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设施【摘要】绿色建筑生态是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推行绿色建筑还需要结合经济理论,采用有关技术经济方法分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性,从而验证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分析1.绿色建筑生态的经济性涵义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直接表现,通过财务成本与收益核算较容易计算。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经济成本主要是建造阶段保温外墙、节能窗等技术措施的投入,收益主要是使用阶段节约能耗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间接表现,需要对环境污染进行量化从而将环境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收益是将节能量用标准煤统一计算,并转化为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根据治理污染的花费评价其环境价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系统边界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主观偏好、市场的多变等复杂原因,环境价值的量化相对而言不易准确计算。社会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隐形表现。从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来看,绿色建筑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的运动的一个产物。绿色运动所倡导的环境意识包含社会公平的内涵,绿色建筑所提倡的价值观是对现行经济制度的一种批判,绿色建筑所大力倡导的环境收益是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绿色建筑所力求减少的环境影响需要公众责任意识的觉醒,绿色建筑所希望达到的健康室内环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2.绿色建筑生态的经济特征2.1外部效应简单地说,外部效应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成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外部效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外部效应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即外部效应的影响不属于买卖关系范畴,它仅指那些不需要支付货币的收益或损害。②外部效应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且具有伴随性。它是伴随着生产或消费而产生的某些副作用,而不受本原性或预谋性影响。③外部效应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外部效应产生时,所产生的影响会通过关联性强制地作用于受影响者,而受影响者一般难以回避。④外部效应难以完全消除。受信息不完备、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很验证将外部效应完全消除。绿色建筑存在外部效应。绿色建筑的经济性一方面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收益(如节能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表现为环境影响减少所带来的间接的环境效益(绿色建筑是以尽可能低的环境影响达到相对较高的建筑性能),这种环境收益通过一定区域表现出来。绿色建筑需要技术成本的投入,而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环境收益为社会所共享,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效应。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外部效应会造成价格不能反映真实价值,使一些环境资产的市场价格并不反映其真实的稀缺性。例如,我国建筑广泛使用的煤炭价格很低,并没有充分考虑煤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经济成本,造成了对煤炭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使用,而绿色建筑提倡采用的其他一些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地热、天然气等)如不未充分考虑环境收益就会显得价格过高,使其与煤炭在经济成本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影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2.2时间效应时间效应是指将来发生的费用与效益比现在发生的同等数额的费用与效益的价值低,相隔的时间越长,其现值就将越小。折现是将未来费用与效益调整为现值的过程。人们使用折现有两个主要原因——时间偏好和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偏好是指每个人都喜欢先收益后支出,资金的机会成本是指现在的一笔资金比将来同等数额的资金价值更高。因此,高贴现率使很久以后发生的环境破坏和节约的成本通过折现可以减少到很少。绿色建筑的环境影响需要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考虑,包括建筑材料的采集、加工制造、运输、施工、使用和分解过程,以建筑能耗为例,其中建材和建造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仅相当于建筑物使用权3~5年中所消耗的能源。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通风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3左右。因此,提高建筑热工作能将产生长期经济效益,虽然这也会增加一部分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但研究表明,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考虑建造阶段的成本投入还是很划算的。由于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占主要部分的使用能耗是在一个长期过程(50年到70年)中发生的,高贴现率使这个长期费用在现在看来显得并不重要,业主对建筑节能缺乏动力。因此,在绿色建筑经济性中成本回收期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讲,节能成本5~10年的回收期是比较理想的。一些成本较高、回收期较长的技术,例如太阳能光电转化装置,在绿色建筑中应用则要困难得多。3.绿色建筑生态的经济性评价3.1节能的经济性评价3.1.1建筑节能的经济特征建筑节能具有效率阶段性经济特征。由于建筑的能源效率同时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不同系统的累积交通提升使得绿色建筑能源策略有可能实现显著的经济价值。以空调能耗为例:①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用高效的照明设备,可以节约70%(大约为2/3,根据具体情形不同有所变化)左右的空调制冷量。②适当放宽室内恒温、怀湿范围,可以减少20%的制冷能耗。③通过被动或可再生能源补偿的方式,可以节约80%制冷所需的常规能源。④提高传统制冷方式的效率,可以节约50%的能耗。⑤采用更科学的控制方式,可以节约20%。因此,在理想的状态,建筑空调能耗有可能仅为传统方式的2%,这一分析虽然有些许夸张,但它揭示了经过整合设计的建筑节能在经济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3.1.2我国的建筑节能具有较大的潜力至2000年,我国既有房屋建筑面积,城市已达76.6亿msup2/sup(其中住宅441.1亿msup2/sup),农村达200.4亿msup2/sup(住宅建筑约占80%),其中能够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50%)的只有1.8msup2/sup,仅占全部城乡建筑面积的0.6%,占城市房屋建筑面积的2.3%,绝大部分部属于高耗能建筑。据建设部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全国城镇共建成节能建筑面积3.2亿msup2/sup,实现节能1094万t标准煤,节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44.6亿元,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的节能效益为13.94元。3.1.3建筑节能经济价值的计算(1)直接经济价值计算有关建筑节能经济性能的计算通常有两个部分组成:节能收益一节能量×能源价格节能投资一节能工程造价一非节能工程造价一单位面积投资增额×总建筑面积计算降低建筑能耗带来的经济收益值需要基本的能源价格,这也是整个计算中最具可变性的因素,这种可变性不仅来自能源价格的浮动性,同时来自能源计价体系统模式的变化(由于随着能源短缺的日益明显,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单一稳定的民用能源计价体系将逐步为分时计价系统所取代)。美国相关研究表明,采取分时计价系统后,由于绿色建筑在峰时电价阶段的优异表现,使得绿色建筑的节能优势更加凸显,节能的经济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2)间接环境经济价值计算尽管在目前的投资决策机制中,对于采用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与健康损失不予考虑,但绿色建筑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正逐步被更多的人们认识与了解,由此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也将逐步被纳入绿色建筑经济价值评估的范围。对环境污染的经济价值评估一般采用环境经济学中的三种方法:①直接损害法:污染对财产、人们健康和环境的直接破坏。②防护费用法:避免或修复污染损害所需要付出的经济价值。③价值转化法:当有害物质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时的价值。3.2节水的经济性评价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msup3/sup/年,居世界第88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总量的19%。同时,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我国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平均,大部分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造成全国670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总量约为60亿msup3/sup。节水不仅意味着用户可以减少经济支出,企业提高产值,同时可以削减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相关的环境污染。3.2.1建筑节水的总体经济效益明显当前,我国每年新建住宅5亿msup2/sup,据统计用水量约为10亿msup3/sup/年,与现有住宅一起,住宅建筑耗水量占全国耗水总量的32%左右。如果新建住宅小区综合节水率达到30%,则仅新建住宅小区每年就可节水3亿多立方米,10年后可实现年节水量约30亿msup3/sup,相当于“南水北调”京津的年调水量的总和。简单的节水策略就可以有效实现节水22%的目标,其中办公建筑可以节水40%、学校21%、医院22%。同时,节水策略还具有灵活的特点,同一个项目通常可以在室内、室外两方面选择多种节水技术措施实现节水目标,如高效的景观灌溉系统、雨水回用系统、景观用水管理程序、管道渗漏自动监测、节水型器具、中水回用系统等措施,这有利于选择生态经济效率最高的绿色建筑节水方式。3.2.2绿色建筑节水的经济收益估算对于建筑节水策略进行经济收益估算的基本公式为:节水收益A=节水量×水资源价格收益估算的复杂性来自于水资源价格的多样性,如区域水资源价格存在差异,不同建筑类型使用水资源的价格也不相同。节水策略带来的经济价值所占比重虽然并不很高(约为节能价值的1/10),但由于其投资效率较高(以较少的投入获取相对理想的效果),技术简单、成熟,因此节水策略仍然是大多数绿色建筑乐于采用的设计策略。3.3节材的经济性评价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调整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总量非常惊人。据统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筑物成本的2/3属于材料费,每年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5%、木村占40%、水泥占70%。同时,由于大部分建材原料都来自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石、化石类资源,加之我国建筑工程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更加剧了建材消耗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绿色建筑的节材策略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价值。3.3.1绿色建筑节材策略及其环境评价建筑的材料消耗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承重及围护结构用材;装修用材;设备、管道等附属设施用材。其中,承重及围护结构用材约占建筑材料消耗的2/3,是建筑节材策略主要的关注对象。根据《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要求,绿色建筑节材策略主要包括: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采用工业化成品,使用绿色建材等。建筑材料消耗的环境影响主要从能量流与物质流两方面进行评价:前者关注的是建材从原料采集、生产、运输、装配、拆除、废弃等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后者主要指在这一过程中材料本身的资源占用与消耗。能量流的环境影响是其中的主导性内容,因此,生态学中采用“含能”作为材料生态影响的主要评价指标。3.3.2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经济价值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经济价值主要由降低材料“含能”带来的环境贡献——间接经济价值,降低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成本和减少建筑的固体废弃物排放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两部分内容构成。前者的估算方法与节能策略的间接经济价值估算相同,受到制度和认识的局限,目前并未纳入传统建筑经济价值评价中,而由节材带来的固体废弃物减排经济价值成为肖前有关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经济贡献评价的主要部分。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直接经济效益来自建筑垃圾减排。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垃圾的拓放量快速增长,据统计,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垃圾就超过1亿吨,全国建筑垃圾总排放量达数亿吨,约占城市固体垃圾总量的30%~40%;而且目前建筑垃圾基本上未经任何处理便补充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耗用大量土地和运输费用。因此,垃圾减排不仅省去了垃圾清运与处理的费用,同时节省下来的本来用于垃圾填埋的土地,有可能实现更高的经济与环境价值。当然,对于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经济评价依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首先,目前的垃圾清运与处理费用还没有对可回收材料进行区别对待;其次,对于垃圾填埋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估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且绿色建材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