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惠民生“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西北的生态问题,是我国最大的生态问题。西北干旱缺水的生态环境,导致我国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彻底解决西北国土的水资源问题,才能有力保障我国的发展空间为此,S4679课题组组织六位院士、十二位教授以及多位年轻博士进行攻关,研究西部调水的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现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西部调水线路——“红旗河”。这是一条沿青藏高原边缘全程自流进入新疆的调水环线,将一举改变中国的生态格局。我国西南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土地奇缺,虽有极其充沛的水量,却利用率极低。而西北地区土地平整、光照充足,唯独缺水。因此,如何将这部分水调往广袤的西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的研究课题。西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受自然条件影响,虽水量充沛、水质优良,却利用率极低,同时还经常对下游沿河两岸民众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这也是下游地区无法独自面对的挑战。因此,“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应运而生。西部调水的研究由来已久,“红旗河”西部调水方案是迄今为止,在科学、合理、环保、可行、经济的条件下将我国西南地区的水源调往西北的唯一可行方案。此方案的提出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大禹顺势而为、弃堵用疏,“红旗河”则基于对地形特点的巧妙总结,不“强行翻越”、不“强行穿越”,绕山而行、顺势而为、全程自流,以空间换取和保证了工程的可行性;同时,在水源保障、环境影响、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红旗河分为一条主线三条支线,主线自西南向西北延伸长约6118公里。选线各取水点的水位依次降低,得以通过山区打隧洞、河道修水库、平原开明渠的方式实现自流。“红旗河”,这是一条沿青藏高原边缘全程自流进入新疆的调水环线,将一举改变中国的生态格局。为惠及更多地区,设计了三条主要支线:通向延安方向的“红延河”,通向内蒙古、北京方向的“漠北河”,以及通向吐哈盆地的“春风河”。“红旗河”的三条主要支线均是基于相关区域地理特点的最优选择,使得在保证坡降的前提下,能够全程高水位自流,保持高水位优势,有能力将水源和水能送往更多的干旱区域。2018年1月,红旗河西部调水课题第二次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们这一方案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红旗河”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开始,经过人工干预,通过自流、水库等方式,将“世界水塔”的水引进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在保证坡降的前提下全程高水位自流。总体认为,“红旗河”方案设计巧妙,是一个全新思路,是切实可行的方案,没有太大的技术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工程结束后,新疆最少可生活2亿人!以荒漠为主的新疆将由此改变,一定会成为祖国最美的大花园。通过“红旗河”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调配,将对我国的荒漠化治理、生态文明、粮食安全等产生积极作用,使下游地区的水害得到一定的缓解,从而为地区和世界发展作出贡献。比如,起源于中华水系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区域绝大部分降雨量达到2000毫米,远远超过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降雨量。同时,这些区域海拔普遍很低,防洪能力差,因此,中国有义务为缓解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患贡献力量。“红旗河”西部调水后期的具体设计暂时还未出台。但已有很多网友表示出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