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地理综合题分值较高,难度较大,是影响文综成绩的重要方面。但地理综合题又具有套路性强、答题模式突出的特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归纳答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解题速度和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技巧:把握关键词注重书面表达分类技巧:特征描述类试题判断类试题原因比较类试题意义作用类试题对策实施类问题区域综合类问题描述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简述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说出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阐述“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例析“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评价“有利+不利”;语言格式:1、2、3..。不利:1、2、3..分析“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语言格式:有利:1、因为..所以(导致)..2..。不利:1、因为..所以(导致)..2..把握关键词比较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A..,以A比B...意义对本地区(事物)的影响+对其它地区(事物)的影响一般可从“三个效益”的角度回答问题。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判断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变化体现“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关系思路:A导致B,进而导致C..。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结构所占比例;主要组成等。综合题的解答是一种书面表达,在书面表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导致得分率低。1.名词不清,错别字多: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本地理事物的识记存在不足。如甘肃写成甘苏,地垒写成地磊等。2.词不达意,口语味浓:不能用正确的学科语言反映地理事物,表达说明地理问题,如:“投资大”说成“花钱多”,“自北向南”说成“由上往下”等;对地理原理、规律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明于心而不明于笔,写出来的与心里想的正好相反,甚至极不严谨、规范,常常出现常识性的或者是极端不负责任、缺乏科学态度的严重错误。注重书面表达3.画蛇添足,做无用功:这类问题绝大部分由于审题不清,对题干要求中的限定词理解不清或疏忽大意,导致答案与题目要求脱节或超出要求范围。常见的有只要求评价自然原因,却长篇累牍地阐述人为原因;只要求答出某种地理要素,却过多地一一展开等。4.层次不清、逻辑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字较多、涉及面较广的论述性、评价性的简答题中。有些考生在展开分析时往往不能遵循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或者按照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思维层次一一表述,而是出现时空的跳跃或层次的混杂。例如,在描述某地的地理特征时,一会儿描述东部的地形条件,一会儿又描述西部的人口状况,一会儿又回过头来描述东部的交通状况等,不能给人清晰的思维顺序。5.要点不全,套话连篇: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区位条件的分析与评价方面。例如在对某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作出分析时,有些学生往往回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对于题目给出的一个具体区域,我们应该根据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具体分析,例如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处在河流的入海口或邻近哪些发达地区等;交通便利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海运廉价、经过的铁路线名称等;其丰富的资源为石油、煤炭还是铁矿、淡水等。6.区域定位不准: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地图上,有些考生往往不能借助经纬度、海陆轮廓特征或代表性的地理事物等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一旦“识地”出错,再多再好的“析理”也是枉然。例如我国的国土整治,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的治理、西北为荒漠化的防治、华北为中低产田的改造、长江中下游为退田还湖等。如果定位出错,国土整治的知识迁移亦会出错,答案就跑题了。特征描述类问题地理要素思维方向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地形特征及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水位(汛期的时间、长短等)、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航运条件等河流的水系特征源流概况、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河道情况等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地理要素思维方向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贸易、旅游等)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极值等判断类试题1.判断是什么、属于什么。这类问题往往是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判定,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如判断图中高压控制地方的天气状况;第二,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如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确定河流、山脉的名称;第三,基本的方法,如根据影响风的形成因素判断风向等。2.判断怎么样、是否合理。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也是依据三个方面,即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影响人们的生活方面和就业、稳定等方面考虑;第二,经济效益方面,看是否符合这类生产活动的特性,是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是否有利于增加利润等;第三,环境效益方面,这类生产活动对环境有什么污染,其和住宅区、河流、盛行风向的位置关系是否能避免这种污染等。成因分析类试题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形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2.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交通、市场、政策、科技、人口、工农业、城市、工程建设、历史条件、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地理要素形成因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天气和气候、地势高低与坡向等[来源:学科网ZXXK]等温线走向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和地面状况等气温日较差天气状况、海陆位置、地形等降水海陆位置、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等盐场形成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气和气候特征等干湿度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雾、霾水汽、降温过程、凝结核、稳定的大气层结等雪线高低降水、气温、季节等山地垂直带谱1.纬度:相同海拔,则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2.海拔:相同纬度,则海拔越高,带谱越复杂3.热量:阳坡帯谱多且位置高、阴坡带谱少且位置低比较类试题1.名词类比较首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如: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不同。农业类型强调农业部门的结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则侧重于农业的区域发展特点。农业类型最常见的有: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农业地域类型是某个历史阶段某区域农业发展状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等。2.区域特征类比较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所以,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要正确解答比较类试题,考生应掌握如下秘诀: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一定要点。(1)四步审题是关键: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包括气候类型及特征两方面,此步骤可避免跑题。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考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3)一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考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只有答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例1:河流洪涝灾害在上中下游地区的治理措施对比上游中游下游其它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加强天气监测、预报;鼓励参加灾害保险;学习抗洪知识技能;提高防洪意识例2.华北和西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治理措施华北地区地形低洼;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引淡淋盐;合理灌溉;台田农业;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减少种植业比例;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例3.三江平原、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三江平原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河流较多,植被茂密;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④地下冻土,形成不透水层青藏高原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③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④地下冻土,形成不透水层长江中下游平原①降水丰富;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对策措施类问题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意义作用类试题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2.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三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地理要素思维方向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水循环维持全球水分和热量平衡、水资源更新、地球各圈层联系及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等我国地势特征海陆间循环、降水分布、河流流向、东西向联系、水能分布等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输入区资源开发、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对输入区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社会进步等方面区域地理综合题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①准确进行区域定位后,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②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③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④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⑤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