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是哪三传呢?《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相传2、《左传》的体例:《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1、能否说《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记载了鲁国以及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回顾(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解题郑伯克段于鄢主人公事件地点(2)克,战胜。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恶()寤()生•亟()请虢()叔•祭()仲自毙()•暱()廪()延•城颍()繄()•泄泄()wùwùqìguózhàinìlǐnbìyǐngyīyì文章结构段落号段意12—56—78—9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欲擒故纵,实怀杀机。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庄公悔置姜氏,颍考叔助母子和好。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阅读第一段1、“惊姜氏”中“惊”的用法是怎样的?3、“郑武公娶于申”“亟请于武公”中的“于”的用法2、解释“遂恶之”、“亟请于武公”中的“恶”“亟”。从,介词/向,介词使动用法,使……惊1、“虢叔死焉”“焉辟害”中的两个“焉”的用法一样吗?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4、“何厌之有”的句式。5、“早为之所”的翻译。6、“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翻译。阅读第二、三段思考:你看到的庄公是“忍让”,还是有意“养成其恶”?3、解释“今京不度”中“度”的用法和意义。名词作动词,合乎法度练习:1、解释“与”“事”“生”“及”“厚”2、翻译“不义不暱,厚将崩”3、指出通假字:阅读第四、五段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庸—用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1,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2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A、完:完全;B、缮:修整;C、具:准备;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启之:给(共叔段)打开(城门)2、指出下列文言现象:①乘1和乘2的意义区别;②“以伐京”中“以”的用法;③“子封帅车二百乘”有无特殊句式;④“公伐诸鄢”中“诸”的用法。A阅读第六段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整体评价:共叔段可谓野心颇大,且得寸进尺。【权欲熏心,狂妄愚蠢】一系列的举动:请求巖邑—居于京地—修京超度—鄙贰于己—收为己邑—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缮甲兵—具备卒乘—将要袭郑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公曰:“无庸,将自及。”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君王?【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练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2、解释重点实词:为颍谷封人请以遗之公语之故公赐之食食舍肉3、指出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请以遗之其谁曰不然君何患焉4、指出活用现象:隧而相见5、指出特殊句式:敢问何谓也君何患焉阅读第八段主题本文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者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的丑恶面目。写作特色1一、善于剪裁史料,恰当的祥略安排《左传》详于记叙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政治上的矛盾冲突,而对战争的描写一般比较简略。本文也如此。作者详写庄公及母亲、弟弟的矛盾发展的始末,而对克段于鄢的经过略写。又如略写姜氏憎恶庄公的原因,详写庄公与共叔段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这样写是为了集中笔墨来刻画人物,揭示其内心世界,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显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战争本身,而在引起战争的社会原因。写作特色2二、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刻画其性格。如: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颖考叔:聪明机敏(故意食舍肉以引起庄公的问话)写作特色3三、生动的细节描写1、“庄公寤生”这一细节突出了姜氏的自私,预示着姜氏与庄公之间将有矛盾冲突。2、颖考叔“食舍肉”的细节描写,显示了他的纯孝,也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3、“隧而相见”“大赋其诗”的细节描写讽刺了庄公母子的卑鄙虚伪。写作特色4四、巧妙的衬托手法1、用共叔段的贪婪狂妄、愚昧无知来反衬庄公的阴险狠毒。2、以蔡仲、子封等人的多次规劝来烘托庄公的阴险性格。一、通假字: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2、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辟,同“避”,这是一对古今字。5、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寘,通“置”,放置6、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阙,通“掘”,即挖。三、词类活用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3、夫人将启之。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5.公入而赋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四、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1)姜氏何厌之有?(2)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问”字的宾语是“何谓”,何谓,所说的是指什么?(3)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君患何焉”2、定语后置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固定句式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若何”五、一词多义•1、虚词(1)焉:A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副词,怎么,)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C君何患焉(焉,语气助词)(2)为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当,做)B为人所讥(介词,被)C今做告之,反怒为(句末语气词)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因为,为了)(3)诸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B公伐诸鄢(之于)C子闻诸(之乎)2实词(1)国A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2)遗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赠送)B养虎遗患(遗失,遗留)(3)厌A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4)爱A爱共叔段,欲立之。(偏爱,疼爱)B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