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饮食阿拉善旗与额济纳旗牧区蒙民的日常饮食品种及食法大至相同。蒙民的饮食品,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另有炒米、青颗炒面及米、面。城镇居民食俗与汉族基本相同,即多食面、米,一日三餐。平时宴请以手抓羊肉为主,稀尊客人待以羊背子、烤全羊。手抓肉多用绵羊肉,也用山羊肉制做,经宰杀、剥皮后的羊体,按其骨节卸成大块,清水下锅,放把盐,煮至无血水时即可食用,作为平时饮食,一般客人或平时来人,将羊的前腿和部分肋骨招待,称为“哈”。•羊背子蒙古族称为“乌叉”。将羊背自中部卸开,视其大小留—定数量的肋骨(一般为3—5条)以支撑羊背使其平整,头、蹄、五脏及羊脖子相连的两根小肋骨、胸叉、羊前腿先板上的脆骨,羊膝骨等均要取除。其余部位除留完整的羊背及尾外,全部卸成大块,按照羊体原来的位置依次放至羊背下。一般招待贵客或喜庆节日和婚宴时,摆羊背子。食用羊背时,讲究吸羊尾,将羊尾切成细长条后,由客人一口吸下。•阿拉善地区回族的风俗习惯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基本相同。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但必须请阿訇或懂得宰牲畜戒规的回民诵经宰杀,方可食用。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族喜欢食用的菜肴极为丰富,有蒸羊羔肉、手抓肉、羊肉泡馍、羊肉串、凉粉、酿皮等。还有喝盖碗茶的嗜好,盖碗茶用料十分讲究,一般放有红枣、核桃仁,葡萄干、冰糖或砂糖等。•服饰一般中年以上的回族男子喜欢穿白色对襟短衣、外套黑坎肩,头戴白布无沿小圆帽。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还配带金银耳环、手镯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回族青年男女用流行时装打扮自己,只有遇节日或举行礼仪时才戴小圆帽或披盖头。起居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居住的房屋一般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回族很讲究居室的卫生,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为婴儿起经名婴儿出生之后,要在3天之内请阿訇举行新生婴儿命名宗教仪式。首先由阿訇对着婴儿低声念宣礼词,然后在婴儿耳朵上吹一下,男左女右,再从伊斯兰教中所尊崇的圣人、圣女中选出一个圣名告知家人,就是婴儿的经名。这一套仪式的意义是表明一个婴儿出生后,把他由清真寺外召唤到清真寺,进了礼拜殿的大门,就成了一个当然的穆斯林了。•男孩子的割礼男孩子到了12岁,要举行割礼,即割包皮。伊斯兰教规定凡是男孩子到12岁就要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割去包皮开始他的宗教生活,也可以说是一种“成丁礼”。这种手术由专门的宗教人员施行。为孩子作割礼的人家要宰羊,念经请客,以示庆贺。•嫁娶回族的结婚礼俗,基本上与汉族相同,所不同的是回族必须举行“尼卡亥”的宗教仪式。男方要向女方交纳聘礼,阿语叫“麦合尔”。成婚那天,请阿訇证婚,双方父母、媒人、新郎、新娘都到场,用阿拉伯语向父母讨口唤,问媒人是否交过聘礼,问男女双方是否同意。然后阿訇念经祈祷,祝福他们白头到老。•丧葬回教主张薄葬,亡人不穿殓衣,更忌用殉葬品。当一个人病危的时候,要请阿訇念“讨白”,向真主祈祷,饶恕他一生中的罪过。去世后要用清水为尸体净身,再用白布包裹尸体入葬,这种白布阿语叫“可凡”。埋葬那天在坟上要做转“费达”,即赎罪仪式。转完“费达”后开始正式葬礼,将尸体装入“塔布匣子”中(是一个底层可以抽拉的大木匣子),放在最前面,头北面西,主持仪式的阿訇靠近遗体站立,其他送葬的人脱鞋排班站立。•由阿訇为亡人祈祷,并领大家抬手至耳,念“赞主词”三次,然后送遗体入坟。这一天要为亡人散乜贴,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亡人家属子女都要戴孝,还要过头七、二七、三七、四十天、百天、周年等宗教仪式。礼节见面时,互相行礼,问候一番;客人来家时,端上盖碗茶,摆上油炸食品,请客人品尝。•禁忌阿拉善地区回族的宗教、饮食等方面的禁忌极为严格。忌喝酒吸烟;忌食猪、狗、马、骡肉;忌食未经阿訇或懂宰杀戒律的穆斯林宰杀的或自死的畜禽;不吃动物血;忌有打架斗殴、偷盗等伤害他人的行为;忌与其他宗教信仰者结婚,若有特殊情况,须按宗教规章处理后方可成婚;忌在人前袒胸露臂。•节日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节日则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封斋期满为开斋节,也叫“尔德”。按伊斯兰教规定,成年穆斯林每年须在回历9月戒10月。斋月期间,日出之前进餐封斋,日落之后进餐开斋,白天不饮不食。回历10月初1为开斋节。这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要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欢度这一节日。•开斋节的上午穆斯林都要沐浴净身,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听阿訇讲经布道。会礼罢,穆斯林们分头去游祖坟,念“琐尔”追悼亡人。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传统食品,馈赠亲邻,互相祝贺,一般要庆祝3天。古尔邦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牺牲献身”的意思,也叫“宰牲节”,回族把它叫做“忠孝节”。它是由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相传“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即真主)令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勒献祭,当伊卜拉欣忠实地执行命令的时候,“安拉”又命令天使送来一只羊代替他的儿子。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将回历12月10日定为宰牲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逐渐演变为伊斯兰教信仰者们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家家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然后宰杀羊只,祭献“安拉”。人们走亲访友,互赠油香,祝贺节日。•圣纪节:相传穆罕默德出生于回历纪元前51年(公元570年)3月12日,逝世于回历纪元后11年(公元632年)3月12日,因此“圣纪”又称“圣忌”。这一天也要宰牛杀羊,设宴聚餐。实际上回族把这一天当成圣忌而过的,把它当成忧伤的日子。这天穆斯林们赴清真寺沐浴更衣,作礼拜,听阿訇诵经,赞颂圣人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的功绩。•除以上节日外,现在阿拉善地区回族人民也过元旦、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节日。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习俗阿拉善地区还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俗称“蒙古回回”。他们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方式同于蒙古族,信仰习俗同于回族。相遇时,有时用阿拉伯语互致“色兰”(意为平安)问候语。少数词汇如爷爷、爸爸、嫂子、姐姐等,还用突厥语称呼。阿拉善“蒙古回回”除过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外,还过春节、元旦、中秋节等节日。•饮食一般要求很严,只吃由阿訇宰杀的驼、牛、羊、鸡、兔、鱼肉,不吃猪肉、死畜肉,不吃各种牲畜的脑子、血等。到异教徒家中一般不吃东西,不乱用食具。他们与当地其他蒙古族一样,食用奶食品。•居住在阿拉善地区的满族人民,风俗习惯和民族特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和硕特蒙古族习俗的影响,形成了满蒙相混的生活方式,还有一部分满族已成为蒙古族。阿拉善满族是从北京而来,所以他们的生活习俗中也掺夹着北京汉族的生活方式及习惯。在此只记居住定远营(现巴彦浩特)满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他们在服饰上面大有改变,服装除了个别人以外,都同于蒙古族,但装饰方面有些不同于蒙古族。男子纯属蒙古族打扮。“蒙古回回”女子,两条发辫披于后背,左右两鬓各垂三条珍珠串链,前额上方嵌有一金属制作的方形八角宗教图案,其中横排镶有三颗大红珊瑚珠子。•饮食定远营满族的饮食习俗中不仅有民族特点,也有着北京贵族们的饮食习惯,设宴时,不但准备各式菜肴,还在中间放一火锅,火锅中料菜丰富多样,供人们慢慢品味。还喜欢吃烤羊,这是满、蒙合璧的传统食谱.只有在盛大宴会时才准备。平时多吃包子、饺子,肉类有牛、羊、猪、鸡、鸭、鱼肉等,而且多用烹饪技术制作。后来,受和硕特蒙古族的影响,摆羊背子,吃手扒肉、羊头肉,还食用奶食品。现在的生活习惯与巴彦浩特汉人基本一样。•服饰定远营满族的服装分礼服和旗装。清朝时期,男子从头顶辫一长辫,下接黑绸穗。平时,头戴黑绸顶帽或礼帽,身着开岔满服,上套坎肩或绸棉袄,脚登绒、皮、布靴。满族姑娘穿不开岔、不系腰带长袍,辫一长辫,用红头绳扎起来,戴耳环、戒指等首饰,穿尖头靴,以后改为穿鞋。已婚女子把头发盘起来,用簪子、夹子、花儿、垂饰等装饰,身穿不开岔长袍,上套坎肩或宽袖绸棉袄,脚穿尖头靴。遇喜庆节日,无论男女都要穿官服或礼服。•男的以官位区分穿戴官服,女的则用最美的服饰打扮自己。到民国时期,有好多满族已融合为蒙古族,他们的穿着打扮也有蒙古族的特点,如:男子带鼻烟壶、刀、烟咀,女子穿蒙古袍,辫蒙古式辫子。有的男女纯粹穿汉式短衣。现在巴彦浩特满族的穿着打扮与汉族完全相同。嫁娶阿拉善满族不管阶层、民族之分,双方满意,男方请一媒人,带着礼物去女方家提亲,得到同意后,再带礼物去定亲,商定婚日、范围、形式等。•满族嫁女时,要给姑娘陪嫁三年的衣服,被褥由男方准备。遵照旧的习俗,满族在结婚时,必须恭请郡王,但郡王自己不去,派一亲信前去参加婚礼。结婚那天,迎亲人们带着礼物到女方家时,女方闭门不让进,这时双方的婚礼祝颂人进行对答,争答片刻,征得同意后,方可进去。喝过茶、行过一切礼仪后,带新娘返回。•新娘到时,前面铺一红毡,新郎新娘拜天地,夜晚两新人分开就寝。次日新娘不能踏出门外。第三天款待女方客人。新郎向女方亲戚敬酒、献礼时,一一称呼并跪拜。当晚,吃过饭后,两新人由嫂子铺床,合枕而睡。婚后,不须他人在新房就寝和铺盖新人的被褥。满族很尊重女婿,所以作为女婿有权参加重大或一般宴请。•再见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