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历史班胡建宏整理1大一上学期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西周至西汉末年)一、名词解释1、牧野之战周灭商之战役。周文王死后,武王做灭商准备,曾率师东观兵于孟津,诸侯不约而至孟津相会助周王八百。武王以实际尚未成熟,率师还周。过二年,纣王残暴更甚,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孟津伐纣,诸侯会集,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亦出兵助周。商纣发兵十七万拒敌。甲子日晨,两军会战于牧野,商军倒戈。纣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灭亡。2、成康之治西周自武王灭商、周公东征后,建立一套礼乐典章制度,巩固了统治。成王、康王两世四十余年,政局稳定,社会安宁,相传“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为西周最繁荣昌盛之时期,后世史家称“成康之治”。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皆不用臣礼,而用宾礼。3、三监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商旧都封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管叔、蔡叔、霍叔总称三监。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4、周公东征周武王在克殷两年后死去,天下闻而叛周,周公为了应付危机,一方面立武王子诵为成王,另一方面自己亲自摄政,这引起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周公为平息叛乱东征三年,终于歼灭了蔡叔等的势力,又镇压了东方各部落。周公东征是继武王灭殷后继续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而进行的武力斗争。5、国人暴动周厉王时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厉王垄断山林川泽,又任用卫巫“监谤”,引起平民,即“国人”的不满。公元前841年,人们不堪忍受压制而发起暴动驱逐厉王,厉王逃到彘。当时参加者除国人之外,还有中小领主贵族和其它劳动人民。这就是所谓的国人暴动。6、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具体做法是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被分封的的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周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区之内,亦实行分封制,他们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7、宗法制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全国,天子是共主,同宗的族长,因此是大宗,同姓诸侯是小宗;在封国,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卿大夫在本宗族各分支中,也处于大宗的地位,士是小宗。宗法制实质上是区别奴隶主贵族的等级、职位和权力、财产分配的制度,是实行分封制的依据。8、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核心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庶子分别被分封为诸侯、卿、大夫、士,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把西周社会的统治者既区别又联系地组合起来,形成严密的宗法制度,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9、成周八师2015级历史班胡建宏整理2屯驻在成周(河南洛阳)的西周王室军队。周灭商以后,兵分三部,殷八师、成周八师、西六师,以护卫和监管各地。成周八师驻守洛邑对巩固周王室对东方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0、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后,厉王出逃,宗周一片混乱,国人推举共伯和代行政事。这一年为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召公、周公二相临时主持政事,收拾残局,号曰“共和”,所以称为“共和行政”。11、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其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得名。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周朝实行井田制即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得买卖,只能有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井田制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的收入一律收归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更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化而迁居。所以劳动者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土地是国家所有制。12、宣王中兴宣王即位、国家的情况残破不堪,周边的民族一再侵袭,社会仍动荡不安。宣王在周公和召公的辅助下,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关于此事,史称“宣王中兴”。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在政治和军事上确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他在对严允、西戎、徐戎、荆楚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取得不少胜利;但也有失败之时。宣王一再征兵徭,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农奴也大量的逃跑,有些农村成为鹿场,有些田园鞠为茂草。所谓“宣王中兴”,已掩盖不住西周的败落景象。13、幽王之乱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为太子,致使朝政混乱,诸侯离心,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侯、犬戎进攻宗周,幽王及伯服被杀死于骊山之下,褒姒被掳走。14、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立宠妾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嗣,废申后行业太子宜臼。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宜臼逃至申国母舅家,申侯遂联合缯国和犬戎伐周,杀幽王、伯服于骊山下,西周覆灭。申侯、鲁侯、许文公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平王。次年,因镐京及王畿遭战争破坏,平王得晋、郑、秦和其他诸侯之助,东迁与雒邑(今洛阳),重建周王朝,为东周之始。15、国野周代王都城郭以内称“国中”,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以外称“野”。一般说,“国”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称“国人”。“野”的居民称“野人”,或成“氓”、“野民”。各诸侯国与此类似。16、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统称五礼。吉礼是对先祖与各种神只进行祈求福祥的礼节。凶礼是指哀邦国之忧的丧葬礼节,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宾礼是诸侯对王的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之礼节。军礼是战争、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的礼节,即大师之礼、大田之礼等。嘉礼是为了亲善万民的礼节,包括婚礼、冠礼、飨燕礼、庆贺礼、宾谢礼等。所有礼制,是法律的补充,强调贵贱等级的区分和贵族社会的正常运作。17、五刑根据《尚书·吕刑》所记,周代的刑罚有五种,即墨(脸上刺字涂青,罚为奴隶的标记);劓(割鼻子);(断足,即刖刑);宫(男子割势,即阉割生殖器和女子幽闭);大辟(斩首)。这五种刑罚的律条,墨刑和劓刑各一千条,刖刑五百条,宫刑二百条,大辟二百条,共有三千条。其法网严密,远远超过了前代。18、五服制度(后代对西周地方制度的理想化记述)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19、国野制度乡遂制度2015级历史班胡建宏整理3国人——议论政事,有当兵的权利义务野人——从事农业生产,提供赋役国人所在区实行乡制,野人所在区实行遂制20、尊尊亲亲西周政权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族权和政权合一,各级贵族必须十分重视这种宗法关系,尊奉他们共同的祖先,树立牢固的尊祖敬宗观念。被分封的贵族各有等级阶梯,他们一方面通过「分亲」关系,与所属的贵族确立比较固定的隶属关系;同时又要依据他们的亲属关系,以确定最基层的劳动组织。21、工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准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22、霸政A尊王B攘夷C禁抑篡弑D裁制兼并自周室东迁,西周封建一统重心顿失,诸侯纷争,内外多事。赖有霸政,封建制度方能大体延续,霸政可视为变相的封建中心。23、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出现的五位霸主。一般认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一说五霸中没有宋襄公和秦穆公,而有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事实上,这些人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舞台上都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24、郑庄公小霸郑庄公在位时,为周王室卿士,周平王不满郑庄公长期把持朝政,欲分庄公权,周郑交质,周桓王启用西虢公,分庄公权,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周郑大战于儒葛,王师败绩,郑庄公以枭雄的姿态称雄一时。25、齐桓公齐国国君,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任用管仲为相,实行相地而衰征,三其国而五其鄙,作内政而寄军令,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存邢救卫,在中原诸侯中树立威信,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其霸业达到顶峰。26、晋文公晋国国君,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在外流亡十九年最终即位,任用赵衰,狐偃,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国力提高,后出兵平定王子带之乱,护送周襄王回国,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在城濮之战中取得大胜,确立了霸主地位。35,楚庄王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年即位,任用公孙敖改革内政,国力提高,问鼎中原,公元前598年,破晋救郑,公元前594年,破晋救宋。中原诸侯纷纷臣服,确立了霸主地位。27、秦穆公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其在位时向东扩张,屡次受挫,淆之战后,秦穆公与晋又有过几次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但始终未能打通东进的通道,便把矛头指向邻近的戎狄部落,短短五六年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28、三桓春秋后期鲁国的三家贵族,即孟孙、季孙和叔孙。这些人分别是桓公之子仲庆父、季友、叔牙和后裔,故称为“三桓”。其中季氏势力最大。三桓作为私家势力的代表,从鲁宣公时期开始专权,到鲁悼公时,完全控制了鲁国。29、吴越争霸公元前496年,吴伐越战与李,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而死,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攻陷越都,越王勾践求和。勾践战败后不忘雪耻,卧薪尝胆,乘虚而入。公元前473年越攻吴破姑苏,夫差自杀,吴亡。2015级历史班胡建宏整理430、相地衰征齐国在春秋初期,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已经不能维持,为摆脱这种困境,齐桓公任用管仲于西元前686年开始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美恶分等差征收实物税(租)井田制虽未完全遭到破坏,但废除了共耕公田的制度。这一改革是剥削方式的大变化,导致了分散的个体农民经济出现。这个变化具有重大意义。31、葵丘之盟春秋时齐桓公主持的一次诸侯盟会。桓公在阻止戎狄、荆楚对中原侵犯和安定王室之后,于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邀集鲁、宋、卫/郑、许、曹诸国君于宋之葵丘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盟约规定:凡同盟诸侯都要和好,不要乱筑堤坝壅塞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等。周襄王命卿士宰孔莅会,赐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这标志着齐桓公已成为周王承认的合法霸主,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32、曹国之盟曹、邾、滕、鄫四个小国会于曹国。滕侯未能按时到达,宋襄公觉得受到了侮辱,将滕侯囚禁起来。闻讯后鄫子连忙赶来,但已迟到几日,被作为牺牲祭祀睢(sui)水。33、盂之会春秋时,宋襄公为图霸而举行的诸侯之会。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执意争霸,宋襄公十二年(前639)与齐、楚盟于宋地鹿上(今安徽阜阳),要求承认他为霸王,得楚允诺。是年秋,宋襄公邀陈、蔡、许、曹、楚等国君于盂(或作霍,今河南),欲在会上成为霸主。会上楚废约执襄公,并以襄公为人质伐宋,因宋大夫坚守不降,加之诸侯请求,楚乃释襄公。34、徐州相王公元前344年,魏惠王谋取了中原诸侯霸主的地位,在马陵之战中败于齐,后败于秦,已不能独霸天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会,互尊为王,承认魏齐对等的地位,史称“徐州相王”。35、召陵之盟春秋时期,齐桓公为图谋霸业,遏止楚国向北发展,在如陵(今郾城东部)与楚国订立的盟约.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军队,进攻楚的从属蔡国,在打败蔡军之后,又用辅周王室的名义,向楚问罪。楚成王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