护知识培训教材矿山救护知识1前言1.1法律法规要求2《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矿山安全法》第三十一条、《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第四条19款也规定:“矿山企业应当建立由专职或者兼职人员组成的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物。每年应对职工进行自救、互救训练。”1.2主要事故危害矿山井下主要有冒顶片帮、火灾、水灾、中毒、触电、坠落等事故危害。这些事故当中以火灾、中毒事故最容易引起事故的扩大。主要是因为发生事故后在自救和互救的过程中,由于不懂救护知识而容易导致事故的扩大。下面主要讲述矿井发生灾害后如何临场抢救、避灾自救、互救和急救的一些基本知识。2井下避灾、抢救、自救和互救2.1何谓矿工的自救和互救?2.1.1自救:就是井下发生意外灾变时,在灾区或受灾变影响的区域的每个作业人员进行避难和保护自己的方法。2.1.2互救:就是在有效地进行自救的前提下,如何妥善地救护灾区受伤人员的方法。2.2何谓临场抢救?它有何意义?2.2.1临场抢救是指井下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组织起来,判明事故,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抢救,以防事故扩大。2.2.2它具有直接关系作业人员的上面安全和促进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2.3临场抢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积极抢救:灾害事故发生后,处于灾区以及受波及的人员应沉着冷静,根据灾情和现有条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进行现场抢救,将事故消灭在初级在初级阶段或控制在最少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2)及时向矿井高度室汇报,迅速向可能受事故波及的区域发出警报。(3)安全撤离:当事故现场不具备抢救的条件,或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时,应设法安全迅速地撤离灾区。(4)妥善避难:如无法安全撤离灾区,遇险人员应尽快进行自救和互救,妥善避难,努力维持和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设置呼救信号,等待救援。2.4怎样进行临场抢救?(1)在查明灾情做出准确判断后,必须按照《规程》、《矿井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预案》积极抢险救灾,严禁盲目蛮得惊慌失措等不良做法。(2)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设备和材料,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行动中必须保持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3)根据灾情和客观条件,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力求将灾害彻底扑灭。如条件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事故,则应尽最大努力,将事故控制在最小程度,阻止灾情扩大。(4)抢险救灾过程中,必须切实注意安全做好自身防护,特别要提高警惕,避免中毒、窒息、爆炸、触电、二次突水、二次冒顶等再生事故的发生。2.5发生事故时,在场人员的行动原则。发生事故时,在场人员首先应消灭事故,防止事态扩大,无条件处理灾害时,应立即组织自救,以减少人员伤亡。现场负责人或有经验的老工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安全路线或预先规定的安全线路,组织人员迅速撤离危险区域,人员的行动应遵循以下原则:(1)井下发生透水事故时,应撤离到涌水地点上部水平,一般不应进入涌水附近的独头巷道。但当独头上山下部被淹没,无法撤退时,也可在独头工作面暂避。(2)井下发生火灾时,在就近利用灭火设施竭力灭火的同时,应立即通知附近灭火人员,迅速撤离灾区。若火势迅猛且波及面大,则应立即自救,其方法是迎着新鲜风流绕过火区。若巷道被烟雾3弥漫,则应先冷静而迅速地辩别出火源位置,认准风流方向,迎着风流走出去。撤离时必须戴上自救器。(3)井下发生冒顶事故时,观察好冒顶区域的顶板和两帮情况,全力营救被岩石和物料埋住的人员,同时加强冒顶区域的支护,防止顶板和边帮继续塌落。当井下发生事故后,为使井下人员尽快脱险,应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及时准确地进行抢救工作。同时要善于组织现场人员互救、自救,要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转送伤员,以保证最多的伤员转危为安。3井下空气的主要成分3.1地面空气地面新鲜空气是由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组合而成的混合物。它们按一定比例组成,如表1所示:地表大气组成表1名称体积%重量%氧20.9523.14氮78.0975.53二氧化碳0.030.046氡氩氖等0.931.284此外,尚有水蒸气、灰尘及微生物。但在通常情况下,这些物质的存在并不影响人体对空气的良好的适应性。3.2井下空气3.2.1井下空气概念地面空气进入矿井后,称为井下空气。3.2.2井下空气特征它的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表现为: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量增加并混入矿尘和有毒有害气体。同时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压力发生了变化。这种充满在矿内巷道中的各种气体、矿尘和杂质的混合物,称为矿内污浊空气。3.2.3井下空气成分井下空气的主要成分,仍然是氧、氮及二氧化碳。不过,由于生产的结果使其成分发生了变化。(1)氧[O2]氧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比重为1.11,难溶入水,它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气体,能与很多物质起氧化反应,能帮助物质燃烧和供人与动物呼吸,是气体中不可缺少的气体。人体维持正常生命过程中所需的氧量,取决于人的体质、神经与肌肉的紧张程度。休息时需要的含氧量为0.25升/分,工作和行走时为1-3升/分。井下含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人员呼吸,爆破工作,坑木、矿石、岩石的缓慢氧化,井下火灾,硫化矿自和毒害气体的混入,相应降低了空气中氧的含量。空气中含氧量少了,人们的呼吸就感到困难,严重时会因缺氧而死亡。当空气中氧气减少到16~17%,时,人们从事紧张工作会感到心跳和呼吸困难;氧气减少到14~15%时,产生贫氧现象,呼吸急促,脉搏加快,感觉迟钝,肌肉功能破坏,失去劳动能力,但人尚可维持;减少到10~12%时,会失去理智,昏迷时间稍长对生命就有严重威胁;到6~9%时,立即失去知觉,停止呼吸,几分钟内可致死,若不急救就会死亡。因此,《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进风风流氧含量(按体积计算)不得低于20%。(2)氮气[N2]氮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惰性气体,不助燃,不能供人呼吸,比重为0.97,不溶于水,高温下与氧化合生成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合物,与氢化合生成氨气。氮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浓度过高时,会相应降低氧的含量,造成缺氧窒息。井下氮气有的是从地表进入的,也有的是来自于爆破作业、坑木腐烂以及矿岩中释放出来的。(3)二氧化碳[CO2]4二氧化碳是无色、;略带酸臭味的气体,比重为1.52,是一种较重的气体,很难于空气均匀混合,故常积存在巷道的底板,在静止的空气中有明显的分界,二氧化碳不助燃,也不能供人呼吸,易溶于水,生成碳酸,使水溶液呈弱酸性,对眼、鼻、喉粘膜有刺激作用,当肺气泡中二氧化碳增加2%时,人的呼吸量就增加一倍,人在快步行走和紧张工作时,感到喘气和呼吸频率增加,就是因为人体氧化过程后,二氧化碳量增加,使血液酸度增大,刺激中枢神经,因而引起频繁呼吸。因此,对有毒气体中毒人员急救时,首先使其吸入含5%二氧化碳的氧气,以增强肺部的呼吸。井下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人员呼吸,爆破作业,矿物及岩石的氧化、水解,坑木的氧化及矿岩中涌出,矿井火灾,硫化矿自燃及内燃机排放的尾气。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时,造成氧浓度降低,可以引起缺氧窒息。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5%,人就出现耳鸣、无力、呼吸困难等现象;达到10~20%时,人的呼吸处于停顿状态,失去知觉,时间稍长会有生命危险。我国矿山安全规程规定:有人工作或可能有人到达的井巷,二氧化碳浓度不得大于0.5%,总回风流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得大于1%。4井下主要有毒有害气体的性质、来源及危害4.1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比重为0.97,故能均匀地散布于空气中,不用特殊仪器不易察觉,一氧化碳微溶于水,化学性不活泼,但浓度在13~17%,能引起爆炸。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后的发火点为630~810℃它形成和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热量。一氧化碳极毒,当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为0.4%,在很短时间内人就失去知觉,抢救不及时人主会中毒死亡,达到1%时会迅速死亡。日常生活中“煤气中毒”就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毒性是因为: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血红素)是载氧体,它与氧结合形成氧和血红蛋白,进入人体各组织中,然后再释放出氧,然而,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和能力大于与氧的亲和能力的250~300倍,因此,当一氧化碳进入人体,通过肺泡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后,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不仅自身失去载氧能力,而且还可阻碍氧和血红蛋白的解离,从而使其虽携带氧气,但不能释放供组织利用,更加重组织缺氧。井下一氧化碳来源于:爆破作业,坑木燃烧,矿井火灾,内燃机尾气等。一氧化碳中毒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1)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人处于静止状态时,一氧化碳浓度与人中毒程度如表2所示。(2)与含有一氧化碳空气的接触时间。接触时间越长血液内一氧化碳含量就越大,中毒就愈严重。(3)呼吸频率与呼吸深度。人在繁重工作或精神紧张时,呼吸急促、频率高、呼吸尝试也大,中毒就快。(4)与人的体质和体格有关。人们经常处于一氧化碳浓度略微超过允许浓度下工作时,虽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急性病状,但由于血液和组织长时间缺氧,以及对神经中枢的伤害,会引起头疼、胃口不好、记忆力衰退及失眠等慢性中毒等病症。一氧化碳浓度与人体中毒程度的关系表2中毒程度中毒时间CO浓度中毒特征mg/升按体积计%无征兆或轻微数小时0.20.016轻微中毒1小时内0.60.048耳鸣、心跳、头昏、头疼严重中毒0.5~1小时1.60.128头疼、耳鸣、心跳、无力、哭闹、呕吐致命中毒短时间内5.00.400丧失知觉、呼吸停顿矿山安全规程规定:CO浓度不得超过0.0024%(24ppm),按重量计不得超过30mg/m3(0.03mg/L)4.2氮氧化物(NO2)其主要来源是炸药爆炸及内燃设备排放尾气中产生的大量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极不稳5定,遇空气中的氧即转化为二氧化氮。NO2是一种褐红色有强烈窒息性的气体,对空气比重为1.57,易溶于水而生成腐蚀性很强的硝酸。所以它对人的眼、鼻等呼吸道及肺部组织有强烈的腐蚀破坏作用,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破坏肺部组织,引起肺消肿。二氧化氮中毒后有较长的潜伏期,初期没有什么感觉,经过4~12小时甚至24小时后,才发生中毒征兆,即使在危险的浓度下,初期也只是感觉到呼吸道受刺激,开始咳嗽、吐黄痰呼吸困难、以致很快死亡。当空气中一氧化氮浓度为0.004%时,2~4小时还不会引起中毒现象。当浓度为0.006%时,就会引起咳嗽、胸部发疼。当浓度为0.01%时,短时间内对呼吸器官就会有刺激作用,咳嗽、呕吐、神经麻木。当浓度为0.025%时,很快使人中毒死亡。矿山安全规程规定:氮氧化物不得超过0.00025%(2.5ppm)。4.3硫化氢[H2S]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微甜、有臭鸡蛋味的气体,它对空气的比重为1.19,易溶于水。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体积的水,能溶解2.5个硫化氢,故它常积存在巷道的积水中,硫化氢能燃烧,当浓度达到6%时,具有爆炸性。井下硫化氢主要来源于:坑木腐烂、硫化矿水解,硫化矿氧化,坑内采空区、旧巷的积水及硫化矿泉,岩层裂隙与空洞中涌出。硫化氢具有很强的毒性,能使血液中毒,对眼睛粘膜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当空气中H2S浓度达到0.01%时,就能闻到气味,流唾液、流清鼻涕,达到0.05%时,经过0.5~1小时,就能引起严重中毒。达到0.1%时,在短时间内就会有生命危险。矿山安全规程规定:井下空气中硫化氢含量不得超过0.00065%(6.5ppm)。按重量计为10mg/m3(0.01mg/L)。4.4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硫磺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对空气的比重为2.2,故常存于巷道的底部,对眼睛强烈的有刺激作用。二氧化硫与水蒸气接触生成硫酸,对呼吸器官有腐蚀作用,使喉咙及支气管发炎,呼吸麻痹,严重时引起肺水肿,当空气中含二氧化硫为0.0005%时,嗅觉器官能闻到刺激味。0.002%时,有强烈的刺激,可引起头疼和喉疼。达到0.05%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水肿,短时间内即死亡。井下二氧化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