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上课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出师表制作:灵宝市二中石晓红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隆中对》,明白了诸葛亮替刘备设计了怎样的政治蓝图?这个政治蓝图具体的说,就是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呢?这个目的光靠刘备能实现呢?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以后发生了哪些大事?最终实现了这个政治蓝图吗?(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消灭魏吴,平定中原,恢复汉室背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经过隆中对策之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诸葛亮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shàn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统率蜀国军队北进,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关于刘禅: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诸葛亮当时就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励精图治,振作精神,严明赏罚,听信忠言,任用贤良,远离小人,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思考:“出师”什么意思?——就是出兵。“表”是什么?——“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内容一般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走近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感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先解决生字读音,排除朗读障碍崩殂(cú)、陟(zhì)罚臧否(pǐ)疲弊(bì)、陛下(bì)、郭攸(yōu)之、费祎(yī)、恢弘(hóng)、裨(bì)补阙(quē)漏以遗(wèi)陛下、倾颓(tuí)桓(huán)、长(zhǎng)史、攘(rǎng)除奸凶性行(xíng)淑均行(háng)阵和睦妄(wàng)自菲薄(fěi)、猥(wěi)自枉屈、夙(sù)夜忧叹、以彰其咎(jiù)驽(nú)钝(dùn)、咨诹(zōu)善道危难(nàn)之间、二十有(yòu)一年矣亲贤远佞(nìng)佞:巧言谄chǎn媚的人听课文录音,学习朗读技巧朗读要讲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有停顿、有重音。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语音要沉稳而不能狂妄。因为这是一位老臣给幼主的奏表,读到叮嘱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紧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本文长句较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有重音有轻音。该强调的地方和语气强烈的地方重读,断句是注意:同一个词组不能断开,根据意思和节奏来断句。听录音时注意体会,跟着一起小声朗读。并用画斜线表示断句的地方,等下我们要自己会读。朗读课文:模仿与品味(自学)1、全班同学一起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录音中的停顿、重音、节奏和情感语气。2、一起来完成课后练习一,独自标出停顿之处,再请4个同学分别来朗读这四句,共同订正后齐读一次。3、一边自由朗读一次全文一边体会每句话应表达的情感和意思。必须借助注释来理解。细读第一段,理解大意1、请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结合注释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心里默默地翻译。2、自行翻译课文第一段,把能独自解决的先解决,不能解决的提出来集体讨论解决。3、讨论完后,齐读一次,归纳大意并思考后面的问题,其他段落也这样学。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指没完成帝业。半路指皇帝死亡.殂,cú指蜀汉力量衰弱,处境艰难。确实。时不顾自身安危连词,表推断原因特别的待遇。扩大圣明的听闻。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广开言路)光大留下的美德。发扬扩大随意看轻自己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失义,失当,违背大义。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了。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一、朗读第1段再理解分析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主要原因是:(1)先帝中道崩殂;(2)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③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④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⑤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⑥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⑦这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⑧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奖励惩罚善恶pǐ偏义复合词,不同干奸邪事情科条法令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论,判定。显示公平严明治理触犯偏袒,有私心刑赏之法不同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二、读第二段,理解分析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内指“宫中”、外指“府中”小结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yī志向思想忠诚无二因此选拔给予通“拣”,挑选提升我全部Zī,咨询一定能bì,补同“缺”,缺点疏漏增益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询问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会有更广的收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公正。明达,通晓。建议,推举行,háng,军队能力好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纯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好的差的各得其所。三、读第3、4段,分析理解:①这段列举了那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1)第3段,宫中(内):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第4段,府中(外):人物:将军向宠。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疏远西汉,东汉倾覆,灭亡,衰败。兴盛没有不为国而死的气节,(以死报国)数着日子,(为时不远)忠贞优秀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四、朗读第5段,分析理解:①本段概括两汉历史经验教训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作者提出的第三项建议是什么?亲贤远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平民亲自耕种苟且保全名声远扬。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Wěi,辱,指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以当世之事咨臣”的倒装因此有所感而激动于是答应奔走效劳恰逢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以来。“有”同“又”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扬名做官。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战败的时候受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一、朗读第六段,理解分析:1、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或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2、表明自已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6、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什么?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死托付国家大事,指白帝城托孤早晚没有成效损伤英明泸水,即金沙江不长草(的地方),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激励并率领全军希望竭尽比喻自己平庸的才能。攘(rǎng),排除,铲除。奸凶:奸诈凶恶的敌人,此指曹魏政权。职责和本分(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做事认真、慎重用来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认真慎重,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全军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