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2013级社会学杜强一,城市化发展曲线•1975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化率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的规律,全过程呈现出一条略平的S型曲线,即诺瑟姆曲线(见下表)。第一阶段是城市化初级阶段此时,城市化率在30%以下;第二阶段是城市化加速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第三阶段是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率在70%以上。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发展曲线•城市化发展进程为何会呈现出如此有规律的S形曲线呢?就此,可以用“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理论来解释。“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就是指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文明在社会(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普及会加快,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数多于城市实际人口数,城市文明覆盖的区域大于城市社区面积,即城市文明普及程度高于城市化程度二,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萌芽:明清时代江南地区曾经经历了一个城镇快速发展的过程(樊树志,1990),有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原生型城市化”•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和大机器工业的传入,中国日益深入卷入世界体系之中,逐步出现了一批有别于传统城镇的近代城市。•缓慢发展阶段: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1949年以后,伴随着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建立,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历经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该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仅由11.2%上升到19.4%,同期世界城市化率由28.4%上升到41.3%•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城市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截止到2011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1.27%。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1.理论背景很多学者根据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将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同步城市化(Synchrourbanization)就是指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趋向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就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又称低度城市化,就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2.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滞后城市化•我国建立初期利用计划经济体制在动员资源上的优势,来积累分散的资本,强制推行重工业化战略,使中国能够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很快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工业化的超前发展。但其代价是不得不抑制农业和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明显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分工不合理,加上城乡户籍制度都导致了滞后城市化。•举例:我国非农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1952年是42%,非农业劳动力比重16.5%,城市人口比重是12.5%。到1992年,非农业产值比重增加到70.8%,非农劳动力比重也上升到41.5%,而城市人口比重只增加到27.6%。四,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点•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都已达到80%以上的水平,而我国在2003年时城市化率仅为40.5%•我国城市化增速要高于发达国家: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均处于诺瑟姆曲线的第三阶段,城市化率很高增幅空间小增速慢,而我国城市化发展处于诺瑟姆曲线的第二阶段,发展空间大增速也快•我国城市化将朝着中小城市(镇)方向发展:1988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1481个,是1983年(2968个)的3.9倍。到1999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9216个,还有近3万个乡政府所在地的市镇。小城镇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主力。出现众多旅游城、交通城、贸易城的职能专业性小城市(镇)•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已意识到城乡二元对立对于城市化、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开始着力破解这一对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目标。•我国人口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形成大都市圈:我国正在形成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即以上海为龙头,包括南京、苏州、杭州、宁波、无锡等城市在内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为龙头,包括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为龙头,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等在内的京津环渤海城市群(除此之外,还有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包括周围城市在内的成渝经济圈)。这些城市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联系世界的窗口。五,中外城市化发展道路比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是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下一种自发式的城市化道路,基本上都是“先发展大城市,后建设小城市”的道路,是经济基础作用于上层建筑的自然结果。•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方针是以政府政策方针为主导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城市化,城市化历程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由市场推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受到高度行政干预的过程,是在市场力和行政力的交织和制衡中逐步推进的。六,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一,滞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二,城市化地区发展不均衡:城市化水平东西部、沿海内陆地区差距明显且有扩大趋势。1978年,东、中、西部城市的比重分别为35.8%、43.5%、20.7%,到1998年,东、中、西部城市的比重又分别变为44.9%、37%、18.1%。城市化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三,城市病产生:城市资源紧缺,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四,城镇体系不均衡的城市化道路: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又一个特征就是,城市结构存在偏差。具体说来就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结构有所谓“头重脚轻”之感,即大城市多,小城市过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结构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小城镇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大中城市五,政府对城市化进程干预过度: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各级领导对城镇化水平重要性的认识。但是,一些地方仅仅满足追求城镇化水平这个数字的提高,大铺摊子、不重内涵、盲目无序扩大用地规模,并造成一些地方的“有城无市,有市无业”的“空壳城镇”、“鬼城”现象。六,农民的“反城市化”: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村户口可以享受到征地补偿、土地利益、集体经济分红等收益,政府为了政绩强行推动“农转非”,强行拆迁安置。农民利益收到极大损害,钉子户、暴力抗拆等现象频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